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博
摘? 要:環境服務質量、行業影響力水平和社會形象是危險廢物處理處置企業實現良好經濟表現和永續發展的核心。我國危廢經營企業大多僅有不到15年的歷史,經驗不足、管理薄弱,與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尚有較大差距。文章探討了危廢經營企業在法規制度落實、客戶服務能力、社會公眾形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對企業經濟、環境、社會屬性分析,結合法規和環境熱點要求,融匯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現代企業治理原則,提出了可持續環境管理評價的指標和方法。
關鍵詞:危險廢物;環境管理體系;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X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08-0112-04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 the level of industry influence and the social image are the core of the good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azardous waste treatment and disposal enterprises. Most of the dangerous and waste management enterprises in China have a history of less than 15 years, lack of experience and weak management, and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with the standard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customer service ability and social public image of dangerous and waste management enterprises,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attributes of enterprises,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hot spots, by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principles of modern enterprise governance, the indicators and methods of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valuation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hazardous was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概述
我國危險廢物處理處置采用經營許可證制度,環保部門的監管重點在確保這些企業經營過程合法和污染排放達標,但實際情況并不樂觀。許多危廢經營企業不重視客戶服務能力的提高,通過不達標處理甚至是違法傾倒來降低經營成本獲利,造成臟亂差的社會形象。作為防范環境風險、保障民生健康和服務經濟綠色發展的重要一環,危廢經營企業急需建立可持續的環境管理體系。
2 可持續環境管理的內涵、現狀和問題
2.1 可持續環境管理的內涵
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側重內部環境目標的執行和實現,以防范危險廢物運輸、貯存、處理處置和資源化過程的環境風險,確保其環境服務全過程的清潔性??沙掷m發展理念則從宏觀出發,幫助危廢經營企業在提高經濟表現的同時,與危廢產生單位即服務對象、政府管理部門、周邊居民形成良好的互動,實現經濟、環境、社會的和諧永續發展。
可持續環境管理融合了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使企業管理的目標從內部擴展到外部,從行業影響力和社會形象的角度出發,建立持續發展的管理保障。
2.2 我國危廢經營企業管理現狀
我國危廢經營領域的兩大主要法規[1],《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辦法》、《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出臺的時間分別是1999年、2004年,企業歷史大多數在15年左右,多數是小微企業,目前僅處于起步和快速建設階段,還沒進入全面規范和持續發展階段。許可證制度造成的行業門檻和一定程度的市場壟斷,使經營企業長期缺乏改進動力。
危廢經營企業主要有四類人員:市場業務人員、環境管理人員、生產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其中,環境管理人員主要面向政府關系,負責申請許可證、辦理轉移聯單,制定和提交管理計劃、應急預案、季報年報數據報等,這些工作大多為應付政府要求,缺乏落實,更無質量評估和改進可言[2]。
文件化是企業內部管理體系成熟度的標志之一。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標準要求對管理組織的定義、職責、要求和相互關系進行文件化描述,并要求員工對實施過程進行記錄。危廢經營企業多數是私營企業,在公司治理上多采用“人治”,各類文檔材料散亂不全,難以保證管理質量,難以向客戶和政府提供其經營過程規范的證明[3]。
2.3 危廢經營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3.1 制度落實和污染達標情況不佳
危險廢物經營方面的主要制度包括許可證制度、轉移聯單制度、名錄和鑒別制度、標志標識制度、管理計劃制度、內部培訓制度、臺賬和記錄簿制度、應急預案制度、檢測分析制度、達標排放制度等[4]。
企業經營許可證載明了允許經營的類別和核準經營規模,但超范圍經營、超規模經營現象時有發現。轉移聯單制度要求危廢產生后的每個轉移步驟都要有相應的聯單跟蹤,但先運輸、后辦理聯單現象較為普遍。在根據危廢名錄填報廢物代碼時,企業往往根據其經營范圍和處理難易等因素對名錄中的定義打擦邊球。標志標識制度要求處理設施、場所、容器等都要設置相應的規范標示,但很少有企業能完全做到規范,尤其是貯存倉庫的容器標示。
危廢處置之后的殘余按照標準仍屬于危險廢物,由于大多數危廢都不能100%處置,所以經營單位同時也是產生單位。按照固廢法,產生單位應建立危險廢物管理計劃,并特別指出應包括減少危險廢物產生量和危害性的措施以及危險廢物貯存、利用、處置措施,但很少有企業對減量化給予重視和采取措施。
處置企業的內部管理培訓往往是走過場,檢查發現很多員工對相關法規標準不知情。應急預案形同虛設,每年都有處置企業發生生產事故,但幾乎沒有及時啟動應急程序、成功避免污染的報告。法規要求每種廢物進廠時應進行分析檢測以確定處置工藝參數、防止不當造成污染,但部分企業未配建實驗設備,分析數據僅應付檢查未應用生產,焚燒企業最為普遍。法規要求危廢經營企業每年對污染排放自行委托監測、政府部門監督性監測分別至少1次,但實際情況是自行委托監測全部達標、監督性監測很少企業全部達標,尤其是二惡英指標焚燒企業一半以上都超標。
2.3.2 以應對政府為主忽視向客戶負責
危廢產生單位對后續處置過程負有“產生者衍生責任”,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經營方針,綠色產業鏈計劃增加了供應商在各個環節環保性要求,危廢經營企業向客服負責的本職將會越來越重要,而目前的行業管理政策使得各持證企業認為只要保住許可證就可以保住飯碗。很少有危廢經營企業能夠為客戶提供廢物處置過程的邏輯嚴密的記錄數據,包括每批次廢物進廠、貯存、處置的時間、責任人、數量,以及實時操作工藝參數、尾氣等污染排放參數和全過程監控錄像等。
2.3.3 難以擺脫臟亂差的社會形象
以環保為主業的危廢經營企業卻常常以污染形象示人,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周邊居民與危廢處置企業的矛盾關系日益緊張,低效益、高污染使得危廢處置企業很難在正規的工業園區取得用地審批。
危廢經營企業的社會形象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專業精神,沒有按照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承諾的那樣進行規范管理和達標處置;二是缺乏社會環境責任,沒有主動公開自己的經營信息、加強與社會的互動,社會不了解其保障經濟發展的環境效益,不了解其在應急處置社會危險廢物方面的貢獻。
2.3.4 對競爭力和成本效率認識的偏差
許可證制度下政府部門核發的許可證數量越多監管成本越大,發生污染事故的概率越大,其承擔的責任也就越大,各省市的核準經營規??偭科毡椴荒軡M足處置需求,危廢經營企業一般不擔心業務量,也就長期缺乏持續改進服務能力提高競爭力的意識。
目前大多數危廢經營企業已經過了創業生存期,進一步發展遇到的管理瓶頸之一就是,如何從偷工減料不規范經營獲取剩余價值到充分挖掘設備、職員效率和提高服務品質來提高經濟表現。隨著居民環境意識的提高,污染的公共關系成本也會越來越高。
3 評價體系構建方法
3.1 目的和方法
實踐證明,政府部門監管僅是企業合法經營的基本要求,企業要想獲得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在行業內實現領先水平,必須自我加壓,建設企業文化,形成內部審計和評價的改進機制[5]。
本研究從幫助危廢經營企業識別不足、引導改進方向、促進行業持續發展的目的出發,分析了企業的經濟、環境、社會屬性,概括了法規對危廢經營企業的管理要求,緊密結合現代企業應對新興環境熱點的任務要求,融合貫徹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以包括內外部目標的管理體系的完善為重點,探索建立應用于危廢經營專門企業的可持續環境管理評價體系。
3.2 危廢經營企業的經濟、環境、社會屬性
3.2.1 經濟屬性
危廢經營企業的首要本質是從事經濟活動的盈利性組織,行業領先的服務水平、信息獲取便捷度和服務對象認可度是其持續獲得優良經濟表現的根本。
3.2.2 環境屬性
危廢治理屬于環境服務業的一種,其環境價值突出表現在既能為其他企業消除污染又能在自身經營過程中防范污染,這需要通過高效管理保證全過程清潔,并且可以通過完善的過程監控數據“自證清白”[6]。
3.2.3 社會屬性
除在自身本職工作體現專業精神外、切實杜絕臟亂差外,危廢經營企業還應重視社會互動,主動公開企業經營信息,公布取得的社會環境效益,積極參與應急處置社會危險廢物,利用業務專長開展環境教育等。
3.3 法規對許可證企業提出的要求
我國危廢管理法規對許可證企業的總體要求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設施設備滿足經營需要并且達到性能測試標準;二是經營過程規范合法;三是末端污染排放達標。
3.4 新興環境熱點提出的新任務
我國與發達國家在廢物管理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危廢經營企業應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綠色產業鏈管理等方式加快國際接軌步伐。清潔生產涉及技術和管理的高質量要求,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持續改進的。參與低碳經濟、生命周期管理、VOC治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防治等新興環境熱點,有利于企業引領行業[7]。
3.5 可持續的本質要求
可持續并不是環境領域的專有名詞,對危廢經營企業來說更應通過可持續理念體現自身價值??沙掷m發展要求企業重新從外部審視自己的目標和行為,從而符合趨勢。
3.6 現代企業治理的模式層次
現代企業重視全過程管理,強調根據組織行為特性制定管理策略,建立“制度->執行->評價->改進”的循環改進機制實現管理體系的高效性。
4 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
4.1 評價體系
本評價體系詳見表1。該評價體系分為面向內部、面向客戶、面向政府公眾三個類別。其中,面向企業內部設置了環境方針、組織制度執行、評價改進、經營效率4個一級指標,面向服務對象設置了客戶知曉認可度、行業影響力水平、技術水平先進性、服務水平先進性4個一級指標,面向政府和公眾設置了臺賬規范度、污染排放達標率、信息公開度、公益參與度4個一級指標。共設三級指標60個用于對照評估。
4.2 評價方法
本研究所列評價指標體系適用于危廢經營企業內部審計,可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首先建立各指標的目標值(Gi)和權重(Ri),由中層以上管理人員組成評價委員會,分別打分后得到(Nij)加權平均得到各項得分率,最后得到綜合得分率M(代表完善度),公式如下:
5 結論
(1)我國危廢經營企業歷史較短,許可證管理制度下行業競爭力不足,長期不重視客戶服務能力的提高, 在承擔社會環境責任方面形象不佳,需要通過建立高效的環境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經濟、環境、社會表現。
(2)本文圍繞客戶服務能力和社會環境責任,提出了融合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評價方法,使企業環境目標從內部擴大到外部,建立落實法規和應對新環境熱點的管理體系,形成“制度->執行->評價->改進”的持續改進型企業文化。
參考文獻:
[1]王琪,黃啟飛,閆大海,等.我國危險廢物管理的現狀與建議[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13(01):1-5.
[2]李琴,蔡木林,李敏,等.我國危險廢物環境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標準現狀及建議[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15(04):306-314.
[3]楊潔輝,韓慶蘭,水會莉.企業環境管理、創新管理、供應鏈管理三維融合——供應鏈可持續創新系統構建及應用[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08):18-23.
[4]凌江,溫雪峰.危險廢物污染防治現狀及管理對策研究[J].環境保護,2015(24):43-46.
[5]歐陽恩錢.整體性環境責任與社會源危險廢物的法律治理[J].法學雜志,2017(07):32-40.
[6]曾寧贛.關于企業環境管理及其可持續發展的探索[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6(06):225.
[7]黃采金,王浣塵,陳明義.可持續發展中環境管理的總體分析[J].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3(03):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