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崇
摘要:邊境貿易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國民經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內蒙古地處北疆與俄羅斯、蒙古接壤,天然的地理位置使邊境貿易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促進邊境貿易發展對內蒙古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穩定邊疆和興邊利民也起著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內蒙古邊境貿易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邊境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內蒙古;邊境貿易;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3-0009-02
邊境貿易是國際貿易的一種特殊形式,是鄰國貿易中的重要一環,地緣經濟聯系的必然產物,長遠來看,邊境貿易具有廣闊前景,在固邊利國和興邊富民上起著重要作用。內蒙古與俄羅斯、蒙古相接,邊境線漫長,是我國重要的邊境貿易的省區之一,其邊境貿易歷經幾十年發展,從小到大在波動中成長,取得了一定成果也面臨一些問題。
一、內蒙古邊境貿易發展現狀
內蒙古對俄蒙邊境貿易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三十多年來波動中成長,借力于國家1992年的沿邊開放政策逐步擴大。1991年至1995年完成邊境貿易總額22.03億美元,1996年至2000年完成邊境貿易總額26.13億美元,五年間增長27.9%。2000年后邊境貿易進入新紀元,邊境貿易總額由2000年的20.36億美元發展到2017年的44.7億美元,總量增長220%,取得了巨大成果。
但從發展歷程來看,期間經歷了1998年和2008年兩次金融危機的大波動和數個小波動;從貿易商品和結構上看,出口商品種類不斷豐富,貿易“輕重”不平衡結構雖有所改善,但依舊存在;從雙邊貿易地位看,內蒙古長期處于逆差地位且逆差規模逐年擴大;從口岸發展和邊境旅游上看,口岸在邊境貿易中的作用不斷加強,入境旅游的帶動作用也逐漸發力,人數不斷增加;從邊境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看,占比區間位于26%至55%,呈上下波動之勢,2000-2002年比重連續上升至54.2%,2002-2011年比重總體呈波動下滑之勢,2012年增至54.5%,2012年至今總體呈連續下滑態勢。
■ 二、內蒙古邊境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貿易“輕重”結構,逆差逐年擴大
內蒙古對俄蒙開展邊境貿易以來,雙方比較優勢不同,資源市場互補,長期以來形成“輕重”失衡的貿易結構,貿易逆差逐年擴大。雖然近些年出口產品單一、層次低的結構有所改善,但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為主,深加工、高新技術產品比重較低,邊境貿易增長主要依靠數量增加,而相鄰俄蒙地區資源豐富,出口產品以石油、五金、礦產等能源資源為主,商品金額高于內蒙古出口產品,使得內蒙古邊境貿易長期處于逆差局面,由2000年的1.95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35.43億美元。
(二)雙邊貿易經營秩序與管理問題
邊境貿易開展以來,中蒙俄都在不斷探索,雙邊在邊境貿易經營和管理上不同程度存在問題,邊境貿易秩序波動性混亂,“灰色清關”發展更甚,貿易過程中存在惡性競爭、產品質量以次充好等問題,在雙方進出口檢驗中均發現質量不合格產品甚至假冒偽劣產品,如中方出口的一些服裝產品和從俄蒙進口的一些鋼材、化肥等商品,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雙邊貿易關系,使得互信度降低中方在俄蒙東歐市場占有率下滑,俄蒙出口到我國的產品也面臨信任危機。
(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與生態環境破壞問題
基礎設施建設是內蒙古發展邊境貿易的關鍵保證也是長期以來的薄弱環節,涉及公路、鐵路、口岸、沿邊配套廠區、加工園等多方面。近年來隨著邊境貿易規模的擴大,政府對基礎設施大力支持,建立了19個對俄蒙的邊境口岸,鐵路、公路運輸量大幅增加,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總體仍存在不完善問題。在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也面臨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邊境地區多位于草原和沙漠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大規模的建設容易加劇草場退化、沙漠化,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權衡問題日益重要。
(四)金融合作滯后,結算體系不完善
雙邊邊境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金融合作和結算服務體系跟進升級緩慢,現匯貿易越來越多,中蒙俄之間的結算體系不完善,使得人民幣、盧布、圖格里克之間不能自由兌換。三國之間銀行合作存在困難,俄羅斯、蒙古商業銀行多數是地方性銀行,存在區域性、信用風險等問題,使得雙邊銀行合作程度較低。雙邊之間不能直接進行信用證結算,要借助美元或者第三方銀行結算,信用交易風險增大,貿易時效性也大打折扣,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邊境貿易更好更快地發展,加強雙邊金融合作完善結算體系迫在眉睫。
(五)貿易壁壘及政策因素阻礙
近年來“灰色清關”“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俄蒙出于保護本國企業產品和資源,關稅政策和稅率變化頻繁,使內蒙古邊境貿易遭受貿易壁壘阻礙。俄羅斯只和獨聯體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對其他國家征收高額關稅,對從中國進口的特定商品征收高額從量稅,還設定一些技術、衛生標準等非關稅限制。俄蒙對重要資源的出口稅率也經常調整,蒙古國貨物過境費也逐年增加,這都為邊境貿易的發展造成了阻礙。隨著中國逐漸強大,俄蒙兩國興起“中國威脅論”和“移民滲透論”,雖然占不上主流但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政府的對華政策和民眾的對華態度,增加了中國企業和商品進入的難度。
三、內蒙古邊境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商品貿易結構,培養專業人才
面對長期以來雙邊貿易結構輕重失衡的結構,內蒙古應積極探索優化商品貿易結構,繼續引進先進設備與技術,使出口產品由原來的初級加工逐步發展為半精深加工,逐步降低稀土礦產、服裝食品、皮毛等初級低價值產品比重,延長產業鏈深加工,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和深加工商品的比重,不斷豐富全區出口商品門類。還應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鼓勵自治區高校設立相關專業,擴大人才儲備適應邊境貿易國際化需求,促進技術進步,強化邊境機關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從而推動邊境貿易更好發展。
(二)規范邊境貿易秩序,嚴把商品質量關
邊境貿易發展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邊境貿易的秩序和雙邊商品質量的好壞,大力整頓邊境貿易秩序,為邊境貿易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協商統一雙邊貿易規則,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和擾亂市場秩序的企業和個人。海關和檢驗部門加強進出口管理,對不合格產品堅決查處,對相關企業和個人進行嚴厲處罰,對濫用職權者予以嚴肅處理,實行市場禁入原則,對問題企業和個人逐出市場。樹立多元化經營思路,優化整合邊境企業,規范化經營邊貿集團,“聚指為拳,指拳并出”,嚴把商品質量關,提高相關商品自身價值和科技含量,打造知名品牌,樹立良好形象逐步提升在俄蒙的市場占有率。
(三)完善配套設施建設,生態可持續發展
邊境貿易不斷發展壯大,僅局限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不能滿足需求,除了繼續加大公路、鐵路、口岸、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轉變滿洲里、二連浩特兩家“獨大”局面為多口岸協同跟進的局面,還應當完善沿線配套園區、貨物周轉中心、跨國交通運輸對接、安檢通關等設施,將配套設施緊密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在完善配套設施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制定合理方案以生態可持續為重要理念,保護草場、預防荒漠化,將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結合,必要時可以犧牲部分經濟建設,堅持走生態可持續發展道路。
(四)增強金融交流合作,優化貿易結算
加強中俄蒙之間的金融交流合作,完善雙邊金融機構建設對接,建立雙邊邊境貿易結算中心,強化銀行間合作關系,推進人民幣、盧布、圖格里克之間的自由兌換。優化貿易結算方式,雙邊政府協商制定相關保障政策,切實對接逐步減少第三方中轉式結算,恢復和提升“信用證”結算,鼓勵我方金融機構入住邊境沿線口岸,在俄蒙相鄰邊境地區設立分行,與俄蒙銀行達成協議,推進銀行卡互通業務,便利和完善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發展離岸金融提高人民幣使用率,推動人民幣走出去,積極引導信托、證券、基金、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進入邊境地區提供理財、投資、信托等金融服務。
(五)設立自由貿易區,建設沿邊經濟帶
發揮地緣優勢,從地域空間視角推動設立雙邊自由貿易區,完善和發展以口岸為核心,以邊境線為軸,以雙邊邊境區域為面的沿邊經濟帶。長遠的來看設立自由貿易區符合雙邊利益需求,可以充分發揮互補優勢共同促進經濟進步,實現企業跨境生產加工,推動區域內商品自由流通,降低邊界阻礙作用,雙邊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消除貿易壁壘。建設沿邊經濟帶,發展落地加工產業,對進口的能源資源進行落地加工銷售或再次出口,對待出口產品進行進一步加工,推進沿邊經濟園區、口岸城鎮建設,為落地加工貿易、轉口貿易等創造基礎,為商品的加工、運輸、過境提供便利,也可帶動雙邊入境出境旅游業發展多方面促進邊境貿易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小平.內蒙古邊境貿易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改善途徑[J].對外經貿實務,2014(11):32-35.
[2] 楊文蘭.邊境貿易與口岸對接:重構內蒙古發展新模式[J].開放導報,2012(3):66-69.
[3] 劉永光.對內蒙古邊境貿易發展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1(8):21-23.
[4] 蘇麗娜,蘇利德.內蒙古邊境貿易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理論研究,2011(3):9-12.
[責任編輯: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