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紅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的課堂上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和大學的教育質量密切相關,大學時期是對學生進行打磨雕刻的重要階段,本文結合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現狀,探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對于高校思政的發展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思政課堂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的課堂上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和大學的教育質量密切相關,大學時期是對學生進行打磨雕刻的重要階段,大學教育不僅要重視科學文化知識的提升,更要注重道德素質的提高,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生來到大學,面對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處于人生重要轉折點,既是學習吸收新知識的黃金時段,也是問題多發的矯正階段。高校教師在展開思政課教學時,應該主動加大研究,貢獻更多成果。
一、高校思政課教學現狀
(一)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生活。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通過學習思政理論,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因此,大學生的思政課應與實際生活密切結合。然而,現實中,思政課教學往往脫離現實生活,很多教師只是將教育存留于課堂,并沒有將學生真正帶去到思政教育的情境中,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只是不情愿的接受知識,并沒有將思政教育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并不能在日常生活中體現。
(二)教學方法滯后學生發展。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應該通過具體的教學方式進行培養。思政課程教學是一門需要將課堂教學與實踐生活相結合的學科,但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教學中只是課堂上的講臺傳授,沒有教師個人的見解和靈活的授課方式,嚴重違背了思政教學的目的。教學形式單一,方法落后,課堂效率低,無法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教學評價形式、體系尚未健全。目前我國高校教育中仍舊采用應試教育,在傳統教育中,對學生評價的重要標準是成績,認為成績來代表學生的優劣。這種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只注意到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學生全面素養的判斷。
綜上,傳統教學模式為不利于高校思政的發展。從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現狀分析來看,普遍存在學生課堂參與率不高,課堂教學效率低的現象。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高校學生肩負著對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重要使命。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對于高校思政的發展的作用
在新時期下,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政教育課堂,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對于高校思政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升高校思政教學的成效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有兩個重要的主體,一個是高校的思政教師,另一個是高校大學生。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將直接對高校思政教育的結果能夠產生直接的影響。在傳統思政課堂中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與教師之間距離感很強,高校思政教學的效果也就難以得到保證,這樣的思政課堂也是枯燥乏味的。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力能夠有效地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思政知識。
(二)使師生關系更為融洽
在傳統的思政教學過程中,高校思政教師只顧及向學生傳授思政知識,沒有在教學的過程中與學生進行有效地進行互動,老師沒有機會向學生分享自己的見解,學生也沒有機會對知識有更深的了解。想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提升思政課程的親和力來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縮短,在此過程中也是高校思政改革中對人文關懷的體現,讓學生與教師能夠以平等的關系進行教與學。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夠幫助學生對教師教授的內容產生高度的認同感,進而能夠快速的深入到思政課學習內容的核心深處,進行深入的理解與探究。由此可見,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夠給高校的思政教學帶來顯著的效果。
(三)在和諧的校園環境中塑造思想
思政工作要從多方位全角度的實現育人的功能,要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實現思政教育。高校思政課程不僅僅要以課堂為載體,要在所有的環節中貫徹思政教育。高校是我國對人才進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親和力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 還能夠為高校構建和諧校園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的前提條件下,能夠讓思政教育與校園中的生活與學習相結合,有效地發揮出思政教育對學生的積極影響,能夠及時的掌握學生的政治思想狀況,有利于幫助學生在校園中健康的成長與學習。
三、高校新生思政課教學發展策略
(一)圍繞大學新生實際生活,推動思政教育生活化“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也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肩負思政育人使命的新遵循。大學新生思政教育應密切聯系實際生活,講好思政故事。一是引入生活實例,增強課堂真實性、趣味性,實現思政教學生活化、實踐化。教師在展開思政教學時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聯合起來,讓學生在交流探討中深刻的去理解教材知識點,從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實現思政教育生活化,促進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行思考、交流,提高學生的自主性。例如,教師在對大學新生開展思政第一課時,可以梳理大學實際生活的事例進行鮮活展示,傳遞給大學新生新學習、生活理念,講好思政“故事”。二是聯系實際,展開實踐探究教學。傳統思政教育模式強調教師課堂單向完成知識 傳遞,師生課堂互動呈現“上下”關系。另外,教師在課堂上注重于理論知識的培養,忽視了知識的實踐性,很多學生都存在“學 而不信,知而不行”的現象。思政課教學內容應當揭示社會發展的真理,解釋意識領域誤區和錯誤認識,與學生產生知識、情感共鳴。高校在開展大學新生思政課教學時,應當增加實踐教學比例。例如,教師可以展開 “參觀校史”的課外擴展活動。教師通過展開校史參觀實踐活動,不僅能促進學生熟悉本校、融入本校,還可以通過一些校內杰出人物事例來培養學生良好的理想追求。大學新生思政課上展開實踐活動,有利于促進新生快速融入新的環境中,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二)創新教學教育方式,增強學生課 堂主動性。思政課教育是通過理論教育、實踐教學、案例教學等方式展開學科知識教和授,重在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因此,思政課的教學方式應是圍繞著學生特點和課程屬性展開,不拘泥固有形式,不保守單一渠道。相關調研說明:思政課教學內容枯燥、理解難度大,無法激發學習興趣成為該課程的主要問題。在此背景下,創新思政課教學方式,增強學生課堂主動性,對于夯實學生理論知識,提升學生政治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入學階段是開展思政課程的重要環節,新生思維、行為處于新一輪的轉折點,大學生成長面對的誘惑及挑戰也更大。通過轉變思政教學方式,創新思政教學內容,完善課程評價體系,有利于培育大學新生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與此同時,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在聯系生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學方式脫離實際、教學內容脫離生活,教學評價方式單一等。為真正落實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該基于學生生活實際,引進信息技術、融入傳統文化等創新教學方式,并不斷加大研究,乘風破浪。
參考文獻:
[1] 吳日樂,雪婧.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研究[J].河南建材,2019(05):354-356
[2] 黃家周.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范式改革的原則和路徑探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9(05):16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