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飄 汪品文 趙曉鴿 崔麗婷 董悅 王君
摘? 要:通過對大連大學2018級新生婚戀觀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99.5%的學生不反對大學期間談戀愛,63.0%的學生不反對或贊成婚前同居,且沒有地域、專業和性別的統計學差異;88.5%的學生反對婚外情,對性心理障礙的知曉率為10.8%,對我國婚姻法內容知曉率為6.2%。提出凈化社會大環境、呈現健康文雅銀屏作品、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完整的性教育、良好的家庭熏陶是形成健康婚戀觀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大學新生? 婚戀觀? 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7.9?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3(c)-0216-02
隨著國門開放和互聯網的普及,人們境外、域內交往、交流更加便捷,溝通方式和機會的增多,影響著人們的情感狀態和價值取向。大學新生正青春年少,對愛情充滿幻想和憧憬,進入大學后,沒有了師長對談戀愛限制、異性交往機會的增多,極可能在大學期間進入戀愛狀態。為了了解新生的婚戀態度,我們采用問卷對其進行調查,對結果進行分析,以便對校園教育和學生管理給予有效的引導和指導。
1? 調查方法和調查對象
結合新生年齡和心理特點,自行設計問卷,由專業教師集中學生講解調查目的和內容,并當場發放問卷。要求不記名如實填寫問卷。調查時間為2018年9月,調查對象為大連大學2018級新入學大學生,其中理工科學生占53.0%,文史法占20.5%,音體美占26.5%。年齡分布:98.0%在19~20歲;地域分布:城市32.4 %,縣或鎮等68.6%;性別分布:男生42.63%,女生57.47%。發放問卷900份,回收900份,有效問卷864份,有效率95.6%。統計學檢驗采用x2檢驗,組間比較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 調查內容和結果分析
2.1 對戀愛的態度
在“對大學期間談戀愛的態度”中,54.9%的學生贊成,44.4%不反對,表明幾乎全部新生不排斥大學期間戀愛。在“戀愛與婚姻的關系”中,26.6%的學生贊成“戀愛是戀愛,結婚是結婚”,48.9%不反對這種態度,反映出大多數學生認為戀愛與結婚不必有必然聯系的態度。
2.2 對戀愛對象的選項情況
對戀愛條件的選項,問卷設計了人格品質、人才品質、顏值、財力和地域5個選項,要求學生排序。結果顯示:人格品質排第一,經濟財力排第四,地域排在最后。男生選顏值排第二、人才排第三;女生選人才選排第二,顏值排第三,表現出性別差異。這可能受傳統的擇偶觀念的影響,女生不像男生那樣重顏值,男生也不像女生那樣重才情,與王小婷[1]報告一致。盡管新中國成立后鼓勵女性走出家庭進入職場,但經過近70年實踐,男性重顏值的觀念和女性重才情的意識沒有變化。選項中的“地域”排在最后,分析可能新生更重視對方是否是自己的“心儀”,更重視彼此的“感覺”,并沒有對戀愛發展為婚姻的遠景做長遠考慮,對能否“修成正果”缺少關注,與上述“戀愛是戀愛,婚姻是婚姻”的調查結果相符。
2.3 對婚戀知識的需求度和傳播形式的調查
70.4%學生認為很有必要開展系統完整的性健康教育。學校應該安排專業教師,開設專門的“戀愛、婚姻與家庭”課程,對新生進行系統的知識傳授和案例分享,尤其是案例分享,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能很快內化到意識中,使學生在大學始期接受正規的性教育和引導,以避免網絡、出版物甚至街頭小報傳單等引誘和誤導。調查還顯示,學生認可課堂傳授、專題講座和個別咨詢的性知識傳播形式,排序為:大課堂講授為首選、專題講座第二、個別咨詢第三。
2.4 對婚前同居的態度
52.8%新生不反對婚前同居,10.2%贊成婚前同居,即多半新生能接受婚前同居的事實。這提示我們對新生的性教育必須趁早;我們進一步對該項內容進行了不同性別、不同地域(城市、縣鎮)和不同專業(理工、文史法、音體美)的統計學對比分析,結果顯示沒有地域、性別和專業的差異。初步分析可能與新生年齡尚小、社會閱歷還淺、各種信息傳播之快對其產生同步化影響、子女的家庭撫養和教育方式在性別上的區別度越來越小有關。
2.5 對婚外情的態度
對社會上的婚外情等的不良現象,88.5%的學生持反對態度,這提示我們絕大多數新生的情感定位是正確的,學校應該給予肯定和進一步的正面引導,盡管少數學生(4.0%)表示能接受婚外情,也警示我們性教育必須嚴肅對待,以免帶來后患。
2.6 對性道德環境的滿意度
問卷中對“不滿意的性道德環境”的調查,學生的排序為:社會大環境排第一,影視網絡等文藝作品排第二。說明盡管新生從校門到校門,似乎沒有和社會直接接觸,但社會大環境還是帶給了他們很多不健康的性信息,銀屏時代則直接展現性暗示和性暴露。學生的態度表明,他們更需要要風清氣正的成長環境和高尚文雅的銀屏作品。
2.7 對性心理障礙的了解
性的多元化越來越不隱蔽甚至公開,“出柜”一詞時常在網絡上出現。截止到2017年底已有21個國家出臺了允許同性戀結婚的法規,表現出對性心理少眾人群的寬容。我們的調查顯示,89.1%%的新生不了解這部分內容,課程中應當適量補充,畢竟很多國家已經對同性戀立法,盡管我國仍然保持沉默態度,但是全球化的交流和溝通只能是越來越普及和快捷,刻意的掩蓋不能阻止可能的發生,教育不能臨時抱佛腳,應體現其前瞻性,學生需要對性心理障礙有基本的認知。
2.8 對婚姻法的知曉
遵紀守法是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體現。婚姻法是對兩性關系中的責任、義務、權益等的保護和約束法規。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學生(94.8%)僅僅知道婚姻法一詞,對其具體內容從來沒有學習和研究過。我們只有了解婚姻法的目的和內容,才能更好地規范自己的戀愛思維和行為,才能對戀愛動機和情愛結果有所前瞻,婚姻法使我們在戀愛時多了很多理性的思考和慎重的行為,學校教育應該填補這項空白。
3? 應對策略
3.1 凈化社會大環境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文明、和諧、平等、誠信、友善、自由”,規范了人與人的關系及相處的基本要求,其落實尤其應體現在與青年學生觸碰的層面和途徑中,比如電視、手機、網絡等傳播媒介,有關部門不能緊緊跟著市場和效益走,而是應該加大審查力度,避免引起誤導和異化。領導干部的表率作用也應該有所展現。在習總書記領導班子“抓老虎拍蒼蠅”的反腐形勢下,幾乎每個倒戈官員都有婚外情等違法行為,嚴重損害了黨員干部的形象,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極大地敗壞了社會風氣。還有,社會上一些服務場所,如一些歌廳和旅館,色情服務充斥。再有,掃黃打非的形式主義和走過場,無不表現出社會大環境對兩性關系混亂的寬容甚至放之任之的態度,這些現象對正處在婚戀觀形成期的學生有極壞的影響。
(2)對一些公眾人物的樹立和約束。青年學生是最大追星群體,尤其是文體明星,學生容易模仿、追隨其言詞、行為和三觀。對公眾人物,不能僅評價其“業績”,也要看其“操守”,對哪些人、哪些事能上熱搜,必須有所監管,某些“德不配位”的明星不應再繼續霸屏,要考慮封殺、取消代言等,以減少他們帶來的負面影響。
3.2 搞好學校教育
(1)高等學校要充分發揮其教育有利條件,利用課堂教育的封閉性和有效性,開設有關戀愛、婚姻和家庭的專門課程,教育內容要考慮性別不同、專業特點和知識背景的差異;比如男女生分班教學,文理科區別教學,音體美單獨教學,避免非空談泛談、形式主義,課程結束后必須考核,以體現教育的規范性、嚴肅性、有效性。
(2)高等學校還應該利用校園文化節和各種社團活動、工作室,開展形式多樣的育人形式,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婚戀觀,使學生在剛進入校園時就對婚戀情感有理性的認知,不能只跟著感覺走,更不能在戀愛中游戲人生。比如學校開展“名人進校園”活動,邀請知名人士來校演講,發揮名人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給學生正能量引領。筆者學校曾經邀請著名作家和心理學家畢淑敏、德藝雙馨歌唱家閻維文、平民外交官李肇星等名人到學校演講,演講內容都涉及到兩性交往和人文素養,深受學生歡迎,效果空前之好。
(3)學校建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配有專業教師,學生遇到困惑時可以隨時走進咨詢室,及時得到宣泄、疏導、指導和救助,不讓困惑郁于內心太久,盡快平復其心緒,避免極端情緒和行為。
3.3 利用家庭教育
家庭是個人最早直接接觸的兩性環境。垂范作用永遠大于理論的灌輸,長期的家庭熏陶、耳濡目染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子女婚戀觀的形成。改革開放以來,境外不良思潮的進入使我國傳統婚戀價值觀受到嚴重挑戰。在信息和交往全球化越來越普及的新時期下,家長要與時俱進,更要以身作則,自覺履行忠誠、責任和義務的基本婚戀要求,言傳加身教,給子女以榜樣的示范作用。
4? 結語
人類社會一定是向文明發展的,文明的本質是和諧相處、健康繁衍。情愛是本能行為,婚戀是社會行為,在兩者之間合理構建意識形態、規范行為操守也是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政府和社會各部門有責任有義務為人類文明進步創造條件、盡職盡責;高等學校更是責無旁貸,在婚戀教育和實踐工作中,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作用,尤其是新生,其婚戀態度直接影響了在校4~5年期間的大學生活及以后的情愛觀、婚姻觀和人生觀。
參考文獻
[1] 王小婷.當代大學生婚戀問題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21):285-287.
[2] 十九大報告全文[EB/OL].新華網,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