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摘要:近年來,高職院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其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焦慮情緒,抑郁心理等等,對學生的發展十分不利。本文主要通過分析當前高職貧困生現存的主要心理問題,以及給高職貧困生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改善高職貧困生心理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高職貧困生? ?心理問題? ?現狀分析? ?對策
一、高職貧困生的心理問題現狀
(一)強烈的自卑心理
大部分高職貧困生在進入高職學校之前,很多來自于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較為落后的農村偏遠地區,家庭環境差,大多為留守兒童,經濟條件拮據。而在進入高職院校后,身邊同學生活層次水平不同,所處的家庭地域環境不同,生活消費水平自然也不同,再加上目前高校盛行“追求名牌,追求刺激”的拜金主義風潮,使得高校貧困生的處境十分艱難,周圍同學衣著亮麗,用著高端的電子產品,而自己則是沒有見過世面的“鄉下人”。在這種拜金主義風潮的影響下,高職貧困生很容易進入與周圍同學暗自比較,并覺得自己不如他人的認知狀態。長此以往,這種不適當的認知與自我評價使得高職貧困生進入了對自我完全否定的怪圈,即認為自己事事不如別人,在面對一些家庭情況較好的學生時不敢正視他人與其平等交流,也在內心覺得他人會看不起自己,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封閉自我,不再愿意與他人交流。
(二)一定的抑郁心理
在高職貧困生進入高職院校之后,一方面由于自身與他人在經濟水平,家庭條件,談吐見識上存在的差異,使其產生了強烈的自卑心理,否定自我,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常常表現出不愛說話亦或是說話時不敢與他人正視的現象,更有甚者選擇直接封閉自我,不愿意與他人交流;另一方面,自身在入學之后同樣還面臨著學習考試,室友交際,自我能力提升等來自生活各方面的壓力,而在面臨壓力的時候又缺乏可以傾訴的朋友對象,久而久之使其背負著巨大的心理負擔。與此同時,當其目標、想法無法實現或者挫傷的時候,壓力對其壓迫越來越大,精神上的壓力與不得志的低落情緒的雙重壓迫使其逐漸喪失了對未來生活的信心與希望,整日郁郁寡歡,認為自己是被上帝遺忘的人,是注定無所作為的人,從而出現一定的消極心理,導致抑郁心理的產生。
(三)持續的焦慮情緒
與普通的高職學生不同,高職貧困生在入學之后往往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一方面由于家庭貧困,他們要為自己的學費,生活費擔憂,既擔憂于無法交付學費和獲得生活費,又要擔憂于由于自身所引起的花費給家庭情況帶來的窘境,以及當前家人生活現狀的困難,同時還要擔憂所用的花費沒能取得相應的學習成效亦或是能力提升;另一方面由于進入高職學校之后,其面臨著來自生活與學習上的壓力,生活上擔憂于人際關系的處理,學習上擔憂于自身的學習情況,希望通過學習取得驕人成績來報答家人的付出,種種壓力與擔憂使得學生產生對未來以及自身的不確定,從而導致焦慮情緒的產生。
二、心理問題給高職貧困生帶來的影響
(一)導致人際關系緊張
由于家庭經濟的困難,家庭教育環境的落后,使得學生貧困生在進入高職院校之后普遍面臨著人際關系緊張的局面,一方面由于自身與他人巨大的差異性使得其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潛意識認為自己“低人一等”,在對話的過程中不敢于他人正視,亦或是沉默寡言,缺乏自由平等,愉悅輕松的交流氛圍,久而久之不愿與人交流交往,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孤僻,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感到恐懼與不信任;另一方面,巨大的自卑導致過度的自尊,其表現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即為過度的敏感,可能他人無意識的舉動在他看來是對自己的輕蔑與看不起,認為身邊的人都是帶著“有色眼鏡”與自己交往,內心過度敏感,容易與別人發生爭執甚至是沖突,使得人際交往關系緊張。
(二)心理疾病發生率高
大部分高職貧困生在進入高職院校后都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壓力,容易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焦慮情緒,更有甚者郁郁不得志,產生抑郁心理,同時由于所處成長環境的不同,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也不同,在自我認知和自我規劃方面缺乏清晰的認識,使得當其面對紛擾復雜的校園環境時,缺乏對自我的認知與規劃,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容易產生對未來的迷茫,種種情緒的參和極容易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進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影響。
(三)就業時過于急功近利
對于很多貧困生來講,學習的最現實意義,最直接目的就是在于對日后就業時的薪資水平要求。在學校里學生希望通過學習來獲得優秀成績,不斷提升自己,以得到相關的優秀資本,使得自己在就業大潮中脫穎而出。因此,獲得高薪資職業,成為了高職貧困生在求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或者說是孤注一擲的一步。為了牢牢抓緊這根稻草,學生在求職就業就表現的比其他同學更加功利性與重視性。同時由于所處背景的不同,缺乏一定的資源與經濟條件做支撐,使得其可能要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與付出才能獲得相應的收獲,這也使得其在求職就業時表現的更加急于求成。
三、對貧困生心理問題的對策思考
(一)加大經濟扶持,提供一定的勤工儉學崗位
從某種現實意義上來講,高職院校貧困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最根本原因來自于自身家庭經濟條件的貧窮。大部分學生因為貧窮而自卑,出現人際交往障礙以及一系列心理問題,這些學生渴望通過知識來改變自己,改變命運。學校要想改善這一現狀,首先應該致力于對學生根本問題的解決,可以建立多元化的經濟幫扶體系,為學生盡可能多的爭取國家補助資金,與社會企業或者社會個體建立合作幫扶對象,引入社會資金對其進行幫助,建立健全獎學金評獎機制,使那些勤學苦讀的學生都能夠得到一定的資金回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經濟負擔。而要想真正的讓學生改善條件,僅僅靠他人資助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自己奮斗賺取,因此學校可以多多提供一些勤工儉學崗位,使得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兼職適當緩解生活壓力,與社會企業進行聯系并達成相關合作,為其提供相關的假期實習生資源,從而為學生提供相關假期工作崗位獲得一定的薪酬和實習經驗。
(二)注重隱私保護,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
學校在進行對貧困生的評定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行一定的統計歸納調查,而在整個評定的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家庭情況隱私的保護,切忌對其進行大肆宣揚,甚至想著采用公開透明學生的家庭情況讓其他學生進行投票選出的方式,學生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情況,同樣其他學生也沒有權利因為對方的家庭情況來對其進行有色看待,相關學校和教師在進行貧困生評選亦或是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隱私保護。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及時的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多多關注學生的生活動向,打破隔膜,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幫助學生正視心理問題,解決心理問題。在進行心理溝通的時候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溝通方式,既可以將其叫到辦公室進行當面的溝通與交流,也可以通過社交軟件例如QQ,微信等來幫助學生打破心理隔閡,實現友好交流。
(三)開展多樣化主題活動,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
在進行改善和解決貧困生的生理問題的過程中,相關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多樣化的主題活動來促進心理教育的展開,例如定期舉辦主題班會,以如何克服焦慮為主題進行班會展開,讓學生直抒己見,探討焦慮心理的形成原因以及行為表現,再從其對人心理上的危害出發探討如何正確緩解焦慮情緒,進而幫助貧困生正視心理問題,解決心理問題;或者開張相關志愿服務活動,通過向老年人奉獻愛心使其充分感受到由“被人幫”到“我幫人”的角色轉變,實現對自我的正確認知,體會到自己的“被需要”;同時還可以定期舉辦一些講座,聘請優秀的教育專家,學者來進行對心理教育的相關知識展開,使學生自身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危害,并主動尋找解決方案努力克服,更好的成長。
四、結語
在改善和解決高職貧困生的心理問題的過程中,相關學校與教師一定要正視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熟知其可能帶來的相關影響,相關學校要建立健全經濟扶助體制,提供相應的勤工儉學崗位,幫助改善學生的經濟狀況,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要注重對學生的隱私保護,同時相關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開展多樣化的主題活動,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正視心理問題,解決心理問題,從而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美芳.高職貧困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有效措施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11):96-97.
[2]彭海霞,柴巧蓮,何慶歡.人文關懷視角下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素質分析與對策[J].新校園(上旬),2018,(06):30.
[3]臧愛明.高職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及對策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7,(22):351-352.
[4]李玢玢.新形勢下的高職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7.
[5]張春曉.高職貧困生心理脫貧教育策略探究——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J].遼寧高職學報,2017,(01):102-104.
[6]陳志偉.高職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教學思考[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05):163-164.
(作者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