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是中國傳統語言文化傳播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平臺,在互聯網時代的文化溝通與傳播互動之中,語文教育的文化傳播特性正在不斷強化,語文教育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中“教”與“學”的互動,而是廣泛拓展到了校園文化建設、網絡新媒體、互聯網信息資源共享等傳播渠道和平臺之中。由耿紅衛編著的《網絡語文教育建構論》(2012年7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立足于互聯網時代的語文教學環境,對語文課程體系的建設、語文教材的建設、識字寫字教育、語文閱讀教學、語文寫作教學、語文口語交際應用教學、傳統文化教育傳播等重難點問題進行了系統化的論述與梳理。從語文語言與文化的傳播性來說,該書很好地展示了網絡時代語文教育和語文實踐的創新方向,給語文教育教學研究和語文傳播教育研究帶來了現代性的啟發和借鑒。
該書主要分為八章:第一章節從歷史與現狀研究的角度全面呈現了網絡環境下語文課程與教學體系的構建原則和構建策略,解決了互聯網時代語文教育傳播的基礎理論性問題。第二章節從語文教材建設的角度討論了語文教材的歷史流變,并在網絡教育與傳播環境的變遷中審視與反思了網絡語文教材的建構和使用。第三章節論述了網絡環境下識字寫字教學的課題,強調了網絡環境下識字寫字教育的重要性,對網絡環境下識字寫字的教育策略進行了有效的探索。第四章節討論的是網絡環境下閱讀教學的歷史演變和現狀分析,面對網絡環境下嚴峻的語文閱讀現狀,教師及學生應當盡快構建網絡閱讀教學的創新策略,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第五章節討論的是互聯網網絡環境下寫作教學的變化,從傳統寫作到網絡寫作,全面論述了寫作教學的時代創新精神、教學策略和創作方向。第六章節討論了互聯網網絡環境下語文口語交際的現狀調查,以各個教育階段的學生為調研對象,歸納和總結了語文口語教學的建構策略。第七章節總結了網絡環境下語文學習策略的應用原則和方法,幫助學生盡可能科學合理地制定學習策略,從而達到語文學習的最優化。第八章節詳細討論了網絡環境下的師生關系,從互聯網的互動性和開放性出發建構了更加多元、開放、密切的交互式師生關系,充分強調了師生關系的平等性和多變互動。
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傳播教育的創新性發展,這為語文教育的傳播教學提供了更加廣泛的實踐舞臺。具體來說,互聯網時代語文教育的傳播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課堂教育傳播方式。
課堂教育傳播方式是語文教育的傳統傳播方式,它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已經相對完整,在傳統經驗的積累下,逐步形成了規范化的語文教學流程,在語文能力基礎的培養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從傳播教育效果來看,語文課堂教育的傳播方式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育、互動和傳播,能夠提高語文教育的專業化程度和系統化程度。首先,課堂教育要根據語文核心素養的時代新要求來進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與時俱進的發展創新,從而保證語文教育能夠緊跟時代的發展,適應學生的語文教育需求,擴大語文教育的傳播影響力?;ヂ摼W時代語文教育核心素養的培育往往環環相扣,因此在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語文教育的傳播需從各個環節的細節出發實現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其次,課堂教育傳播方式要加強“教”與“學”的互動?;ヂ摼W時代的課堂教育傳播必須打破傳統的灌輸式單向教育模式,并在教師與學生的密切互動中,不斷調整語文教育傳播的內容設計、流程設計和評價設計,實現語文課堂教育傳播與互動的創新發展。為了能夠更好地提高課堂教育傳播方式的傳播效果,教師應當以身作則,增進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并有意識地訓練自身的教學能力,為語文教育傳播中的教學多邊互動提供更優質的教學服務。課堂教育傳播方式是語文教育傳播的傳統陣地,也是主要陣地,無論互聯網和傳播媒體如何發展,語文課堂教學都應該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上。也就是說,學校、教師及學生應當合力實現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優化創新,保證語文課堂教學能夠朝著專業化、系統化和創新化的趨勢持續發展下去,為廣大學生奠定良好的語文文化素養基礎。
第二,混合式互動學習傳播方式。
在互聯網的傳播中,傳者與受者的互動日益深入和頻繁,受者的主體性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語文教育的教學與傳播同樣如此。也就是說,在語文教育的教學傳播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強化。要想得到更好的語文教育傳播效果,教師及學生都應當從自身的語文教育需求和語文文化基礎出發來進行主動性學習。但由于學生自主學習最終還是需要正確的教學引導和有效的互動溝通,語文教師應提倡混合式的互動學習傳播方式。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的規劃設計來利用線上線下的資源進行主動學習,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通過興趣的培養和導向來充分強化語文內容教育的實效性。另一方面,學生應當以自主學習為中心加強師生之間的指導互動和學生之間的交互溝通,從而多角度、多層次地實現語文教育傳播效果的綜合提升。
第三,校園文化建設傳播方式。
校園文化建設是語文教育傳播環境塑造中的重要一環。良好的校園文化傳播環境能夠營造優質的語文傳播語境,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產生較強的文化認同感,并通過各式各樣的校園語文文化活動來推動語文教育的實踐發展,從而在語文課堂教學傳播與社會語文教育之間搭建一個相對穩定的溝通地帶,實現語文教育傳播方式的一體化發展。一方面,語文教育傳播的內容主體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校園文化建設則恰好是對這些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護。具體而言,校園文化建設構建了以實踐為導向的文化傳播渠道和平臺,將語文教育的主體內容通過校園文化的實踐途徑和方式來進行傳播與傳承,有效提高了語文教育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的傳播方式能夠深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實踐當中,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之外,在系統性的語文教學之外還能夠隨時隨地接受語文教育的文化濡染和精神傳承,潤物細無聲地實現語文教育傳播中人文素養的培育目標。
第四,網絡語文課堂教學傳播方式。
在互聯網科技創新的時代,網絡教育資源和平臺成為豐富語文教育內容和形式的重要方式。首先,網絡信息的傳播便捷性增設了大量多元化的語文教育資源,突破了傳統教材的內容限制,讓語文教育的課程內容更加包羅萬象,語文教育也隨之變得更加鮮活、生動,更加與時俱進,充分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語文教學需求,以豐富多彩的語文傳播開闊了學生的語文文化視野。其次,網絡語文課堂的傳播打破了傳統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讓教師和學生都能夠隨時隨地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進行網絡課程的學習,增加了語文教育傳播的靈活性。再次,網絡語文課堂的傳播方式應用還應該推進語文教學的理論研究和案例分析,以快捷便利的方式幫助教師最大化地集中語文教學的經驗和教訓,從而調整語文教育教學與傳播互動的具體實施方案,確保語文教育能夠加快實現傳播教育的現代化創新發展。
從整體上看,網絡語文課堂教育的傳播方式與線下課堂教育的傳播方式有著顯著的類似性。
第五,新媒體創新互動傳播方式。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是語文教育傳播中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在當前廣播電視、網站、新媒體等渠道中,大量相關的節目和信息都在成為語文教育的傳播窗口。相對于其他的網絡語文課堂的傳播方式,新媒體語文教育的創新互動傳播方式更加自由、廣泛,它覆蓋的人群更廣,信息更駁雜。因此,對學生來說,以新媒體為主的語文教育的傳播方式需要良好的信息理解能力、判斷能力、分類能力和綜合能力。
從內容上看,新媒體的語文教育傳播方式所能承載的信息范圍廣,凝練性不足但廣泛性強,也就是說,通過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學生能夠接觸到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語文文化內容信息,但是要想進一步理解、吸收和應用則還需要對所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綜合的分析和整合。值得注意的是,新媒體的內容駁雜,泥沙俱下,學生的判斷力不足,教師應當對此進行及時性的指導和幫助,在師生的互動下促進新媒體語文教育內容的傳播與吸收。
從形式上看,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較為靈活,教師和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后進行廣泛的接觸,還可以將新媒體傳播方式引入到語文課堂教育之中,豐富語文課堂教育的內容,增設語文課堂教育的呈現形式,讓語文課堂教育更加開放、多元,從而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讓學生在語文教育的傳播中表現得更加積極和主動。筆者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下的語文教育傳播融合了傳統媒介和現代媒介的途徑和方式,在課堂內外的語文教育傳播中增加了音像影視資料的運用,實現了聽覺感官、視覺感官、具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培養和訓練。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傳播的方式正在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從線下延伸至線上,從課堂延伸至網絡,從單一傳播方式拓展至多元融合傳播方式,語文教育的傳播影響范圍越來越廣,傳播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無論是課堂傳播、互動傳播、文化傳播,還是網絡課堂傳播、新媒體傳播,語文教育的傳播本質都在于傳承與發展中國語言文化的核心價值部分,實現民族文化的去粗取精和傳承創新,全面提升國人的民族文化人文素養,讓語文教育能夠在聲勢浩大的傳播技術創新潮流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進而推動中華文化持續地、健康地、極富生命力地傳承下去。
(杜曉萍/碩士,河南經貿職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