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王 新 滕 晶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附脈”一詞首見于齊向華教授的《辨證脈學》,是指出現在橈動脈之外呈線狀的搏動,隨著動脈搏動時隱時現,又稱“線狀脈”“邊脈”[1]。 “附脈”雖臨床常見,自古至今卻鮮有醫家重視,傳統脈學28脈中并沒有論述“附脈”,其最早的記載見于清·龍之章的《蠢子醫》,該書云“右寸外邊倒一線,右膀疼痛不能堪。左寸外邊倒一線,左膀疼痛不能堪”“右寸里邊倒一線,喉疼喉干不能堪。左寸里邊倒一線,心疼心熱不能堪”[2]。當代甘肅省名醫彭應天老師在其《中醫方脈精微》中也記載論述了“附脈”,例如其指出防風脈象是“浮取右手三部脈管壁外側,緊鄰管壁處有一線狀脈,隨同脈搏跳動”[3]。其他如桂枝脈證、羌活脈證、獨活脈證及紫蘇脈證中也均描述了“線狀脈”的存在,并詳細論述了其癥候表現、證藥配伍及病理演變,對臨床診脈用藥有明確的指導作用。本文通信作者滕晶教授、齊向華教授在其著作《初涉脈診四部曲》中指明“附脈”是跟隨橈動脈搏動出現在脈管壁周圍的線狀皺起,而非雙歧脈,并認為臨床上附脈的出現多由外邪侵襲引起,根據其出現在橈動脈上的部位可辨外邪侵犯人體的相應病位,與癥狀、體征及其他脈象要素組合可辨明外邪的性質[4]。
了解全息生物學對了解附脈的形成機制及臨床意義有重要作用。全息生物學是我國著名生物學家張穎清教授創立的。全息生物學認為,每個機體都是由若干全息胚構成,全息胚都有著向新個體自主發育的能力,都是整體發育的縮影,包含著生物整體的全部信息[5]。在每個全息胚內部鑲嵌著機體各種器官或部位的對應點,或者全息胚上可以勾畫出機體各器官或部位的定位圖譜,這些對應點分別代表著相應的器官或部位,甚至可以把它們看作是處于滯育狀態的器官或部位[6]。例如針灸中的耳針,一個耳朵上的不同部位對應了人體的五臟六腑。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7]??梢娨悦}診體察患者全身疾病由來已久,脈診作為中醫獨特的診斷技術,蘊含著豐富的全息生物學理論?!端貑枴っ}要精微論》云“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7]。 《脈經》則明確了寸、關、尺三部與臟腑的對應關系,提出了左手寸、關、尺 對應心、肝、腎,右手寸、關、尺對應肺、脾、腎(子戶、三焦),并確定了表里兩經在同一位置上的對應關系[8]。當代許越遠先生提出“脈人”說,認為“寸口脈分屬似胎兒睡在脈道里,一側寸口脈就是其人的半個身軀……各臟器基本按照現代人體解剖學井然有序地排列在脈道中,而且是三維立體的”并認為切脈就是 “摸脈人”[9]。齊向華教授結合臨床實踐及全息理論將脈管細致劃分為五帶六區七層,詳見圖1、2、3,對臨床脈診疾病的定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1

圖2

圖3
附脈的形成源于脈管壁張力增高。正常情況下,脈搏波向脈管壁外均勻的傳導播散,則管壁外不會出現附脈。當人體感受外邪、內傷或心理紊亂導致局部皮膚腠理拘緊時,根據全息生物學理論,拘緊部位相對應的脈管壁張力就會增高,這時當規整的脈搏波沿著橈動脈向遠心端傳導經過局部張力增高的脈管壁時,脈搏波向脈管壁外擴散的能量會被放大,能量放大的脈搏波遇到脈管周圍皮膚和組織時會形成反射波,反射波和傳導波具有完全一致的頻率和傳輸速度,但傳播方向相反,兩波在脈管壁外相互疊加就會形成駐波[10]。駐波的平均能流密度等于零,能量只能在波節與波腹間來回傳導,因此駐波的形狀不傳播,所以附脈僅出現在張力增高的脈管壁周圍[11]。
3.1 附脈常標志著外邪侵襲 齊向華教授在《辨證脈學》中言到 “橈動脈周圍組織出現附脈常標志外邪內襲”[1]。臨床上附脈的出現以外感寒濕邪氣最為常見。寒性收引,感受寒邪,局部組織出現痙攣,相對應的橈動脈管壁張力增高,同時相應脈段的搏動不能自然舒張,脈管壁形成一種細、斂、剛的狀態,即所謂的“緊脈”[12];濕邪浸淫肌表,經絡痹阻不通,肌肉痙攣僵硬,亦會使相對應的橈動脈管壁張力增高。當寒、濕邪氣痹阻經絡,皮膚腠理或肌肉僵硬時,相應部位的橈動脈張力增高,既可能出現附脈。如彭應天先生所述 “獨活脈”,當寒濕侵襲腰部時,常在左手尺部外側診到附脈[3]。 再如《傷寒論》第 31 條“太陽病,項背強,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13]。既是由寒濕閉表、經氣不通導致的項背肌肉僵硬,腠理密閉而無汗惡風,此時右寸脈管外壁現緊象,右寸脈管壁外側就很可能出現附脈。
3.2 附脈的出現與內傷、疼痛有關 內傷所致的附脈臨床上較外感少見。彭應天在其《中醫方脈精微》中言“當桂枝脈出現處的脈管壁側面,如有殘缺不夠完整時,這是內傷病脈象”。又言“左內側三部脈,似桂枝而邊緣不整如鋸齒者”。為內傷病特有脈象,其中桂枝脈是指出現在左手寸、關、尺三部脈管內側面完整的附脈[3]。內傷和外感病因不同,卻存在著病理上的共性。據筆者臨床考證,彭應天所述出現在左手脈管壁內側的桂枝脈及內傷線狀脈皆常見于內傷所致的附脈,一般由陽氣不足血絡受寒、氣滯血瘀阻滯經絡、疼痛痙攣等因素導致。如心臟病患者出現的附脈,常見左寸沉而緊斂,左寸管壁內側出現附脈,其病因多以內傷為主,外感誘發,由患者平素心陽不足,復外感風寒阻滯血絡致病。在內傷病中,附脈的出現與疼痛痙攣的關系尤為密切,“弦主痛”,任何部位的疼痛痙攣狀態都會導致相應脈位的脈管壁張力增加而出現附脈。
3.3 附脈也提示心理紊亂狀態 附脈的出現常提示精神緊張的心理紊亂狀態。壽小云發現:精神高度緊張者以尺部脈壁緊張繃急的脈象為特征[14]。臨床上長期壓力大及精神緊張者會出現頸肩背部肌肉僵硬,亦會出現相應脈位的脈管壁緊張繃急,從而出現附脈??謶智榫w也會導致精神緊張而血管壁張力增高,恐懼脈以尺部脈象的沉緊、悸動、震顫、脈搏高峰迅速回落為特征,也可能出現尺部內側的附脈。心情長期壓抑者,以左寸脈壁收引、僵硬的感覺為特征,甚則影響到寸部以外的脈位,其左寸管壁上部有一小段線狀拘直縮窄感覺的附脈,這種特征的附脈也可見于平素行事仔細認真、小心謹慎者[15]。
患某,男性,7歲?;颊?個月前曾患感冒發燒,于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心肌炎”。住院治療2個月余未見好轉,為求中醫治療遂來就診。證見:渾身乏力,精神差,面黃,食少,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切診:整體脈象怠緩弱、進少退多,二十余至中出現結脈1次,左寸微浮大,右寸微緊且管壁外側出現附脈。分析:整體脈象怠緩弱、進少退多、結脈是氣虛推動無力,心功能下降的表現,左寸浮大而弱亦表示心氣渙散,射血乏力,右寸微緊且出現附脈表明風寒未去。證屬素體內虛,外感風寒。治以補氣疏風。處方:黨參10 g,白術10 g,茯苓 10 g,陳皮 6 g,清半夏 6 g,防風 10 g,荊芥6 g,藿香 3 g,干姜 10 g,砂仁 10 g,炙甘草 3 g。 水煎服,3劑?;颊叻?,3劑后飲食增多,精神狀態改善,嬉笑玩耍更有活力。切診:附脈消失,脈勢較前有力,五六十至中仍有結脈1次,遂再予補氣血藥調養。
脈診是中醫診療疾病過程中重要的診斷技術,精細的脈診可以指導精準的治療,而且可以診察患者無法提供的病因病機線索,并能夠預測疾病的發展從而防止傳變,極大地提高治療的有效率。近現代涌現出許多脈診研究者,通過自己的臨床摸索總結出新的發現,如清代龍之章對寸上脈、尺下脈及邊脈的發現;清代周學海提出“位、數、形、勢、微、甚、兼、獨”[16]的脈象綱領;現代的金偉、許躍遠發現了與西醫疾病對應的脈象特征;現代的壽小云將脈診引入到心理學領域,研究出與心理狀態對應的脈象特征……當代中醫學迎來了迅速發展的契機,中醫脈診也不能局限于傳統的28脈而止步不前,應該盡可能全面地收集脈象信息,正確認識附脈臨床意義對于臨床診斷疾病,提高治療效果,高水平中醫人才的培養,以至脈診儀的研發有重大意義。文中不足謬誤之處,望同道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