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明 侯玉苓


【摘 要】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一家在香港地區上市的公司,具有不少的獨特之處,其雙重股權解構、國際會計準則下的巨額凈利潤虧損、與“格力”的“十億賭約”等,都是引發學術界、實務界深入研究的問題。對于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行業屬性,學術界有一定的爭議。鑒于此,文章通過對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財務數據、營運模式進行研究,綜合運用對標比較、趨勢分析、數據模擬等多種方法,探討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行業屬性,得出結論: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雖有制造業的影子,但應當歸于互聯網行業的范疇。
【關鍵詞】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企業性質;財務分析;運營模式
【中圖分類號】F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7-0198-03
0 引言
2010年4月,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小米)成立,截至2017年末,小米的年收入突破了千億元,業務遍及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小米的使命是始終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致力于打造用戶心中最酷的公司。創始人雷軍將小米定義為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1]。
小米從產生開始,就顯示出其獨特的一面,其致力將產品定位在用戶可接受的價位,高性價比打開市場,同時留住消費者;建設生態鏈,利用產品優勢串聯涉足其他智能裝置,打造“萬物互聯”結構;創造新零售方式,專注在線直銷,與用戶建立直接數字化互動;提供多樣互聯網服務,增強用戶黏性。通過以上的舉措,小米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并進一步發展[2]。
對于小米的行業屬性,學術界、實務界有不同的看法。董事長雷軍在小米的招股書前面的公開信里說道,“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2]。陳歆磊(2018)則提出,“小米本質上是一家傳統制造企業”[3]。史穎波(2019)也提出“小米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并不歸屬于互聯網企業”的觀點[5]。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從小米的招股書中可以看到,在小米業務收入結構中,包含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及其他四大部分。其中,智能手機在2015年、2016年、2017年3年的占比分別為80.4%、71.3%、70.3%,而互聯網服務收入占比依次為4.9%、9.6%、8.6%。即小米的收入70%以上都是來自硬件銷售收入,從收入來源情況來看,小米更像是一家傳統制造企業。那么,到底小米更具有制造業公司的屬性,還是互聯網公司的屬性呢?
1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行業性質辨析
制造業公司具有企業自己投入生產、加工制造出產品進而銷售的特點。而互聯網公司的特點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互聯網公司的核心資產不是數據載體,而是數據。第二,互聯網公司具有收集、儲存大量數據的能力,并具備將數據轉化為可計量的貨幣流入的本領,公司主要盈利來源于互聯網屬性的業務收入。判斷小米是制造型企業還是互聯網型企業,文章將從以下5個視角出發,辨析小米的行業性質。
1.1 營收視角
從營業收入來看,小米僅手機業務就占70%左右。小米雖然以智能手機業務為主,但小米沒有硬件工廠也沒有硬件生產線,其產品設計、品牌、服務和生態構建上的制造環節都靠外包,而傳統的硬件企業,核心還在生產制造,所以說小米并不是典型的制造企業。從2017年小米財務報告中可以看出,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僅占8.63%,毛利潤占比卻有39.33%,可見互聯網業務是其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
分析近3年小米的毛利率,互聯網服務毛利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廣告服務毛利率高達80%以上,而手機硬件毛利率只有不到10%,傳統的制造企業是絕不會出現如此低的硬件毛利率和巨大的互聯網服務毛利率,因此可以認為小米是一家依托于實體制造業從而推廣自身互聯網產品的互聯網企業,智能手機營業收入占比雖大卻不以此盈利,從這個視角看,小米是以低毛利的硬件銷售來擴大市場份額、增強自身競爭優勢,最終達到推廣互聯網服務的目的。
1.2 償債視角
通過小米與中國振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振華科技)2015~2017年資產負債率的比較可以看出,小米2015~2017年的流動比率較穩定且基本是一條直線。2015年,小米的資產負債率高達321.37%(如圖1所示),直到2017年資產負債率一直在降低,但是始終都高達200%以上,而作為手機整機制造公司的振華科技資產負債率始終維持在40%~50%的適宜水平區間,這也是一般制造業公司的普遍資產負債率水平,兩者的差異說明了小米與傳統制造業公司并不相同。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制造業企業需要大量的資產注入,但在本身規模效應與生命周期疊加效應下,資產負債率趨于穩定,而小米作為互聯網企業仍處于上升發展期,產品研發和后續服務急需大量資本注入,因而使得小米的資產負債率與傳統制造業公司數據差異巨大。同時,小米巨大的負債數目來源于優先股融資歸集為負債的結果,這也是傳統制造業公司一般不會發生的情況。通過這一對比,小米的互聯網屬性更加明顯。
1.3 資產比重視角
判斷小米是制造型企業還是互聯網型企業,可通過分析企業輕重資產的偏向性來確定,而其偏向性又可以通過固定資產占比來體現。查閱資料可知,互聯網公司的固定資產占比基本上低于5%,而制造型企業的固定資產占比情況一般都大于30%。根據小米財務報表可知,小米固定資產占比在2016~2018年分別為0.64%、1.60%、1.78%,遠遠小5%,由此我們判斷其更具有互聯網公司的屬性。
此外,對小米財務報表進行資產比重分析發現,小米有大量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連續3年占總資產比重分別為17.41%、25.98%、31.1%,呈逐年遞增的趨勢。截至目前,小米投資的近半數企業核心業務為智能硬件、生活消費,這些業務都可以嵌入小米日趨完善的生態系統。雖然其投資對象多為硬件生產廠家,但主要目的是加強其物聯網生態,并以此為基礎獲取用戶流量進行大數據分析。結合公司獨特的“鐵人三項”模式,公司通過高性價比的智能手機來吸引更多忠實用戶——“米粉”,以此為基礎提供更多周邊硬件產品,進而打造公司的物聯網生態。可見,互聯網企業才是公司戰略目標。
1.4 網絡效應視角
由于互聯網行業的特殊屬性,方璇(2018)等人根據梅特卡夫法則提出了專門用來對互聯網企業進行估值的用戶價值估值模型[6]:
V=α×ARPU×MAU2+b+e
其中,V代表互聯網企業的市值,α代表回歸系數,ARPU代表單用戶收入,MAU代表月活躍用戶數量,b代表截距項,e代表隨機誤差項。
根據梅特卡夫法則,成本與MAU、ARPU之間的關系是驗證企業是否具有互聯網屬性企業的重要依據,可以通過其擬合曲線函數的次級和R2來判斷網絡效應強弱。擬合曲線函數次數越高,網絡效應越強,如次數相同,R2越高,網絡效應越強。相關數據見表1、圖2。
由圖2可知,收入與月MAU的平方成正比,與ARPU成正比,且圖中R2最大達到了0.7312,R2越高,網絡效應越強。符合梅特卡夫法則中MAU和ARPU與收入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有理由確定,小米更具有互聯網屬性。
1.5 資本市場視角
小米是不是互聯網企業,從資本市場對于小米的估值即可明白市場對其定位。小米上市的估值為4067.99億港元,以小米經調整后利潤64.14億港元進行計算,市場給出的市盈率倍數為63.42倍。
為此,我們選取了同時期市場上比較有代表性的互聯網企業及制造類企業的市值、利潤及相應的估值倍數(數據為截至小米上市當日的收盤市值,利潤值取自上一年的凈利潤)與小米進行比較。
由表2我們可以看到,小米上市當日的市值為4067.99億港元,其經調整后的利潤為64.14億港元,由此可以知道其市盈率倍數為63.42倍。同時期的典型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的市盈率倍數分別為37.46倍、44.08倍、32.43倍,平均估值位數為37.99倍。而同一時期的制造業企業如格力電器、中興通訊及海康威視,其市盈率倍數分別為12.14倍、10.57倍、34.38倍,平均值為19.03倍。相較于小米的63.43倍市盈率倍數,這個數字且不說遠高于一般的硬件制造業的10余倍市盈率,甚至比同時期的互聯網企業如阿里巴巴、騰訊等均為40倍左右的市盈率更高。由此看來,考慮到資本市場對于小米的未來預期,小米IPO的估值是以互聯網企業為標桿的,這也充分說明了資本市場對于小米作為互聯網公司的定位的認可。
2 結論與展望
判斷小米是制造型企業還是互聯網型企業,本文從多維視角進行辨析發現,在各個視角下,小米都更符合互聯網公司的定位。營運視角下,盡管小米的收入70%以上都是來自硬件銷售收入,但其利潤來源主要是互聯網服務。小米只是以低毛利的硬件銷售來擴大市場份額、增強自身競爭優勢,最終達到推廣互聯網服務的目的;償債視角下,小米的資產負債率與傳統制造業公司數據差異巨大,通過這一對比,小米的互聯網屬性也更加明顯;資產比重視角下,小米2015~2017年固定資產占比均在具有互聯網公司屬性的固定資產占比5%范圍內;網絡效應視角下,根據用戶價值估值模型探究了其具有互聯網公司的屬性;資本市場視角下,選取了同時期市場上比較有代表性的互聯網企業及制造類企業的市值、利潤及相應的估值倍數與小米進行比較,小米用成績證明自己更具有互聯網屬性。此外,雖小米本身具有制造和互聯網兩方面的屬性,但由于其“代工廠”的加工模式及其經營策略的影響下,互聯網屬性不僅是未來發展方向,也是目前兩者相比更明顯的屬性。
當下手機市場的競爭激烈,小米從發展到現在,和互聯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互聯網業務是小米從產生到壯大長期以來依賴的發展動力。不應將簡單手機制造的標簽貼在小米身上,從以上分析中不難發現,小米具有互聯網企業的諸多特征。隨著消費者需求日益多變、5G信息通信技術方興未艾、智慧硬件產品層出不窮,小米面對的是一個風險與機遇并存的廣闊市場。如何理性認識公司存在的長短優劣,看清局勢的發展變化,進而確定自身戰略定位,把握風口實現企業飛躍,是小米管理層等利益相關者需要深思的問題。
互聯網時代固然會給公司帶來巨大的機遇,但不可忽視的是,互聯網也蘊藏著能夠摧枯拉朽的風險與挑戰。《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7]。這對于廣大的制造業企業和互聯網公司,都是一項重大的利好消息。《外商投資法》也已通過并將不日實施,不斷擴大的準入、公平的營商環境必將激發國內眾多公司充實自身實力,以核心優勢贏得市場的積極舉動,小米在這一現實境遇下,必有為,也大有可為。“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小米若能因時而變,將會走出另一番新天地。
參 考 文 獻
[1]小米公司官網.公司簡介[EB/OL].https://www.mi.com/about/,2010-04-15.
[2]戚英華.輕資產運營模式下的企業財務戰略——以小米手機為例[J].財會通訊,2017(8):58-62.
[3]香港聯交所.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IPO招股說書[EB/OL].http://www3.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8/0709/LTN20180709052_C.pdf,2018-05-03.
[4]陳歆磊.小米本質上是一家傳統制造企業[EB/OL].http://www.eeo.com.cn/2018/0511/328186.shtml,2018-05-11.
[5]陳歆磊,史穎波.破綻:風口上的獨角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6]方璇.互聯網企業估值的探討[D].上海:上海國家會計學院,2018.
[7]國務院.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9qglh/2019lhzfgzbg/index.htm,2019-03-05.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