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進
【摘 要】世界名著《堂吉訶德》因成功塑造了一位“瘋子騎士”堂吉訶德的文學形象至今在世界上享有盛譽。2015年上映的中國大陸古裝喜劇系列電影《尋俠英雄傳》塑造了一位“呆萌大俠”唐積德的形象,也深受觀眾喜愛。除故事情節、結局等方面存在差異外,《尋俠英雄傳》在故事結構框架、主要人物形象等方面與《堂吉訶德》有諸多相似之處。分析和研究兩者異同對我們加強東西方文學文化間的跨文化交際很有裨益,也為當前任重道遠的大學生德育工作中如何弘揚“個人主體性”思想優點的同時,避免其消極影響提供了具體的范例和正反兩方面的啟示。
【關鍵詞】《堂吉訶德》《尋俠英雄傳》;騎士;武俠;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5-0134-03
西方現代“個人主體性”思想極大地促進了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而至今仍對當代中國人產生重要影響的儒學思想強調“中庸”,做事要“恰如其分”“不偏不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有一定的負面影響,而弘揚個人主觀能動性的西方現代“主體性”思想恰好能夠糾正儒學“中庸”思想的這種消極影響,所以對我國的經濟建設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016年11月,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教授接受《南方周末報》專訪時認為,“個人主義有他的重要作用,在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里,就需要一個個人主體強烈地投入。” [1]
但“個人主體性”思想也有自身難以克服的弊端。“個人主體性”思想在發展經濟方面的積極作用往往會導致它的過度張揚,而它的過度張揚必然會導致“個人自由主義”的興起乃至泛濫。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后期,這種弊端已經非常明顯。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使西方個人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流入中國,導致國人的道德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滑坡。而儒學思想推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集體主義思想,對西方“個人主體性思想”的弊端有一定的糾正作用。充分挖掘和發揮儒學思想的這種優勢以抵消“個人自由主義”對國人的消極影響,這是一個方興未艾的社會課題,依然任重道遠。
西方“個人主體性”思想同樣對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產生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大學生將會成為中國經濟建設的主力軍,那么加強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對社會主義建設非常重要,習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會議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 [2]
弘揚個人主體性思想對大學生積極影響的同時努力消除其消極影響,應當成為大學生德育工作中的兩個重點。在德育工作中,我們既要讓大學生在思想上重視創新和開拓精神,努力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又要盡量避免個人自由主義對大學生思想的消極影響。如果只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理論上進行空洞說教,學生們產生不了濃厚的興趣甚至會產生反感,效果會大打折扣。如果我們在德育工作中結合一些大學生熟悉的實例,效果可能會事半功倍。筆者發現,世界名著《堂吉訶德》與中國當代系列電影《尋俠英雄傳》的比較研究恰好能在弘揚個人主體性思想的優點和消除其弊端方面為我們提供有意義的啟示和幫助。現分析如下。
一、《尋俠英雄傳》對《堂吉訶德》的模仿
《尋俠英雄傳》是2015年中國內地出品的古裝喜劇系列電影。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唐積德讀武俠小說入了迷,夢想成為一位武功高強的大俠,行走江湖,除暴安良。電影主要描述了唐積德闖蕩江湖尋俠過程中做出的一系列滑稽可笑又引人深省的故事。筆者認為,《尋俠英雄傳》在主要人物形象、性格以及故事結構等方面明顯模仿了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現實主義小說家塞萬提斯(1547-1616)的杰作《堂吉訶德》。
(一)《尋俠英雄傳》在故事結構模式上對《堂吉訶德》的模仿
1.騎士文學興盛于中世紀的西歐國家,是封建制度的產物。騎士道以“忠君、護教、行俠”為主要內容。“后來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和戰爭活動的相對減少,以及雇傭兵制度的興起,騎士制度逐漸衰落下去,騎士們腐朽和寄生的本質日益顯露,而他們引為自豪的尚武精神則逐漸消失。” [3]
塞萬提斯寫作《堂吉訶德》時已五十多歲。當時,荒誕的騎士傳奇在西歐各國早已銷聲匿跡,但在西班牙風行一時。塞萬提斯對此深惡痛絕,他把消滅荒誕的騎士文學看成是西班牙從封建主義的枷鏈里解放出來的一項不可缺少的思想啟蒙。在小說的自序中,他鄭重宣布自己的創作目的是“要消除騎士小說在世界上,在民眾中產生的影響”。[4]在《堂吉訶德》中,堂吉訶德帶著幻想中的騎士狂熱,把風車當成巨人,把窮客店看成豪華的城堡,把羊群看成軍隊,把苦役犯看成受害的騎士。他不但沒能幫助別人解除困難,反而給人們帶來了災難,自己也備受奚落嘲笑,挨夠了打,走盡背運。臨終前,他幡然醒悟,對外甥女說,“我過去整天讀那些該死的騎士書,讀得神志不清,現在又恢復了理智,心里明亮得多了。現在明白那些書上都是胡言亂語,只恨自己醒悟太晚……” [4]塞萬提斯借用騎士小說這種體裁,猛烈抨擊了騎士小說,完成了對傳統騎士小說的顛覆,同時成功塑造了“堂吉訶德”這一夸張的、滑稽的、既有喜劇性又有悲劇因素的角色。《堂吉訶德》“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堂吉訶德的名字已經變成了脫離實際、耽于幻想、主觀主義的同義語。堂吉訶德的形象已經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最卓越的典型人物之一。” [3]
2.中國傳統武俠小說“大都以俠客和義士為主人公,描寫他們身懷絕技、見義勇為和叛逆造反行為”[5],如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就有類似武俠的描寫,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武松醉打蔣門神等。俠義精神同樣對中國的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在電影《尋俠英雄傳》已完結的第一季中,主人公唐積德有著懲惡揚善的決心和勇氣,卻沒有傳統武俠小說中古代俠客的絕世武功,也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常常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無意中做出一些助紂為虐的事情。當他懷著滿腔的熱情、無比的勇氣去救助別人時,又手無縛雞之力,不但幫不上忙,還讓自己身處險境。例如,在《護花》中,唐積德在抓捕采花大盜時不但沒幫上忙,反而被采花大盜打得狼狽不堪;在《伏虎》中,唐積德被表象迷惑,誤認為嫉惡如仇的捕頭盤六是三岔口的一霸。他輕信地頭蛇烏鴉的謊言,幫烏鴉把盤六騙進了圈套,結果使自己和盤六差點遇害。《尋俠英雄傳》的創作人員通過塑造“大俠”唐積德空有懲惡揚善的凌云壯志,卻眼高手低、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主人公形象,完成了對傳統武俠故事模式的顛覆。這一異于傳統武俠小說的故事結構不但沒有使觀眾失去觀看的興趣,反而讓觀眾耳目一新,欲罷不能。
(二)《尋俠英雄傳》在主要人物形象方面對《堂吉訶德》的模仿
1.“唐積德”這個名字很容易讓熟悉《堂吉訶德》的人聯想到“堂吉訶德”,唐積德的書童叫“小可”,唐積德與小可的“可”字湊在一起非常接近“堂吉訶德”的讀音。在筆者看來,《尋俠英雄傳》的創作人員有意把唐積德塑造成中國的“堂吉訶德”。如果說僅從相似的故事結構和讀音接近的主人公名字就說《尋俠英雄傳》與《堂吉訶德》相似或者受其影響,說服力還不夠。筆者發現,“呆萌大俠”唐積德的性格品質、行為舉止與“瘋子騎士”堂吉訶德也非常相近:他們都正直善良、不畏強暴;他們都耽于幻想、武斷臆測,經常做出一些是非不分、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事情。以上兩種對立的品質使堂吉訶德和唐積德“一本正經行俠仗義”的行為都顯得滑稽荒謬。
2.堂吉訶德與唐積德的身上都體現了現代“主體性”思想的一些特征,如個人自由主義和英雄主義等。從他們義無反顧、單槍匹馬對抗黑暗社會的行為來看,堂吉訶德和唐積德都是無政府主義者,都信仰個人英雄主義并試圖以個人的力量來對抗強大的黑暗勢力。但由于黑暗勢力的強大,這兩位“英雄”都曾經在嚴酷的社會現實面前碰得遍體鱗傷。
(三)《尋俠英雄傳》與《堂吉訶德》的類比比較對大學生德育的啟示
《堂吉訶德》是世界名著,大學生對堂吉訶德的游俠故事耳熟能詳。堂吉訶德幻想借助個人武力掃除人間不平,不但沒有成功反而屢屢碰壁,受到奚落和嘲笑。唐積德空有懲惡揚善的凌云壯志,卻眼高手低、成事不足。我們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時,利用堂吉訶德和唐積德的失敗游俠經歷作為反面教材,教育大學生們預防個人自由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消極影響,可以更容易被大學生理解和接受。
堂吉訶德和唐積德個人對抗社會的游俠行為都難以成功。相類似的,在當今和平時代,信奉無政府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依靠個人暴力同樣也無法解決人與人之間或社會上的問題和矛盾。個人暴力不但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和災難,就連施暴者本人也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在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時,我們一定要結合具體的案例如 “馬加爵案”“楊佳案”等告誡大學生在生活中遇事一定要冷靜、三思而后行,不能為了面子和自尊,動不動就訴諸暴力,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會陷入更大的麻煩,“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定要學會在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處理麻煩和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大學生順利成才,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
二、《尋俠英雄傳》與《堂吉訶德》的不同之處
(一)《堂吉訶德》與《尋俠英雄傳》故事結局的不同之處
1.堂吉訶德鋤強扶弱的主觀愿望是好的,但他沒有傳統騎士那樣的絕世武功,而且他眼中的眾多不公現象更多是他的幻想,并非真實,他不但沒能幫助別人解除困難,反而給人們帶來了災難,他的行俠仗義不但沒有讓他“幫助”過的人心存感激,反而讓他們反感和憤恨,自己也受到奚落嘲笑。最后堂吉訶德帶著對騎士小說的厭惡和對自己荒唐行為的悔恨離開了人世。
2.《尋俠英雄傳》中唐積德每次冒險都取得了成功,結局圓滿。雖然唐積德在救助別人時常使自己身陷險境,但身懷絕世武功的“紅葉大俠”葉彤常在暗中幫助他,所以唐積德總能化險為夷,不但成功幫助了弱小者,還使自己的行為得到了眾人的理解和擁護,弘揚了懲惡揚善的武俠精神。唐積德雖有個人英雄主義思想,但他行俠仗義的行為符合儒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集體主義思想,所以能夠被大眾理解和支持而最終取得成功。
(二)《堂吉訶德》與《尋俠英雄傳》思想主題的不同之處
《堂吉訶德》無論從形式上還是思想內容都是反騎士道的。《尋俠英雄傳》雖然形式上顛覆了傳統的武俠小說模式,思想主題也有反對“俠義”中封建糟粕的一面,但更多是弘揚真正的“俠義”。唐積德的成功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成功,而是儒學集體主義思想的成功。《尋俠英雄傳》之所以采用顛覆傳統武俠小說的模式,實際上是采用了“陌生化”手法[6],目的是用創新的形式去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并非在思想主題上反對真正的武俠精神。在當今中國社會,那些武藝高超、仗劍行走江湖的獨行俠士早已銷聲匿跡,但人們對見義勇為、打抱不平的行為依舊贊賞有加。這是因為中國古代俠士大義凜然、鋤強扶弱的“俠義”與儒學集體主義思想的精華一脈相承,所以歷來為人們敬仰。《尋俠英雄傳》弘揚真正的“俠義”就不奇怪了。
(三)《尋俠英雄傳》與《堂吉訶德》的比較對大學生德育的啟示
堂吉訶德的游俠以失敗告終,唐積德的游俠卻成功了。堂吉訶德的失敗是因為他的個人英雄主義在當時資本主義發展緩慢、封建勢力依然強盛的西班牙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結果注定要失敗。唐積德的成功在于他懲惡揚善的行為符合儒學集體主義思想而得到大眾理解和支持。那么,我們在教育大學生以堂吉訶德為戒,克服自身個人自由主義傾向的同時,要學習唐積德胸懷天下、助人為樂的武俠精神。當然,要弘揚集體主義思想、避免個人自由主義的消極影響,任重道遠,僅從理論上探討遠遠不夠,還應當開設專門的課程或系列講座以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同時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鼓勵大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努力創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生活中要助人為樂、正直無私,唾棄和懲罰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行為。只有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行動,才能使大學生順利成才,成為既有創新精神又大公無私的國家棟梁。
參考文獻:
[1]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23/10/11406352_608738873.shtml,2019-2-21.
[2]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9-11(01).
[3]朱維之,趙澧.外國文學史(歐美卷)[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
[4][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M].屠孟超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5] https://baike.baidu.com/item/武俠小說/129108,2019-2-21.
[6]馬新國.西方文論史(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