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穎
摘 要: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十九大報告再次闡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本文以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為基礎,旨在挖掘其理論精髓,并結合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在馬克思自然觀的指導下如何更好地推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文明;人與自然
一、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是對黑格爾的辯證法與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繼承與創新,最大優勢在于將人類社會融入到完整的自然系統之中,認為人與自然是自然觀的兩大核心內容,具體闡釋為以下三點內容:
第一,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的物質基礎。由于自然界的先在性,自然先于人存在,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并從自然界獲取生存所需的物質生活資料,因此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又依賴于自然界,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第二,實踐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橋梁或紐帶。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人類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與自然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瘪R克思認為實踐活動是人與自然聯系的媒介,并論述了實踐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重要意義。
第三,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自然是辨證統一的關系,我們必須通過實踐活動創造一個可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可持續環境,建設美麗中國。
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生產方式雖發生了一些變革,但片面追求經濟的粗放型經濟模式依然存在,是造成生態問題的關鍵因素。近年來,我國基本上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長,不考慮自然環境的承載力,從而導致環境的承載力和供給力的失衡,生態危機加重。同時生產者在開發過程中,由于生態保護意識弱,在開發自然資源的過程中造成對資源使用的無形浪費,生態環境更加脆弱。另一方面,重工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比例一直在加重。重工業生產是從自然界直接獲取原材料,這一類工業的特點就是高消耗和高污染并重。重工業企業為獲取經濟利益,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針,或者“污染不治理”,忽視了自然資源的可再生能力,加劇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
(二)公民生態保護意識薄弱
人類一直以來受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理念的影響,處在人與自然彼此對立的誤區。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盲目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忽視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自然的利用超出了自然的承載力,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環。近年來,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國環保部門開展了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生活中隨處可見環保的標語,都是為了糾正人民對我國生態理念的錯誤理解,提高環保意識。但是我國公民對生態意識一直處于認同度高、踐行度低的尷尬狀態,絕大多數公民認為建設“美麗中國”的責任主體是我國的政府部門,只有少數認為公民才是建設生態文明的責任主體。
(三)發達國家污染產業的轉移
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后,我國成為經濟全球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看準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將大量科技含量低、高污染、高消耗的產業轉入我國,對我國的生態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破環,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危害。正如學者郭芳指出:《今日美國報》曾報道,“全球范圍內每年會產生的電子垃圾成千上萬,其中被運輸到中國的大約多到一千四百萬噸到三千五百萬噸以上,在這些電子垃圾中,日本有色金屬廢棄物,銅、鋁等,大約會有百分之九十以上被運送到中國?!?/p>
三、運用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思考
為建設美麗中國,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我們必須從哲學的角度重新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運用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理論精髓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生態產業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轉變我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為集約型的生態產業發展方式,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高效益化、低能耗化、低污染化、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為特點的全新工業化發展模式。生態產業是和新型工業化道路一脈相承的產業模式,是遵循生態學規律和知識經濟規律建立起來的集約型工業模式,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進而轉變傳統產業的生產、銷售和流通,獲得更大的生態產業經濟效益。其次,要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借鑒國外工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創新工業技術,研究開發新能源,實現從污染的“終端治理”到“源頭根治和過程防治”的循環經濟模式的轉變。最后,我們更應該響應黨的號召,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
(二)加強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教育,建設生態文化
要提高全民的生態意識,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教育,宣傳生態環保知識,通過全民的共同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的生態文化。
第一,要借用政府宣傳部門、主流媒體和學校的合力,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自然觀,進行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教育,形成一種濃厚的輿論氛圍,糾正人們對于生態文明理念的認知偏差。例如,統一部署全國范圍內的各種生態文明教育活動、競賽活動,講座等,鼓勵關于生態文明的各種文學藝術創作。
第二,轉變中國人的消費方式,倡導綠色健康的消費方式。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每一位社會成員的支持和努力,我們要充分發揮公民的主體作用,全民踐行綠色健康的消費理念。
(三)構建和諧生態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全球生態治理
生態文明建設已不是我國獨有的問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成為了全球的焦點問題,因此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國際間的深度交流與合作。因此,我國政府不僅要充分借鑒和吸收他國先進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已經取得的成功實踐經驗,同時更應該進行國際化方面地的交流與合作,構建生態和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更重要的是在國際交流過程中,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警惕西方國家的“生態侵略”,促進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高荃.論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發展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義[D].渤海大學,2016.
[3]李潔.論馬克思自然觀及其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D].中央民族大學,2015.
[4]李亞飛.馬克思人化自然觀視域下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5.
[5]郭芳.從“洋垃圾”輸入論實現中國垃圾資源化[J].財經理論研究,2014(6).
[6]溫銀玉.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發[J].現代交際,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