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摘 要:所謂新常態,標志著我國社會經濟進入了轉型的關鍵時期,公共管理事物為了應對新常態帶來的影響,應保證公共管理工作向著現代化方向過渡,進而全面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受新常態的影響,我國現有的政治文化、環境保護等逐漸工作邁向一個全新階段,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導致公共管理這項工作陷入困境。在政府部門當中,公共管理事物占據較大比重,這些工作的開展與社會大眾的基本利益息息相關。本文首先分析新常態的核心內涵,針對新常態下公共管理的困境提出相關發展思路,推動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下;公共管理;創新思路
一、新常態的核心內涵
(一)政治新常態
國家在法制法規、社會經濟方面的管理能力,能集中反映出國家政治能力。在現代化的國家管理體系當中,國家應制定嚴格的規范制度,其中涵蓋公共權力、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內容,由政府、社會、市場等方面相互努力達到預期的治理目標。國家在制定相關制度規范的過程中,應尊重人民的意愿,將人民作為工作的主體,同時保護人民的切身利益,保證法治的民主化。國家所設置的法律與憲法,還應具備權威的特征,對于各種違法亂紀行為起到約束作用,發揮法律的公平性。政府內部各項工作具有緊密的關聯,各個部門之間應加強互動,增強這項工作的協調性,在有限的時間內解決人民群眾的需求,保證民主高效法制化。
(二)社會新常態
我國社會的新常態就是法制社會,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對各項工作起到約束作用,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與利益。借助相關法律法規,對各項事物的開展提供依據,公民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由社會公民共同努力,建設法制化社會,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增強公民的法制觀念。法治社會新常態包含的內容有以下幾點。第一,對于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社會主義法制精神進行大力宣傳,采取多元化方式培養公民的法制觀念。第二,借助嚴格的法律發揮,對公民的各項社會活動進行約束,所開展的工作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第三,政府轉變傳統管理模式與法制機制,對于法律中存在的不合理部分進行改革,政府與社會組織展開合作,構建良好的社會治理機制。
(三)經濟新常態
將保證適合經濟穩定發展作為前提基礎,改革創新相關生產方式、技術水平以及經濟結構,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優勢推動生產力的持續發展,不僅能夠大幅提高產品質量,還能夠實現健康平穩發展。在新常態下,應保證思想的健康發展,但是在追求速度的過程中還應注重質量,實現經濟的順利轉型與改革。各行業的出現都在推動產業技術的革新,均衡結構產業與高新科技產業逐漸崛起,將互聯網技術作為基礎,傳統產業逐漸被取代。因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優先,政府應采取宏觀調控的手段,改革與調整企業的經濟結構。對生產觀念落后、生產方式老舊的企業進行優化整合,滿足企業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
二、新常態下公共管理的困境
(一)管理人員能力有限
在公共管理中,無論是組織者還是主體參與者,都占據較大比重。因此,從業人員自身的專業能力與專業素養,與公共管理質量有著直接關聯。在當前社會發展的歷程中,公共管理文化建設、價值體系等方面的存在的問題逐漸得到顯現,為管理人員個體素質的提升以及自覺程度都會產生不利影響,使其在公共管理工作過程中極易產生消極態度。若在有限的時間內,公共管理人員無法及時調整這一工作狀態,必定會在公共管理領域當中蔓延,影響公共管理質量與效果,同時阻礙公共管理價值的實現。
(二)管理技術薄弱單一
管理者所建設與應用的知識體系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工具性,這就是公共管理當中所包含的公共管理技術,為完善公共管理目標,將行政管理、智慧管理、應急管理等相關專業管理技術融入其中,對于公共管理的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受管理者自身能力的影響,現有的管理形式相對較為單一,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對公共管理技術缺乏全面的認知,導致公共管理技術淡薄這一情況的出現。久而久之,公共管理的質量與效果也會出現不良影響,在實際的工作當中,公共管理人員應掌握全新的技術防范,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三、新常態下公共管理的出路
(一)創新管理技術手段
以傳統的管理體制作為基礎進行改進創新,盡可能滿足公共管理今后的發展目標,根據實際發展情況合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滿足這項工作的開展向著現代化建設方向過渡。合理應用公共管理技術,內部管理人員轉變傳統工作思想,改變與完善當前僵化的體系與模式,各個部門在開展任務時加強配合與協調,保證公共管理工作質量與效率。另外,信息技術的應用還能夠滿足國家經濟平穩發展的需求,對于落后的經濟結構進行優化甚至是淘汰,實現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出我國優勢。最后,明確互聯網時代對各項工作產生的影響,綜合運用物聯網技術與網絡信息技術,提高公共部門辦事效率。
(二)提高主體管理能力
在新常態下,公共主體的管理能力也應不斷不高,滿足公共管理工作有效推行的需求。在實際的工作當中,公共管理部門應轉變有現有的管理形式,優化與調整自身管理結構,促進公共管理的創新發展。對于公共管理人員而言,政府部門應對其工作范圍以及所要承擔的責任進行明確劃分,制定完善的考核機制與選拔機制。定期開展相關培訓工作,培養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以及職業道德,使公共管理人員在實際的工作的當中,提高依法行政意識與服務意識,在處理各項工作時發揮自身優勢。另外,政府部門還應擴展公眾產于公共管理的渠道,加強基礎教育力度,提高社會公眾的自我管理能力,積極參與到社會公共管理過程中。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我國社會管理過程中,公共管理屬于重要組成部分,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內容都涵蓋其中,成為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連接紐帶。但新常態屬于一種全新的發展形態,與傳統的特點與要求存在許多不同,公共管理工作也存在許多挑戰。為從根本解決相關問題,對公共管理的困境進行分析,采取時效性措施,將公共管理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滿足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公共事業環境研究——經濟環境對公共事業發展的作用[A]. 馮亞偉.“基于京津高端產業環境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優化產業結構”研究——第七屆“環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論文集[C]. 2013.
[2].基于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的國外城市人防公共事業與公共安全工程發展分析——城市公共管理與發達國家人防安全工程建設的經驗借鑒與啟示[A]. 張皓健,劉鳳祥,宋建林,閆杰,劉鵬,董水生,王倞,趙炳坤,李景元.對接京津——時代特色 戰略航標論文集[C].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