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晞羽 劉禹含
【摘 要】監察委員會的調查權作為我國監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行使調查權對公職人員進行監督,對有效處置腐敗案件具有重要意義。監察委員會的調查權與刑事偵查權在內容與形式上較為相似,但檢察權獨立于司法權,監察委員會不同于司法機關,二者在具體職能方面是有差別的。文章通過闡述監察委員會的調查權的含義與特征,對比刑事偵查權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發現,監察委員會在司法實踐中行使調查權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完善的建議。
【關鍵詞】監察委員會;調查權;偵查權
【中圖分類號】D9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7-0261-02
1 監察委員會調查權概述
1.1 監察委員會調查權的含義
在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中規定,監察機關有權對涉嫌職務違法或職務犯罪的國家公職人員進行調查活動。從條文內容來看,監察委員會的調查權與刑事偵查權的內容較為相似。不同點是,調查權較偵查權多一項特殊的留置措施,所以許多人認為調查權與偵查權具有同等效力。在理論界關于調查權的定義持有不同的觀點,鄭賢君教授認為,調查權是指監察委員會有權以查明真相為目的,對相關人員人身、財產、文件等適用刑事強制措施[1],即監察委員會調查權是一種刑事調查權;有學者認為調查權并非刑事調查權,應屬于一種行政性質的調查權;還有學者認為監察委員會的調查權同時兼具行政權與司法權的某些特征。根據法律條文和立法者的本意來看,調查權是監察委員會在調查國家公職人員涉嫌職務違法或職務犯罪時,對被調查人人身和財產權利的限制及調取相關證據的權利,監察委員會通過調查履行自己的監察職責。
1.2 監察委員會調查權的法律定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在內容上,對調查權規定為調查公職人員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的權利;在范圍上,擴大到所有方面;在程序上,詳細規定了監察委員會內部設置的各部分之間相對互制約的工作機制。對于監察委員會調查權的法律定性,不能將其簡單地定位為刑事偵查權或者行政調查權,而應該綜合將其看待為具有雙重屬性。在面對不同的調查內容時,調查權所顯示出的性質隨之不同,在調查職務違法行為時,調查權屬于行政權力;在調查職務犯罪行為時,調查權則屬于司法權力。設置監察委員會的最初目的是反腐、反貪,目前我國的反腐、反貪已經進入攻堅區,只有將其定位為具有刑事偵查權和行政調查權雙重屬性的復合型權利,才更符合其制定的意義。
2 監察委員會調查權的特征
2.1 調查范圍全面性
一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規定的我國監督機構主要有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察機關等監督機構,監督的對象僅局限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國家公務員群體。
黨的紀律監察委員會僅對黨內成員進行監督。《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將監察對象擴大到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不僅將國家機關中的公務員、黨員包含在內,監察委員會監督的成員范圍還擴大到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人民政協、軍職人員等。行為上不僅包括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還涵蓋了違法黨規黨紀和行業紀律等違紀行為等,真正實現了調查范圍的全覆蓋。調查范圍覆蓋的廣泛性,使得公權力行使得到約束,做到權責一致,有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
2.2 調查措施強制性
法律需要國家強制力來執行,監察委員會的調查權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加以規制。監察委員會的調查權是其加強對公職人員監督、實現反腐敗全覆蓋、有效處置腐敗案件的關鍵職能[2]。監察委員會的調查手段包括對被調查人員的財產和人身權利。對財產方面采取的強制措施與刑事偵查權相似,對人身方面相比于偵查權增加“留置”的方式。監察委員會對被調查人采取的留置措施不可等同于司法機關的強制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中對于留置措施的適用具有嚴格的規定,具體到審批程序、場所、留置人員的飲食、休息等方面都有詳細要求,嚴格保障被調查人的人權。
2.3 調查主體權威性
監察委員會的調查權由法律賦予,有國家強制力保障,具有權威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中明確授權,各級監察委員會作為監察主體有權行使調查權。由此可知,調查權在沒有法律規定可以授權他人行使的情況下,任何他人不得行使。設置監察委員會的目的是保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監督具有國家公權力的國家公職人員。如果監察委員會調查涉嫌職務犯罪的案件時,需要采取技術調查措施,要通過嚴格的批準手續,并交公安機關來執行[3]。并且,監察委員會實行垂直領導管理,不受地方的干預,權力集中由監察委員會行使,權威性不容置疑。
3 調查權與偵查權的關系
3.1 調查權與偵查權的聯系
監察委員會的調查權是由刑事偵查權發展而來,調查是一種特殊的偵查活動,二者間具有相似性。首先,偵查以查明刑事案件為目的,是針對刑事犯罪而言的。調查不僅適用于職務犯罪,也適用于職務違法行為,采取的強制措施也具有相似性,如留置等。其次,調查與偵查在具體行為上具有相似性,例如調查權中的一些強制措施與偵查權中的操作、行為模式較為相似,當被調查人涉嫌職務違法或職務犯罪時,監察委員會在必要時采取相應的調查手段,與刑事偵查相類似。最后,在調查程序上,兩種權利在行使之前均需要經歷嚴格的審批制度;立案之前,針對公職人員職務違法與職務犯罪的一些線索,監察機關需要進行初步的審查、必要的調查,與公安機關的“初查”相似。
3.2 調查權與偵查權的區別
第一,性質不同。對于監察委員會的組織性質,不可簡單地將其定位為司法機關或是行政機關,確切來講,監察委員會應屬于政治機關,調查權實際上是其在反腐敗工作過程中所享有的一項職權。而刑事偵查權是一項司法權,用于偵查案件事實、搜集證據等。當前,調查權的性質仍存在爭議,但更對人認為調查權具有行政調查權與刑事偵查權的雙重屬性,不等同于刑事偵查權。
第二,主體不同?!吨腥A人民共和國監察法》賦予監察委員會進行調查、履行監察職能的權利。但在案件辦理的過程中,涉及與其他機關的配合,調查權并非僅由監察機關行使,監察委員會可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將調查權委托給其他機關或單位。監察委員會在進行調查時,與公安、檢察機關應相互配合。而刑事偵查權的主體是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其他任何機關、個人、單位等都無權行使。各機關在自身范圍內行使職權,辦理案件。
第三,范圍不同。調查權主要針對的是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行為,不同于刑事偵查權對于犯罪行為的偵查,普通職務違法行為也受監察委員會的管轄。偵查權則需要對刑事犯罪案件進行偵查。刑事犯罪的主體不僅僅是公職人員。我國的刑法體系中,應遵循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原則,嚴格遵循罪刑法定,所以從這些方面來看,調查權與偵查權針對的范圍不盡相同。
4 監察委員會調查權的規制
4.1 明確調查權與偵查權的權限和手段
明確調查權和偵查權各自的權限,應設立高效、科學、透明的辦案流程及調查措施審查手續。對監察委員會的調查措施進行法律規制,對司法實踐中易發生混淆的行為進行嚴格規范。刑事偵查權是對涉嫌職務犯罪案件進行偵查,調查權是對涉嫌職務違法的公職人員進行調查。在司法實踐中,應嚴格區分兩種權利,避免侵犯被調查人的權利,造成冤假錯案。
4.2 加強司法監督,防止權利轉換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嚴格定義權利界限,防止權利隨意轉換使用。若涉嫌職務違法被調查時,發現其為職務犯罪,或發現其他犯罪行為時,一旦被調查人的行為超出違法范圍構成職務犯罪時,則應由檢察機關進行偵查,并履行監督義務,此時監察委員會的調查權則應轉換為刑事偵查權進行下一步工作。如果在司法實踐中權利間轉換不當,檢察機關可要求監察委員會做出相應解釋,如果解釋不合理,檢察機關仍可將權利變更[4]。
4.3 推進監察隊伍專業化建設
國家應設立嚴格的監察人員職業準入標準,可通過從司法工作部門選調人員或是設立考試、培訓等方式選取優秀的監察人才。在上崗前還需進行一段時間的專業培訓,對辦理職務犯罪案件的檢察官還應具備專業的偵查技能,具有刑事執法資格。檢察官應時刻將保障人權原則作為前提,維護正當程序,禁止濫用權力。嚴格依照法律辦案,將職務違法案件與職務犯罪案件按照不同案件不同處理的方式,在職能范圍內處理。
參 考 文 獻
[1]鄭賢君.試論監察委員會之調查權[J].中國法律評論,2017(4):111-121.
[2]陳瑞華.論監察委員會的調查權[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190(4):16-26.
[3]李娟.監察委員會調查權與刑事法律規制研究[J].法制論壇,2018(3):83-96.
[4]戴濤.監察體制改革背景下調查權與偵查權研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1):92-96.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