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太平
【摘 要】 目前,環境保護、生態危機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因此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在多年中學生物教學教研實踐中,逐步嘗試將有關環境知識融入生物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不斷提高,真正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保護環境、美化家園出一份力。提高中學生的環保意識,生物教師負有相當的責任。
【關鍵詞】 生物教學 策略
一、利用課堂教學,進行環境教育的滲透
學校教育是以課堂教育為主的教育,要在學校中進行環境教育,就應該立足課堂,依靠教科書,利用課堂教育這個主渠道,適時、適量、適度地滲透環境教育。
1. 把握滲透課
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初中生好奇的心理,尋找教材中與環境保護的契合點,把書本知識和現實的環境問題聯系起來,這樣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低碳環保意識。比如,在講《生態系統的組成》中生物和環境的關系時,聯系當前水污染日趨嚴重,清潔的淡水資源日益減少,向學生講述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使水體富營養化而導致水域生態不平衡的道理,使生物鏈遭到破壞。
2. 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運用多媒體手段,給學生視覺上的直觀刺激,積極引導和啟發學生思考身邊不符合低碳環保的現象及其后果。在講述《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園》時,用生物圖片和視頻向學生展示內蒙古草原的今昔變化,當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到昔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變成了今天的“沙漠,戈壁”,學生自然會明白:人類在創造輝煌的現代文明的同時也自覺或不自覺地干了自毀家園的蠢事,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共鳴,激發他們保護環境的熱情。
3. 上好典型課
這類課涉及的環境內容比較多。初中生物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第四單元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重要章節,是進行環境教育的極好素材,教師在這二單元的教學中要注意:
第一,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環境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而不是專業技術教育。所以教學方法應由傳統的灌輸式講授知識,轉為啟發的探究式教學。可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如:投影、多媒體來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課前組織學生收集資料,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適當使用互動式教學方法,組織學生表演科學小品,例如:在講“生態系統”時,選8位同學上臺,他們代表草、動物(包括兔、蟲、蛙、鳥、羊、狼、鷹),要求每位同學用繩將與自己有食物關系的生物連接起來,呈現一個食物網,體現生態平衡的狀態。然后一位同學代表“人”上臺,抓走了鷹、狼,問問學生有什么變化?再把草拉走,結果又會如何?這種游戲的方法,很生動、形象,增強了趣味性,學生自然地理解了生物之間的聯系,初步樹立了生態學的觀點。
第二,理論聯系實際,體現地方特色。如果只從理論上講,學生容易產生繁瑣枯燥的感覺,所以,教師應從大家身邊的事例出發,適當補充介紹宜都當前的環境狀況,例如:全市有26萬輛摩托車,5萬輛汽車,所排出的尾氣對大氣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這樣以學生身邊能夠感受到的問題對他們進行教育。
第三,重視數字的作用。在講“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時,列舉:當今世界每日增加21.6萬人,目前已突破70億人。我國在1949年時有5.4億人,建國40多年增加到12億多,占世界人口的22%。在學習“我國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時,列舉全世界每年滅絕的野生生物達4萬余種;現存的我們熟悉的大熊貓不過1000頭左右,云南的亞洲象不足50頭,野生華南虎不足30只等等。
二、豐富課外活動,強化環境意識
采用適合學生特點,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多層次的環境教育,可促進學生樹立牢固的環境意識,培養良好的環保行為。我們開展的課外教育活動主要有三類:
1. 宣教文藝活動
每學年都要就環境教育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無煙日”、“人口日”、“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都是我們傳統的環境教育日。配合有關主題,舉辦環保知識講座,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比賽、征文比賽,利用黑板報、墻報進行宣傳展覽,排演環保節目,進行環保知識問卷調查等,這樣使學生對環境保護有了新的認識。
2. 社會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自覺游覽附近的風景名勝,參觀植物園、動物園。使學生在感受美的過程中,產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從而升華為熱愛大自然,以增強學生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組織學生調查附近的工廠、小河、垃圾處理場、生活小區等,當他們看到污濁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廠排出的廢氣、公路上的塵埃,自然就會明白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自覺行動起來,保護環境。
3. 環保興趣小組活動
成立環保興趣小組,參加生物園的建設、培植各種植物、學習飼養小動物、進行小實驗。如:香煙對蚯蚓生活的影響、洗潔精對小魚生活的影響、青蛙食物觀察等。學生們對這些活動都有濃厚的興趣,這樣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動手能力。
三、規范行為,增強環境意識的實效性
從生活點滴做起,將“綠色”意識貫穿于生活細節,喚起學生強烈的環保意識。如養成不隨地大小便,不隨地吐痰、不亂丟雜物、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等良好生活習慣。讓全班同學統計自己家里一周使用塑料袋的數量,并計算全校學生家庭一年使用塑料袋的總和,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通過數據使學生自覺在生活中減少塑料袋的使用。我們率先在部分班級進行垃圾分類放置,進而在全校推廣,用廢品收入支助貧困生,讓其親身感受垃圾分類的好處,使環保能夠真正自覺體現在行動上。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把育人工程和環境教育有機結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地球只有一個,破壞自然進程、破壞生態環境的后果必然是毀滅人類自身。讓學生形成關愛環境的態度,在環境問題上能夠形成自己的觀點,并且落實到行動上,真正使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保護環境、美化家園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鳳玉.注重初中生物教學中生命教育的滲透[J].新課程:中學版,2008(4):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