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音 王美艷

摘 要:課間操作為青少年強身健體的重要項目,其形式以及伴操音樂需要發展和創新;江西民間音樂以本土原生態音樂和紅歌元素為特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其傳承和發揚是一個重要課題。本文研究青少年課間操音樂創編上如何突出江西地區特色,既有效地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又從音樂上凸顯健身操的江西地域特征,對弘揚和傳承江西音樂文化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江西特色;課間操;音樂創編;
課間操作為青少年的強身健體的重要項目,其形式以及伴操音樂需要發展和創新;江西民間音樂以本土原生態音樂和紅歌元素為特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其傳承和發揚是一個重要課題。教師們在動作創編上運用江西本土文化的民間戲曲身段、舞蹈動作等以健身操替代以往的廣播體操,音樂上運用江西地區特色音樂進行音樂創編,這無疑對弘揚江西地區傳統文化有顯著作用。基于此,本文將在已有的文獻基礎上探討富有江西地域特色的音樂文化,研究青少年課間操音樂創編上如何突出江西地區特色。
一、江西地域特色的音樂文化
使用江西民間音樂素材做課間操音樂創編是江西特色最直接的體現。做江西特色的青少年課間操音樂,主要是抓住江西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和本土原生態音樂以及紅歌元素的多元民間音樂文化特點。江西各地區的民間音樂形式豐富,包括萬載紙棚山歌、靜安打鼓鏟山歌、侗鼓客家山歌、豐城花釵鑼鼓,于都嗩吶、興國山歌、南鄉大堂音樂等;內容也很多樣,主要記錄江西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與情感理想。這些作品的音樂形態特點是結構簡短,藝術形象集中單一。其歌詞內容以社會生活為主,是人民對現實生活的真實感受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江西民歌的這些特點能對青少年起到正面積極向上的引導作用,同時也能使青少年在運動中吸收傳統民間文化的音樂養分。
二、江西民間音樂的選配與改編
1.江西民間音樂與操類音樂的特點及關系
原生態的民歌大多在旋律上有強烈的風格特點,旋律上的迂回轉折較多,樂句速度較自由,律動較不規則。而操類運動往往需要音樂律動感強的音樂,動感的節奏能有效引導動作套路的編配。因此對民歌的旋律一是需要提煉,二是要增強其律動,加上合適的音樂編配,才能做好課間操音樂創編的律動基礎。
2.音樂選配與改編的參考依據
關于音樂節拍律動與動作套路的關聯是多方面的,其中音樂的速度、節拍、曲式是我們要關注的三個最基本音樂參數。它們決定了運動的速度,風格與套路結構。參考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對健身操制定的《全國健美操大眾緞煉標準規定動作》(以下簡稱“國標”)標準,我們將課間操音樂的動作速度與時長對應音樂的速度、節拍、曲式三個基本參數做一個轉換,會得到每個級別的音樂總小節數,以及樂段的基本數量。一般來說2/4拍的律動具有行進的特點,絕大多數操類音樂會使用2/4拍編排,以2/4拍為例:國標一級的速度為每分鐘120拍,轉換后會得到約270小節左右;二級每分鐘132拍,297小節左右;三級每分鐘132拍,共330小節左右。由此再以32小節作為一個樂段的話(即四個八拍),一級會得到大約8至9個樂段長度,其他級別以此類推。找到樂段和動作套路的關系就比較容易,我們也才能有依據和標準來設計和布局音樂。
3.音樂選配與改編的基本方法
選編、改編江西民歌和提煉江西民歌音樂元素重新進行創作,都是突出江西特色課間操音樂的有效手段。運用江西民間音樂創編課間操音樂,基本上使用改編音樂或者選配音樂這兩種方法。改編音樂選取原曲中具有特色的段落,調整其速度、調性,并融合以不同風格的節奏與音效重新生成音樂;選配音樂是編操者直接選取已有現成音樂,或者根據編操者的動作需求進行簡單剪輯和拼貼。以這種方式創編音樂也是編操者較多使用的方法。
根據前文的健身操套路和音樂參數的比照數據結果看,2/4拍的音樂以32小節(四個八拍)作為一段音樂,段落數量在8-9段左右比較合適。根據課間操的準備動作、運動動作和放松動作對應音樂情緒與段落。創編者如果使用選配音樂的方法重新剪輯合成音樂,前期應根據要求選取多首已有的江西民歌音樂,在設定的動作套路上大致劃定各個音樂所需部分,段落之間應當有所重復和對比甚至再現。一般來說,如果不是同一首音樂作品其調性和速度往往是不一致的,需要先對不同作品的速度和調性進行匹配,找到可以截取的節拍點,再進行剪切、拼貼,使相鄰兩段旋律、節奏、和聲、音色等自然過渡,使整體音響平衡,最后合成音樂。
三、以江西民歌《映山紅》為素材的課間操音樂創編研究
以大眾熟知的歌曲《映山紅》為例,歌曲借鑒了江西民歌《送紅軍》的旋律,從它最初被創編運用在電影《閃閃的紅星》中以來,又有眾多演唱版本。其中有版本的改編幅度比較大,改編后的歌曲從前奏到尾聲整個過程的速度,音樂情緒,配器都有著鮮明的對比。從編操者的角度看,無論是《映山紅》的哪一個版本,都需要做大幅度的調整。
首先,速度上要接近國標。《映山紅》原曲的旋律線條比較長,速度不快,對于國標每分鐘120拍或132拍的要求來說速度偏慢,因此需要對原曲進行提速。
第二,結構上要有所縮減。原曲有意境悠長的前奏、緩慢抒情的主歌段落,以及時間較長的間奏段落。這些樂段在操類運動套路上可以作為準備活動,放松運動,但是需要進行大幅度縮減,以適應課間操的套路編配。
第三,音樂動力上要有所增強。歌唱性的旋律往往注重旋律的起伏、線條美感,對于旋律中節奏的動力往往是被弱化的。課間操準備活動過后往往需要動力性更強的音樂段落來推動完成速度更快更多的動作套路,因此需要在原聲軌道上增加新的動力較強的節奏和打擊樂來加強音樂的律動,并且被增加的節奏律動需要重音和強位拍點明確,與原有音色自然融合。如此音樂才具有更強的帶動效果。如下圖Protools工程圖編輯窗口。
上圖是制作音樂時用到的專業音頻工作站的工程界面截圖,從圖中我們能看到整個音樂的工程文件編輯窗口,其中被標柱的方框中是五條不同屬性的軌道。第一軌道是音頻軌道。后面四個軌道是MIDI軌道。第一個軌道是歌曲《映山紅》的原聲音頻軌道。原聲音樂的時間比較慢、樂段多,因此需要對原聲做增速與裁剪處理。首先根據二、三級健身操“國標”速度要求,原聲音軌速度增加到了每分鐘132拍。其次根據音樂情緒與樂段的結構,刪減了前奏與過于緩慢和重復較多的段落,三個被標注的圓圈內是被剪切拼貼,并做過淡入淡出處理的切口。后四個軌道分別是兩個合成音色,與一個小打和一個套鼓的音色軌道。兩個合成音色軌道的加入目的是為了補足前奏被刪減的旋律部分,使原聲的進入更加自然。小打和套鼓的加入目的是為了加強整個音樂的節奏律動,使節拍更鮮明和具有動感。
四、結語
以上即從音樂文化和創作角度展開,結合課間操運動的規律與國家標準,對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在青少年課間操運動的運用進行的探索和實踐。以富有江西地域特色的音樂文化的民族民間音樂為素材,從中選取、提煉、改編和創作健身操音樂,是最有效的凸顯健身操音樂的江西地域特征,強化運動主體的動作民族化、地域化風格的手段。同時通過對音樂基本元素和健身操國家標準的參照比對,形成一定的數據化的參考依據,有利于音樂和健身操的動作融合。對江西特色的課間操音樂創編研究無疑對江西青少年課間操的改革有積極的探索意義,對江西傳統音樂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平、鄒海瑞.彝族撒伲健身操創編的分析—以第3套《大眾健美操鍛煉標準》2級、3級、4級對比[J].運動,2013(23)
[2]汪際慧.競技健美操創編過程中音樂元素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9
[3]王瑩. 健美操音樂的創編理論及運用的實證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13.
作者簡介:
楊音(1983--)女,湖南長沙人,上海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電子音樂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