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解決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團隊積極主動性和創新能力不足、新媒體能力和工作效率偏低等問題,通過“科層化+扁平化”組織新模式,激發團隊創活力,提升工作實效,構建“編制內+編制外”雙軌制用人新模式,廣納新媒體人才,強化團隊實力。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新媒體隊伍;科層化;扁平化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應用迅速發展,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自媒體應用廣泛普及。自2011年微信問世以來,目前已超過9億人使用,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交平臺。共青團為適應新形勢發展,更好地發揮引領、團結和組織青年作用,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明確要大力實施“網上共青團”工程......,建設工作網、聯系網、服務網“三網合一”的“網上共青團”,形成“互聯網+共青團”格局。據統計,截止2017年10月20日,全國2595所普通高等學校中共有1169所的共青團(團委)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包含全日制高校,大專院校及各級軍事院校,不包含港澳臺地區高等院校)[1]。微信公眾號已成為高校共青團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主要手段。要充分發揮好微信公眾號的思想引領作用,不僅要有量的基礎,更要有質的保證,只有微信在內容輸出上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引領,又要符合新媒體輕松、接地氣式的傳播形態和網絡語境要求,貼近學生生活,才能滿足大學生網絡心理需求,產生價值上的認同和情感上的共鳴。顯然,要提升內容輸出質量,打造一支高素質微信團隊已經成為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運營的頭等大事。
一、存在的問題
從當前情況看,大多數高校共青團微信公眾號后臺維護成員的主力是學生,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公眾號運營。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機制以及專業指導力量薄弱等原因,學生團隊普遍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模式單一,團隊人員無法保證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共青團微信公眾號內容制作編輯、后臺維護主要依靠學生,那么,團隊人員的流動首先是因為“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隨著高年級學生的離開,團隊處于永不停止的迭代更新。其次,微信團隊常以學校團委指導的學生組織形式組建,此類傳統的學生組織、社團限于管理難度和成本,一般會嚴格控制隊伍規模,導致隊伍人員力量有限。再次,學生通常是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公眾號的維護與建設,在時間上難以得到穩定的保障,因此,常出現人員緊張甚至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
2.機制滯后,創新動力不足
團隊組建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滯后,導致學生在微信內容創作中缺乏勇于創新和大膽嘗試,加之共青團思想引領必須堅守和遵循的政治原則,更加大了學生平衡“講原則”的限制與“接地氣”的創新兩者之間關系的難度。學生常常為了得到認可,規避錯誤,工作中過于謹小慎微,畏手畏腳。尤其是“金字塔”式的科層化組織模式,垂直的等級隸屬關系導致學生在工作中過于依附權力,平行的明確職責分工導致學生在工作中分工大于合作,各自完成各自的工作,執行上級意圖和指令常常多于自我能動的創作與探索,即“上面怎么說,下面就怎么做,保證不犯錯”,不利于團隊成員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很好激發學生的創意和靈感,缺乏創新動力。有分析指出:相對端莊的、精英式的傳播形態和青年大學生新媒體接受心理存在矛盾,這是主流意識形態類等類型推文影響力弱的原因。[2]
3.缺乏培訓,新媒體能力薄弱
微信團隊成員均來自學校各學院各年級各專業的在校學生,新媒體專業素養和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其中絕大多數學生均為非傳媒類專業科班學生,缺乏專業職業指導和專業培訓。團隊指導老師多為團干老師兼任,人員緊張,受工作精力、時間以及專業背景限制,在指導的專業性、系統性和持續性方面明顯受限。學生在高校微信公眾號的運營上存在著相關知識結構不完整、技能需要提高等問題,導致微信公眾號的內容質量無法保證。[3]
二、對策
1.運行“科層化+扁平化”組織新模式,激發創新活力
將傳統“金字塔”式的科層化組織結構設置與扁平化模式相結合,采取“部門職責分工”與“團隊項目合作”并存的新型管理模式。科層化行政管理只能夠解決學校組織的常規效率問題,而非常規效率則主要是由扁平化專業管理來實現的。[4]“部門職責分工”穩固團隊組織結構,保證組織內部的科學規劃、合理分工,確保團隊組織的日常管理和日常事務有序進行——保證常規效率。“團隊項目合作”即消除了垂直的層級管理,打破了平行的分工壁壘,由項目負責人領導團隊,密切合作,集思廣益,充分發揮新媒體人員的“多面手”才能,同時營造良好的團隊間相互競爭環境,使其保持良好的團隊活力和創新動力——保證非常規效率。
2.構建“編制內+編制外”雙軌制用人新模式,廣納新媒體人才
在良好的扁平化、項目化管理模式下,發揮組織管理的靈活性,按照“廣納人才,任人為用”的原則,采用“編制內+編制外”雙軌制用人模式,實施學生干部+非學生干部、固定+臨時、長期+短期、校內+校外、學校+企業的“5+”用人模式,例如,將工作以項目立項形式,外包給“編制外”團隊或人員,通過雙軌并行,內外結合,實現團隊實力擴大和延伸。
“編制內”成員通常擁有兩種身份,既保持著職能部門職務的學生干部身份,同時根據興趣特長和項目需要,也是具體項目的團隊合伙人。“編制外”成員通常以項目團隊合伙人的身份加入,是臨時的、短期的,隨著項目的完成而退出。
3.完善激勵機制,提升團隊積極性
學校應結合學生成長成才需求,完善考核獎勵機制,增強團隊成員的獲得感、認同感和自豪感。學校可從物質和精神方面給予學生認可和獎勵,如給予第二課堂學分認定,給予工作經歷認證,頒發聘書證書,給予綜合素質加分、實施內部評獎評優、給培訓學習機會等,多措并舉激勵團隊成員積極投身工作當中。
4.拓展培訓交流平臺,提升新媒體能力
科學、系統、專業的培訓是提升學生微信團隊技能水平的必要手段,拓展交流、觀摩體驗則是提升學生認知,開拓視野,激發創新的關鍵環節。為解決高校學生在新媒體專業培訓上的不足和技術上的短板,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依托高校自身資源,建立課程化培訓體系,提升技能水平;通過校際交流,參加新媒體專業論壇,邀請專家學者等形式開展交流培訓,拓展視野。同時依托豐富的網絡培訓課程資源,拓展培訓平臺和學習提升渠道,如購買專業網絡課程,通過自我學習實現自我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濤.全國高校共青團微信公眾號的調查與分析[J].新興傳媒,2018(16):56
[2]張衛良、張平.大學生對學校微信公眾號的信息接受、認同差異及成因探討——基于對91個高校共青團微信公眾號推文的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12):143
[3]許星、薛健飛.高校微信公眾號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媒體,2018(14):104
[4]蘇君陽.國學校內部組織管理:科層化與扁平化的沖突和協調[J].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7
作者簡介:
梁繼航(1986--)男,桂林理工大學學生工作部(處)助教,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