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綠丹
游戲是兒童生活的主要內容, 也是他們表達內心的“語言”。而箱庭療法( Sandplay Therapy ) 作為游戲療法的一種,其非言語性、想象性和游戲性, 滿足了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所營造的“自由與受保護”的空間使兒童感到被接納和受尊重, 在箱庭的制作過程中能充分表達自己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緒和情感, 體驗自我的力量。
箱庭療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11 年威爾士出版的《地板游戲》,孩子們在自由的活動中獲得了愉悅的享受。20 世紀30 年代勞恩菲爾德先后出版了《童年游戲》 《世界技法》,對地板游戲進行了一定的發展,并創造了世界技法。這兩種游戲的發展為沙盤游戲的創立奠定了前提與基礎。
多拉卡爾夫創立的沙盤游戲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勞恩菲爾德的世界技法、東方文化和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勞恩菲爾德的世界技法就是讓來訪者在干沙或濕沙中排列各種小模型,創造一幅畫或一幅場景。世界技法的目標是讓被創造出的世界面對它的創作者,而不是與之相反。在沙盤游戲中,要求咨詢師要做一個“靜默的觀察者”,以激發來訪者內在的自愈力量實現自性。
榮格創立的分析心理學的要點包括:集體無意識、原型理論、象征理論和個性化理論。集體無意識指人類心靈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遺傳。集體無意識的主要內容就是原型。而象征是原型的外在表現。理解象征意義是咨詢師探尋來訪者內心世界的一種手段。理解象征意義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其內涵。沙盤制作過程中,來訪者自然的將個體意識、個體無意識和集體潛意識呈現在沙盤中,意識與無意識發生了碰撞與互動,個體由此找到了自性的力量,進而實現自愈。
箱庭療法是指來訪者在治療師創造的自由與受保護空間中,運用各種沙具和沙,在沙盤中創建一幅作品,以激發內在的自愈力量,最終達到心理協調的心理治療技術。英國詩人布萊克有一首詩,“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限掌中置,霎那永恒藏。”這可看作箱庭療法較為貼切的形容與描述。
小學與中學是人生發展的兩個關鍵時期。在這兩個時期個體的認知能力和社會化程度都有了非常迅速的發展,學習成為這兩個階段最主要的活動。在感知覺和記憶等認知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從具體運算階段到形式運算階段轉變。在社會化程度方面,他們的自我意識、道德發展、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和價值觀方面也有進一步的發展。在中小學生學業負擔較重的今天,箱庭治療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手段以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已經成為家庭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許多父母被孩子的心理問題所困擾,影響了工作與生活。由于兒童對語言、詞匯的理解有限,兒童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很難達到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因而對年幼的孩子進行心理咨詢有相當的難度。箱庭療法是以沙盤和沙具為導體溝通人的意識和無意識,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包容的空間,它不需要太多的語言,使兒童心理咨詢的年齡大大提前。另一方面,對于某些有行為問題的兒童,由于平時受到家長、老師的批評,對使用語言交流的方式存在抵觸情緒,而箱庭治療的方式更能使他們接受。制作過程中兒童與陪伴者之間的互動如果說幼兒箱庭中的互動主要體現的是游戲的動態性,那么小學兒童與見陪伴者間的互動主要是為了詢問箱庭制作的規則, 尋求幫助和求得認可。有些兒童會很快地投入箱庭制作, 整個過程非常安靜專注。可以說, 小學兒童已能很快理解箱庭制作并投入其中, 有了明確的界限感, 主動選擇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增強了, 并且關注陪伴者對作品的評價。在對學校的問題學生進行咨詢時應用箱庭療法后,家長反映孩子的自覺性和自制力都有明顯提高。在箱庭制作的過程中,孩子選擇的沙具和擺設的情景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心中向往的東西,咨詢師即可以了解到孩子平時獲得常識的多少、心理是陽光燦爛的還是陰暗的、條理性好不好、有沒有協調性、細致程度如何,還可以間接反映出父母教育的重點,從而達到心理互動的效果。我們發現,有的家長提供給孩子的生活環境太單調,除了讀書、吃飯沒有更豐富的內容,孩子的沙盤內容貧乏,面對琳瑯滿目的沙具卻無從下手;有的家長只要孩子想要東西都會給孩子,讓他占為己有,結果孩子養成了貪婪心理,制作沙盤時想把所有的沙具都擺下去,擠到沒地方還重疊放著。兒童的心理問題大部分與家長的教育密切相關。箱庭治療結束后經常發現孩子的許多問題與家長教育的不合理、不科學以及家長與孩子在一些問題上認識的不一致。如果不解決這個誤區,促進親子良好交流,咨詢往往沒有辦法取得鞏固的效果。我們認為在對兒童進行箱庭治療后,有必要再與家長進行科學育兒的交流。通過孩子使用的沙具及制作過程的表現,讓家長反思其日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比單純批評家長教育方式不良效果要好得多。讓家長感受孩子在自由、包容、接納的情景中所表現的自信、輕松,也能使家長回家后采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教育方法,與孩子建立更良好的親子互動。這種雙重咨詢效果也是其他心理咨詢方式所沒有的。
對于陪伴者來說, 不僅要“看”兒童制作箱庭的過程并給予及時的回應, 還要“看”得明白, 關注兒童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 共感他們, 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箱庭作品完成后,讓孩子給它取個名字,讓孩子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體會不同視角看到同一個作品所得到的不同心理感受,從兒童的語言與描述中進一步地走進兒童的心理世界,通過語言達到咨詢師與來訪者的心理互動的效果。
因而可以看出箱庭療法作為一種學校的咨詢手段在幫助咨詢師了解兒童特別是一些問題兒童的心理世界及其家庭教育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搭起了咨詢師與兒童心靈之間的橋梁,在師生心理互動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覷。
參考文獻
[1] 張日昇.箱庭療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70- 84.
[2] McClelland 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 gence”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