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
摘 要:全球治理體系自“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始,歷經“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世界一直處于資本主義主導下的零和博弈的世界秩序,雖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世界發展,但也充滿著動蕩與戰爭。
當今世界,新興大國崛起要求更多話語權,而全球治理面臨國際恐怖主義、金融危機等新情況,舊有的全球治理機制已顯得力不從心。而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是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關鍵詞:全球治理;“一帶一路”;合作共贏
一、全球治理概念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普遍開始探索國家與社會事務的管理模式。全球治理的完整理論起源于《天涯成比鄰》報告中,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概念。“治理”理論創始人詹姆斯N·羅西瑙在《沒有政府的治理》中,他認為治理是一系列在管理方面的機制。對于全球治理的組成要素,俞可平則從從五個方面來考量,包括全球治理的價值、全球治理的規制、全球治理的主體或基本單元、全球治理的對象或客體以及全球治理的結果。
在一定意義上說,全球治理是在全世界范圍內的,以各國政府為主體,正式或非正式的國際組織、利益集團并存的的多元主體,秉承一定的價值理念,通過協商條約、規則達成一系列規章制度,為了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危機及其他國際性事務,調節各方利益或沖突,滿足世界不同層次的需求等,,達到國際范圍內“善治”的一系列行動或措施。
二、舊有的全球治理機制力不從心
1.新興大國和發展中國家實力上升帶來挑戰
新興大國諸如中國、南非、印度、巴西、埃及等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逐漸上升。世界各國也越來越意識到新興國家對于應對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的重要意義,如果沒有新興國家的參與,全球性金融危機并不能獲得真正有效解決。國家實力的變化需要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義務和責任,擁有更多話語權。
2.價值觀的缺位
和平、發展、民主是人類一直以來追求的價值觀,但沖突與合作永遠伴隨人類社會。零和博弈思維的理論來源于“西方中心論”,根據“西方中心論”,世上一切事務均要向西方看齊。在零和博弈的思維的主導下,世界處于強勢地位的國家愈發強勢,而處于弱勢地位的國家在這種體系內不能長足發展;以西方為“中心”的西方文明是全世界價值和規范的追求。零和博弈思維使“中心”國家對“非中心”的強權政治視為“正義”的行為加劇了全世界范內的動蕩。
3.制度機制的缺失、弱化
戴維·赫爾德和安東尼·麥克格魯認為任何一個治理體系都需要解決好權力問題,防止權力的濫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以來的全球治理在理論上是建立在各種規則與制度的全球治理體系,普遍遵從“叢林法則”,主權國家之間的地位并沒有真正實現平等,這種不平等又帶來了體系的合法性問題,合法性問題又導致體系不穩定,充滿動蕩。
4.全球經濟不平衡發展
全球化使各國利用比較優勢,從商品和貿易交往中都能獲利。然而經濟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制定者、推動者和受益者,在規則制定之初,就掌握著利益的分配權和支配權,貿易交往中常見的剪刀差現象使得發達國家穩定收益,而發展中國家在這個過程中,就處于弱勢地位。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貿易遭受重創,與此同時,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世界出現逆全球化的浪潮。這些現象彰顯了全球治理在經濟領域的不足。
三、“一帶一路”的豐富內涵
“一帶一路”倡議是指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是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平臺,是一條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的光明之路。
1.“一帶一路”是和平之路
古絲綢之路為我們開辟了一條繁榮昌盛、和平發展的道路,然而,在當代,伊拉克戰爭、敘利亞內戰讓中東地區讓這個原本“流淌著牛奶與蜂蜜的地方”充滿動蕩和不安。“一帶一路”承載著古中國文明“和為貴”的理念,以和平、合作、共贏為基點,造福各國人民。這一倡議超越了西方傳統大國固有的“冷戰”思維、霸權主義思維和“零和博弈”思維,是推動建立與沿線國家安全有序的和平之路。
2.“一帶一路”是繁榮之路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一帶一路”倡議將“五通”合作作為支柱,推動政策、設施、貿易、資金、民心互通,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建立健全各項機制,為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提供政策、機制保障,激發各國創新、發展的潛力。“一帶一路”是中國對全球經濟治理理念的貢獻,這一理念歡迎沿線各國發展搭乘中國高速發展的列車,歡迎互通有無,共同促進而發展,是推動構建沿線、沿岸國家和地區發展的繁榮之路。
3.“一帶一路”是開放之路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一帶一路建設以開放為導向,解決經濟增長和平衡問題。”推進“一帶一路”的開放性在地域范圍上既表現為與沿線各國、各地區的交流往來,還表現為在進一步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新空間,其內容也更具有開放性,“一帶一路”倡議不是僅限于某一領域、某一方面的局部開放,包括資金、技術、金融、產能、創新、綠色環保等方面寬領域的開放。“一帶一路”是一條跨區域、寬領域、深層次的開放之路。
4.“一帶一路”是創新之路
“創新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帶一路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創舉,搞好‘一帶一路建設也要向創新要動力。”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范圍和領域廣泛而開闊,在國際合作形式上逐漸以合作研究為主,并通過建立科技合作平臺,為合作交流奠定堅持的技術基礎;“一帶一路”推動了與沿線國家在諸如互聯網技術、大數據、量子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和合作,用創新驅動各國經濟發展、推動國際合作和交流,“一帶一路”是與沿線國家和地區深度發展的創新之路。
5.“一帶一路”是文明之路
“‘一帶一路建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中國堅持包容開放的的心態,堅持文明互鑒,堅持在和而不同中“百花齊放”。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中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虛心聆聽各國的聲音,在謀求中國發展的同時,絕不做以鄰為壑之事,也絕不以犧牲他國利益而發展自己。“一帶一路”是在與沿線國家尋求利益切合點而共同發展的文明之路。
四、“一帶一路”倡議是對全球治理的實踐探索創新
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推動和完善全球治理在世界和平與安全、發展與繁榮、綠色與清潔等方面的不足;“一帶一路”作為新時代中國對于推動全球治理變革的實踐探索,其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治理機制方面
全球化浪潮,極大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從全球治理的歷史角度看,西方傳統大國依靠其長期積累的經濟、政治、科技等優勢,主導著全球治理的規則制定權,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全球化進程中,更是扮演著主要角色。
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正是基于當今全球治理弊端日益凸顯、不平等加劇的情況下,以“五通”為支撐,堅持共建共商共享原則,充分調動包括沿線各國人民的積極性,實現合作共贏。與以西方為“中心”來維護西方國家利益不同,“一帶一路”倡議強調沿線各國共同參與探尋共同利益,實現合作共贏,滿足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改革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利益訴求。
2.治理理念方面
當代的全球治理價值觀主要為美國倡導的“普世價值”,而自由、民主等觀念都建立在自由、民主等觀念基礎上。“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同治理的理念,在治理方式上更突出民主、平等;“一帶一路”超越贏者通吃的小集團理念,倡導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推動全面發展;“一帶一路”摒棄國家實力至上的傳統國際關系理念,倡導和平發展理念,尊重沿線國家政治經濟制度各異、民族成分眾多的多元化格局,秉持開放包容,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公平合理的方向前行。與西方在安全觀上強調大國爭斗、結盟對抗不同,“一帶一路”倡議做為一種新的安全理念,不附加任何條件,致力于謀求與沿線國家協同發展,通過經貿合作,逐漸擴大到安全領域,逐步形成一種范圍由小到大的安全合作機制,“一帶一路”通過探尋國家共同利益,協同保障合作安全。
3.治理主體和內容方面
以西方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更關注維護西方利益,而“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建共商共享,打造基于沿線國家協同參與的共同治理體系,與沿線國家的政策實施戰略對接,這種政策對接遵從自愿平等。西方在零和博弈思維指導下,目標是維護西方國家抑或是少數發達國家的單方面的利益,而“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建共享共商原則,目標為打造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使全球治理主體在平等參與基礎上更具廣泛性。
而在全球治理內容上,西方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以維護西方利益為重,常常又附帶條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影響獲得貸款國家的貨幣政策,也不管這會不會損害所貸款國家利益,使很多國家即使獲得貸款也遭受傷害。而“一帶一路”倡議在以“五通”為核心內容的合作基礎上,倡導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有序引導支持對外投資。通過互通有無,實現合作共贏。使全球治理內容更具廣泛性。
4.治理效果方面
停留在舊思維框框下西方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只會導致全球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南北矛盾進一步加深。我國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實現與世界各國和平發展。“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提出的區域合作倡議,自提出以來,促進了沿線各國經濟發展與繁榮,加強了文明的包容互鑒,是改革和完善全區經濟治理體系的偉大戰略嘗試。中國作為崛起的大國,在推進“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以伙伴關系同沿線國家共同謀求發展,致力于提供全球共同發展的公共產品,在基礎設施領域,“中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互通鐵路形成‘一軸、二支、六線格局”,這為同沿線國家經貿往來提供了重要保障,滿足了公共產品供應急缺的情況,有助于實現共享發展機遇,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繁榮。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學習出版社,2018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人民出版社,2017
[5]俞可平.全球化與政治發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6]何亞非.選擇:中國與全球治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7]詹姆斯N·羅西瑙主編,張勝軍、劉小林譯.沒有政府的治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戴維·赫爾德、安東尼·麥克格魯著,曹榮湘、龍虎等譯.治理全球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9]姚巧華.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與重構的中國方案[J].學習論壇,2018第8期
[10]葉險明.“西方中心主義”的本體論批判—關于“西方中心主義”的三個前提性問題[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7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