劉國強 汪華


摘 要:本文運用CiteSpace這一文獻計量學軟件,從關鍵詞、作者發文量、研究熱點等方面對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里的國際學生管理研究的論文進行可視化分析并繪制國際學生管理研究的科學知識圖譜。研究發現:從關鍵詞角度看,教育管理和教學管理是主要研究話題,但近年來“安全管理”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從學者研究的活躍度角度看,關注的焦點不僅是教育管理、生活管理等,而是越來越多聚焦到安全管理方面;基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國際學生管理研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是國際學生管理研究新的增長點。
關鍵詞:CiteSpace;國際學生;管理;研究熱點
根據我國來華留學工作的歷史,我國政府自新中國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視國際學生工作,始終重視接受和培養國際學生工作,并將此視為我們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和我國對外交流的重要內容之一[1]。從1950年我國接受了首批來自東歐國家的33名國際學生,到2017年共有48.92萬名國際學生在我國高等院校學習,我國的來華留學工作扎實穩步有序推進,國際學生規模持續擴大,生源結構不斷優化,來華留學事業發展態勢總體良好,向高層次高質量發展[2、3]。國內學界一開始就關注國際學生問題研究。研究伊始主要聚焦國際學生語言教學與學習,如牟懷真[4]在1954年就對國際學生在北大學習及生活狀況進行介紹,是國內學界對建國后國際學生狀況的最早公開報道。但涉及到“來華留學生或國際學生管理”的問題研究最早的是90年代的謝懷珠和董京生[5],基于東歐巨變的背景下對我國國際學生管理尤其是思想教育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議,說明國際學生管理尤其是涉及到國家安全方面的研究價值日趨引起重視。學界也開始采取數據統計的方法梳理涉及留學生相關問題的研究(如于福增 [6],程家福[7]等),鑒于此,我們運用文獻計量分析軟件CiteSpace對改革開放40年來發表在知網上的論文為對象,梳理當下“來華留學生或國際學生管理”研究的發文、研究議題等情況,并嘗試勾勒出40年間的“來華留學生或國際學生”的管理研究脈絡、提取核心主題、具化研究內涵、明晰研究邊界,為國際學生管理提供對策。我們圍繞以下兩個問題探究國內學界的研究動向:知網期刊發表的“來華留學生或國際學生管理”的論文總量和作者有何特點?知網期刊發表的“留學生或國際學生管理”的論文在研究關鍵主題方面有何特點與趨勢?
一、研究方法
我們在選取文獻時遵循以下原則:文獻源于知網期刊,檢索條件是在“主題”中含有“來華留學生”或“國際學生”,并在關鍵詞中含有“管理”;文獻類型限于“論文”,不含述評、會議手冊、圖書章節等。數據檢索于2018年12月5日,在數據收集過程中對明顯不是“來華留學生或國際學生的管理”的條目進行了人工刪除,最終共生成有效數據1055條。所用計量學軟件為文獻計量學軟件CiteSpace5.0R2。
二、數據統計分析
1.關鍵詞分析方面
通過將知網上下載的數據經過技術轉換后,導入CiteSpace軟件,通過可視化圖譜分析(見圖1),我們發現“留學生”和“來華留學生”這個排名前兩名的熱詞,但不具有熱點性,予以剔除,排名最高的是“留學生管理”,出現85次,教育管理出現76次,教學管理出現62次。但是“安全管理”僅僅出現12次,說明學者關注的是綜合管理,注重招生、教學方面的管理。但是由于在年輪顏色變化中,我們發現,“安全管理”的節點顏色呈現橘紅色,橘紅色在年輪帶上指的是近年來的時段,說明這個話題逐漸變熱,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開展國際化辦學,“安全管理”日趨處于重要地位。而關于“柔性管理”“趨同管理”和“趨同化管理”分別出現了10、9、8次,說明關于國際學生管理研究的角度日趨深入。
2.作者發文量方面
從作者發文量視角來看,可以呈現該領域的主要研究者及其活躍程度。我們可根據其研究特點,推廣到來華留學生或國際學生管理的相關議題上來。通過預設作者發文量3篇,呈現作者較高的發文量圖譜(見圖2),剔除1個系統的干擾項“羅飛達”29次(實為不實)。我們發現張雷、劉慶委、逢成華、李慧琳、吳丹、全克林、張偉、何雨桑和李晶等學者分別發表了最多的4篇相關來華留學生或國際學生管理的文章,其中劉慶偉、張雷和張偉的年輪色帶上呈現棕色,說明這些成果為近期的研究發現。
三、國內關于“留學生或國際學生管理”研究熱點分析
我們對比較活躍的學者研究熱點進行分析,發現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研究。
1.關于“高校國際學生管理模式”的研究
如逢成華[8]將高校國際學生管理模式分為五類,即國際合作交流處模式,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模式,國際合作交流處與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合二為一模式,國際合作交流處與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分工合作模式,國際合作交流處、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和留學生處立體合作模式。他認為第四種模式是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管理模式;第五種模式比較先進,是國際學生工作走向專業化管理的有效途徑。整體上看,他只是從招生和教學管理的角度解釋國際學生管理模式,有一定現實意義。但是國際學生管理并不僅限于招生和教學,更重要的是涉及安全問題,而安全問題涉及到縱向層面(國家、省、市、校各級國安、公安、政府各部門)和橫向層面(學校內部二級學院與國際處、保衛處、學生處等部門)的一體化和協作化。
2.關于“國際學生安全管理舉措”的研究
如李坤[9]認為各高校對國際學生的安全管理工作的探究和開展,既要基于我國高校國際學生安全管理體系的現行法規,又應該考慮到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還要考慮到國際教育和管理的形式。認為高校應該采取三種舉措加強國際學生管理,即高校對本國學生和國際學生趨同管理;高校國際學生安全管理與國際接軌;實施一體化和協作化的管理模式。2014年4月,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正式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重大戰略,并指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10]。作為高校,應當高度重視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和信息安全。按照“國家總體安全觀”的視角,李坤關于國際學生安全管理的研究只是涉及到“社會安全”和“文化安全”一部分。
3.關于“意識形態安全”的研究
如全克林[11]從意識形態安全風險探討國際學生安全管理,認為高校要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安全,警惕國際學生宣揚西方政治及文化理念,傳播西方生活方式等,高校要從加強來華國際學生教育、加強留管隊伍建設、優化校園管理體系、建立協同管理機制等方面做好來華國際學生的管理工作,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總體上看,全克林是從“總體國家安全觀”視角來看,是從政治安全的視角研究了一些文化安全和社會安全方面的內容,是整體上把控了意識形態安全的大局,站位較高。作為國際學生安全管理的一環,不僅限于意識形態安全方面,需要全方位建章立制提升國際學生安全管理意識,提高國際學生管理水平。
4.關于“文化差異性視角下的國際學生安全管理”等話題展開的研究
如張雷,鄭江華,翟風杰[12]結合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國際學生管理工作實踐,針對非洲來華國際學生的跨文化差異和性格特征,揭示非洲來華國際學生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四突出、一結合”的管理方式,即突出“層次多樣”的招生管理,突出因材施教的教學管理,突出“以人為本”的生活管理,突出“防控結合”的安全管理,結合中非文化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其中涉及到安全管理的就是最后兩點,建立預警機制和快速應對機制,同時重視文化建設,尋找文化趨同,在社會安全和文化安全上下功夫,不失為可取之策,但僅就安全管理而言,還需全方位保障。
從以上在國際學生管理研究方面比較活躍的學者研究來看,國際學生管理不僅是教育管理、生活管理等,越來越多聚焦到安全管理方面,說明隨著國際學生規模越來越大,相關配套管理模式、管理機制也需要做出改進。總體來看,關于國際學生安全管理話題的研究已有顯著成果,但也存在以下問題:鮮有學者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視角下研究國際學生安全管理問題;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管理問題還未得到高度重視;關于高職院校的國際學生安全管理問題的研究稍顯滯后。
四、結論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呈現出日趨攀升的態勢,從改革開放初期數量少、水平較低、質量較差的狀態,逐漸發展成為全世界新的留學目的地國家和后發趕超高等教育大國,而且呈現出新的特征。具體體現在:從跟跑到并跑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格局轉變,從外圍到中心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縱深拓展,從末梢到前沿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資源拓寬[13]。隨之而來的是國際學生管理工作方面盡管得到了大幅進展,一些高校摸索出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管理經驗。但就整體而言,目前國際學生管理中安全問題顯得最為突出。“外事無小事”,各高校在國際學生的培養工作過程中,如果不能正確解決或解決不好其安全管理問題,就會影響到學校與社會的安全穩定,甚至導致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沖突,影響國與國之間關系。正確認識國際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安全問題,并找到其解決的辦法,對高校的安全、穩定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精神生活卻顯示出差距,尤其是受到拜金思想、享樂主義影響嚴重。同時國內外各種勢力從未放松對我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等各個層面的壓制,尤其對于高等院校,總是通過各種手段、各種渠道(包括利用國際學生)對年輕人的思想進行腐蝕,利用所謂的“普世價值”等思想進行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在此形勢日趨嚴峻復雜的環境下,針對國際學生管理,尤其關注安全教育,包括傳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以及師生的政治安全,避免出現突破意識形態底線的現象。
可以說,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進了新時代,針對國際學生的管理也需要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圍繞“政治安全、社會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做好高校國際學生管理工作,堅持“宣傳好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提供中國方案、培養中國情懷”的國際化辦學育人理念,培育充滿“中國情懷”、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要的來華國際學生人才,提升國際化辦學品牌,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金春花.提高認識,加強管理,積極開展來華留學生工作[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5.5:48-50
[2]來華留學工作簡介[EB/OL].http://www.moe.gov.cn/s78/A20/gjs_left/moe_850/tnull_8292.html.2005.06.29
[3]來華留學工作向高層次高質量發展[EB/OL].http://www.moe.gov.cn/s78/A20/gjs_left/moe_850/tnull_8292.html.2018.03.30
[4]牟懷真.兄弟國家的留學生在北大[J].世界知識,1954.16
[5]謝懷珠、董京生.加強對外國留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1990.4:71-3
[6]于福增.改革開放30年的來華留學生教育[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7]程家福.來華留學生教育結構歷史研究(1950-2010)[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
[8]逢成華.論高校來華留學生管理模式[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15(06):29-32
[9]李坤.新形勢下外籍學生安全管理體系模式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5(38):204-5
[10]鞠麗華.習近平總體國家安全觀探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8(09):17-22
[11]全克林.意識形態安全視角下的來華留學生管理[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7.6(05):45-46+55
[12]張雷、鄭江華、翟風杰.非洲來華留學生管理實踐的探索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4(07):162-165
[13]劉進、陳勁.改革開放40年面向“一帶一路”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轉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20(5):62-67
作者簡介:
劉國強(1981--)男,河南信陽人,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文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系統功能語言學、國際化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