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鴻博


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家校協同育人給高校學生教育培養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過梳理家校合作三種基本模式,結合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分析了家校協同育人的本質,提出基于互聯網的“全景圓桌型”家校合作模式,為實現家校共育,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家校合作;互聯網;協同育人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家校協同育人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已逐漸被人們廣泛接納。從定義上理解,合作是一種社會互動的方式,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群體為達到共同目標,自發或有計劃地在一定目的基礎上互相配合開展活動。[1]隨著高校教改的逐步深入,家校協同育人模式在學生教育培養過程中,起到越發關鍵性的作用。雖然,我國曾在教育行業有著諸多創新,但在家校合作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可以借鑒的經驗不多,所以實踐中難免存在困境,其主要體現在合作目的單一、家長參與主動性不強等多個方面,雖然問題繁多,但以也給本文研究內容提供了新思路。
一、三種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
1、“分開責任型”家校合作
在“分開責任型”家校合作模式中,雙方僅有的交流也僅停留于學生的考試成績,在學校的表現情況也形如一對一地告狀。在這種信息接受受限的情況下,家長基于在校成績給學生指定的成長規劃,會給學生帶來一種孤立、負壓的情緒體驗。
2、“單向指導型”家校合作
這種家校合作模式中,家長扮演的僅僅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被動地接受來自學校的信息,只能對學生的群體特質有個大概認識,對學生本人的認識缺乏針對性,只是一個學校單向的傳輸過程。
3、“全景圓桌型”家校合作
全景教育指的是以人的全景發展為目的,強調的是教育的時間進程和教育的橫向布局的全景性。包括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差異化,彰顯不同風格和特色。在家校的合作模式中,學校不再扮演“一言堂”的角色,而是教師、家長共同商討、共同謀劃。根據不同家庭情況和學生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指定學生教育培養計劃。[2]
二、學院家校合作現狀分析
整體上來看,學院學生家庭情況相對復雜,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學生家長由于自身教育層次不同,教育理念也不同,因此對于家校合作的參與程度也不同。基于以上情況,學院深知加強家校溝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關系的重要性,只有合作才能達到三方共贏的效果。
為了系統性掌握學院家校合作的現狀,本文研究設計了包括封閉式和開放式題目的調查問卷,主要內容涉及家校合作的方式;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觀念、態度、效果等方面。問卷調查結果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家校合作的方式
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家長和教師溝通的方式是多樣化的,圖1-1展示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四種溝通模式。其中網絡溝通和電話溝通所占比例最多,而家訪所占比例最少。形成這種結果一方面由于大學生源分布分散,集中式或面對面的溝通成本過高,另一方面,隨著科技手段更新,網絡溝通成本逐漸降低,QQ、微信、直播平臺成為了傳統溝通方式的有效替代方案。
2、家長和老師互動情況
家校合作過程中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家長的主動性不強。從圖1-2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只有10.32%的家長會主動與教師聯系,有46.07%的家長偶爾才會與教師聯系,另外還有43.61%的家長從來不與教師聯系。家長往往都是在等待老師與他們聯系,主動與老師聯系的家長比較少,或者只有在孩子出現問題時才會與老師聯系。
3、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情況
許多家長認為學校管理是學校教職工的事,家長沒有必要參與其中。有些家長對學校管理的相關流程和事務完全不清楚,也毫不關心。從研究數據看出家長對于參與學校管理的態度不是很強烈,近70%的家長從來不參與或者不清楚學校管理的情況。由此可見,家長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參與學校管理的重要性。[3]
三、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合作模式創新
如今,互聯網教育成為熱點,但褪去“互聯網”這層外衣之后,互聯網教育還需要回歸到“教育”的本質。互聯網是手段和技術,是教育方式的外延。無論教育的外延形式如何改變,教育的初衷不能改變。
高校探索“互聯網+”的家校合作模式,應采取“開發+引進+試用”的策略,首先,鼓勵、支持在校大學生,結合本校實際,開發新產品;其次,積極關注和試用社會上出現的 “互聯網+教育” 的新產品,合理的利用社會資源,這也是一種雙贏的策略。利用好網絡平臺,把握教育的本質規律。一方面利用人才資源為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新契機,另一方面實現學生的成人成才,適應時代需求。
通過家校合作模式的分析,“全景圓桌型”家校合作是最優的解決方案,而互聯網的作用應該是給這個方案附能,即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極大的提升該模式的運行效率。第一,以學校和院系為單位建立官方新媒體平臺。通過新媒體平臺,家長可以更為全面的了解該高校的教育模式以及豐富的大學生活內容,為學生與家長的溝通奠定基礎,同時提高家長參與管理的積極性。
第二,依托現有的微信、QQ群、直播平臺定期開展“空中課堂”,幫助家長意識到大學期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防止家庭教育的缺位。有了宏觀性的公共平臺,也需要在學生群體中,建立微觀性公共平臺,以方便學生家長從細節上了解學生的動態,并為輔導員的思政工作和老師的教學工作提供建設性意見。
四、探析家校協同育人模式本質
家校協同育人的本質,即提升家長在學生教育培養過程中參與度,而作為其中的重要環節,家庭方面同樣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其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延續以往的教育經驗,只關注學生的成績高低,而忽視了學生了人格培養;(2)自身定位存在偏差,將高校視為學生教育培養的主體責任人;(3)不注重自身教育方式的更新,尤其是溝通技巧的提升,在學生遇到問題,非但不能很好化解問題,還容易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因此,在依托多媒體平臺,構建家校協同育人模式的同時,突顯家庭的主體地位,并形成政策性內容以明確家長的教育責任;定期組織家長的在線討論,針對學生在校期間共性和個性問題,研究可行性解決方案,并借此更新自身教育理念;舉辦“家長活動日”,使家長身臨其境的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環境,理解學校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困難,為進一步溝通奠定基礎,從而更容易體諒和尊敬學校老師,更配合老師工作。組織專家講座,為家長提供服務,使家長教育理念隨著子女的變化同步更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成立家長委員會,通過建立家長組織來參與學校事務,鼓勵家長提出寶貴意見,進而提升學生教育培養過程中家長的參與度。
總體而言,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家校合作模式還有很大的空間,即通過優化溝通方式,提升家長參與度,強化責權意識等多個方面,實現家校共育,促進大學生在關鍵的人生階段成人與成才雙提升的育人理念,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歐陽潔. 英國家校聯合教育對我國親職教育的啟示[J]. 新西部(理論版),2015,(22):171-172
[2]李吳瑕. 淺析家校合作的三種基本類型[J]. 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10):32-33.
[3]梁佳. 培智學校家校合作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