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 要】杭州治堵5年來成效顯著,從“堵城”到如今“治堵典范之城”,政府是如何將網絡問政應用于公共服務事務中,杭網市民議事廳作為網絡問政的先鋒代表如何長效發展?我們基于大量實地調研、數據文本分析,通過分析杭州市從“堵城”走向“治堵典范之城”的實踐歷程,尋找問題產生原因發現,杭州市網絡問政與城市治理的有益借鑒在于將公民需求一一落實在實踐做法中,有效發揮政府的作用,同時將公民納入城市治理的主體角色中。
【關鍵詞】網絡問政;公共服務;需求識別;治堵
【中圖分類號】U491.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7-0019-02
0 引言
網絡問政是Web2.0時代催生的以網絡信息平臺為技術支撐的公民參與社會治理模式。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0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7.7%。公民網絡問政有力打破了政治信任的差序格局,但實踐中網絡問政還存在公民對政府信任度較低、問政回饋機制不健全、政府選擇性實踐等問題。本文以杭州市“治堵”的實踐運作為案例分析對象,厘清政府在解決城市擁堵困境中的角色定位與現實困境化解機制。
1 城市治堵的現實與困境
城市交通問題由來已久,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城市道路規劃及交通引流不合理。城市布局往往是以城市承擔的政治、經濟功能為導向。隨著城市功能的逐漸完善甚至“過負”,人口也趨向于向這些中心城市聚集,造成地方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交通流量越來越大,最后造成城市擁堵現象愈加嚴重。{2}公共交通供給存在缺位與飽和的失衡。一是軌道交通的客運量只占據公共交通客運量的很小比例,尚未形成網絡化;二是公交線路與城市內部客運需求存在不符;三是現有交通管理機制未對市民形成正面效應。
2 杭州網絡問政與“治堵”的基本狀況
從杭州網新聞主頁專欄杭網議事廳中的“網上服務”頻道獲取以“咨詢、建議、投訴、舉報”4類為主題的公開評論共計23 844條,將其導入Nvivo11質性軟件進行分析,除去“杭州”“沒有”“能否”“謝謝”“請問”等詞后,得到214 245字符的分析文本。將此文本導入Nvivo11中,利用查詢詞頻功能,將字符長度設置為2進行完全匹配,從而得到詞語云圖。將詞語云中的高頻詞提取出來,各類別所關注的內容見表1,2014~2018年的排行前五的熱詞為“公交”“道路”“地鐵”“車輛”“街道”等關乎公共交通的詞語。
從杭網議事廳獲得的年度熱詞中可知,市民通過網絡問政尤其關心小區和公共交通等問題。通過網絡問政這一公共服務的識別平臺,杭州作為“堵城”這一問題亟待解決,治堵勢在必行。
通過對《中國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的分析可知,杭州2014~2018年第二季度在全國百城季度擁堵指數排名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整體而言,從2014年第一季度到2018年第二季度,杭州市治堵的效率整體呈上升態勢。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的第三個季度因G20峰會的召開,政府通過“兩治一整”(即治理超限超載、治理“黑車”、整治交通亂象)專項行動,治堵效率大幅提升,使得這個季度杭州市在百城擁堵排名中下降至72位。通過網絡問政這一技術平臺到分析杭州道路擁堵排名情況再到治堵成效,顯然,正是政府對于公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從識別到落實的過程。
3 杭州治堵的運行情況與化解措施
3.1 堅持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傳統治堵
重施藥劑,堅持優先發展公交。杭州通過增加和優化公交線路等傳統治堵的方式來改善擁堵情況。截至2017年,杭州市公交分擔交通的效率提升了10.2%,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117.5 km,擔任著公共交通的骨干作用。與此同時,新增加公共交通路線91條,優化交通路線159條,新增公交車輛1 282輛。
3.2 構建交通組織管理機制——科學治堵
構建交通組織管理機制,提升科學治堵水平。交警部門聯合持續開展“兩治一整”和“兩站、一車”,集中專項整治重點區域堵況;實施左掉頭、支路單行、缺口封閉交通組織措施,嚴罰違法、嚴管路口結點,進一步提升通行效率。交通、交警、城管三部門聯合開展交通指數綜合運用,分析擁堵常發路段、節點和路口,探索完善交通的組織措施;合理安排發車時間,使公交運行更加智能、快捷;“掃碼租車”“Q-parking”等軟件應用縮短公共服務時間與成本,建立數據化、便捷化杭州交通運行網絡。
3.3 “四縱五橫”的快速路網——大數據技術治堵
道路作為一種稀缺資源,治堵基礎就在于建設和完善城市道路骨干網,大數據的應用為城市道路規劃提供了關鍵的理論支撐。2013年,杭州市通過大數據技術監測杭州交通擁堵狀況,整數據、建模型、按道路等級和流量確立每條道路的擁堵權重,最后綜合集成為一個能反映杭州市道路擁堵狀況的“交通擁堵指數”。根據精準的數據監測研判道路擁擠原因,從而制定城建計劃和治堵工程決策。通過新建128 km的快速路,基本形成“四縱五橫”快速網路系統。同時,快速路、地鐵、城際鐵路、城市道路的停車路網系統基本建成。已建成快速路54 km,共計182 km,市區快速路網已基本成形,主城區與副城區的快速通道已基本建立。地鐵與城際鐵路大幅度續建,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5 km。
4 城市“治堵”的運行機制
4.1 打造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
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務對引導公民選擇理性出行方式極其關鍵。一方面,整合現有公交資源,通過對客流高峰等實時交通狀況做預測,高峰時段與低峰時段調節班次設計;另一方面,完善公共自行車供給服務。目前,杭州市民普遍認為自行車租賃還存在高峰借、還車難,自行車信息缺乏及自行車性能差等問題,為此還應探索在自行車服務點增加信息查詢等服務,適當增加服務人員,做好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4.2 調整城市功能區,優化交通布局
城市發展應在地域分布上體現出平衡銜接的特點,因此首先要合理規劃城市結構,適度“弱化”中心城市、區域的功能,避免居住、就業、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過度聚合;其次要投入城市主、次干道和快速路建設,合理設計人行天街、自行車專用道等設施,形成城市交通網;最后加強城市停車場建設,可開放部分公共區域以緩解市民外出停車難的問題,探索高效應用空間的做法。
4.3 加大不文明行為懲處力度,引導公民理性出行
好的制度可以有效規范人的行為,是形成公民文明出行的保障。政府應加大力度懲治道路不文明行為,一方面,通過宣傳等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公民文明出行意識,形成理性文明的道德基礎;另一方面,政府要從細枝末節入手完善交通監管與處罰機制,比如在交叉路口進行燈光管制,同時加大對非機動車輛不文明駕駛的處罰力度。
參 考 文 獻
[1]孟天廣,趙娟.網絡驅動的回應性政府:網絡問政的制度擴散及運行模式[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8,19(3):36-44.
[2]張緊跟.參與式治理:地方政府治理體系創新的趨向[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28(6):113-123.
[3]周銀香.城市交通治堵策略評價模型及實證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城市問題,2014(9):87-93.
[責任編輯:鄧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