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睿
(江蘇省昆山中學 215300)
我們在每天的教學中都會思考這樣的問題: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何使課堂效率更高?當學生對課堂產生了好奇、疑問,自然就有了學習動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課堂教學若能科學而又有藝術地設計一些能解決核心問題的問題,就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排列”是蘇教版《數學選修2-3》第一章第二節課,教科書通過具體實例歸納出排列的概念,再運用分步計數原理得到排列數公式.排列以計數為主要內容,它不僅應用廣泛,能為學習統計、概率及高等數學有關分支準備知識基礎,同時也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為解決很多實際問題提供了思想和工具.
本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它既是分步計數原理的應用,又為學習組合和組合數公式奠定了基礎,而且與后面概率中的二項分布有著密切聯系.
學生剛學過兩個基本計數原理,遇到計數問題往往能夠往分類或分步的方向進行思考.學生對生活中比如排隊、接力賽、活動參與等計數問題有了一定的經驗,有運用化歸思想、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解題的意識,但抽象概括能力不強,對于排列概念的得出需要在獨立思考和討論協助的基礎上,再由老師引導解決.
理解排列的意義,掌握排列數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排列問題,經歷排列數公式的推導過程,感受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式在數學中的應用,提升抽象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體會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排列、排列數的定義,排列數公式的推導.
教學難點:排列數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及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思路分析.
為更好地突出重點,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本課采用以問題為背景,引導啟發,通過創設情境,設置問題串,通過大量的實例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 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討論,老師引導解決的過程,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通過觀察、歸納、思考、探究、交流、反思進一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問題1 現有高一學生4名,高二學生5名,高三學生3名,從中任選1人參加學生代表大會,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若從每個年級的學生中各選1人參加學生代表大會,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上述計數方法有什么區別?
問題2 現請同學們來解決如下兩個問題:
(1)若從6名志愿者中選出4人分別從事翻譯、導游、導購、保潔四種不同的工作,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派方案?
(2)從3名學生中選出2名分別擔任班長和團支書,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
問題3 上面兩個問題的共同點是什么?
設計意圖:問題1復習分類和分步兩個基本計數原理,為新知識學習奠定基礎.通過問題2、3討論上述兩個問題的共同點,給出排列的一個模糊概念:像這樣的問題中研究的模型就是排列,并引出課題.
問題4 以下問題是排列問題嗎?
(1)從甲、乙、丙、丁四個人中選取2個人參加團代會的選取方案有多少種?
(2)在四張卡片上分別印有o,o,k,k,現選擇2張卡片按左右擺放在一起,可以組成哪些不同的結果?
(3)從6人中選4人參加4×100m接力賽,有哪些選派方案?
(4)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由互不相等的四個數a,b,c,d組成的點的坐標有哪些?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實例進一步體會怎樣的模型是排列,加深對排列的理解,正面強化排列問題中的兩個關鍵點“不同元素”和“按照一定順序”,為后面歸納得出排列的概念做好準備.
問題5 上面的(3)(4)可提煉為如下兩句話:
(3′)從6個不同元素中取出4個元素,按照一定順序排成一列;
(4′)從4個不同元素中取出2個元素,按照一定順序排成一列.
請問同學們能否將它們推廣到一般情形?
學生討論、歸納、總結、完善,得出排列的定義.
例1寫出從a,b,c,d這4個字母中,取出2個字母的所有排列.
學生利用列舉法或樹形圖寫出所有排列,并數出了所有排列的個數.
問題6 像“ab,ac,…”這些我們稱什么?“12”又是什么?

變1:從a,b,c,d這4個字母中,取出3個字母的所有排列有多少種?

學生分組討論作答,有用列舉法,有畫樹形圖,有用分步計數原理求解,最后都能得到答案24.

變2:從a,b,c,d這4個字母中,取出4個字母的所有排列有多少種?
教師適當引導,一方面用排列數的定義表示,另一方面用分步計數原理得到結果,異曲同工,體現了數學中的“算兩次”思想,為后面的學習鋪墊.

學生分組探究,歸納總結:完成這件事情,可以把這m個元素所排列的位置劃分為第1位、第2位、…,第m位,然后按照分步計數原理可得到排列數公式.

問題10 同學們做出答案后,有何數學發現?
“思”源于“問題”,通過問題解決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發展,所以課堂不能是任務驅動,而應是問題驅動,讓學生不僅關注怎么做,更要關注為什么要這樣做、怎樣才能想到這樣做,這有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本節課用10個問題把課題引入,概念生成,公式導出等所有環節串在了一起,既完整又自然,一改以往的灌輸式教學.學生在這樣的問題課堂中,探究問題,討論問題,引發新問題,思維高度集中,學習的目標和方向進一步明確,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教師角度看,設置有效問題的課堂能讓教師更好地把握知識本質,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數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個再創造的過程.學生帶著原本的知識和經驗走進課堂,經歷了自己的獨立思考,教師的引導,師生的互動交流活動,進而對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討論研究,調動學生全員參與,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生成排列概念時,通過問題4的幾個具體實例,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剛開始,往往在“不同元素”,“按照一定順序”等關鍵細節方面忽視了,經過后面幾位學生的不斷補充、完善,排列的概念自然而然就提煉出來了.又如,在揭示排列數公式時,并沒有直接將公式拋出,而是讓學生小組討論,自己去探究發現公式并嘗試證明.課堂上,要讓學生親歷數學過程,主動建構新知,讓學生相互交流,溝通,給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的空間,讓所有的學生獲得自我表現的機會.
培養數學抽象的素養有助于學生形成理性思維.本節課通過具體實例的對比,從事物的相異中抽象出一般規律,引導學生歸納、完善排列的概念,在實際生活的情境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這個探索的過程有利于學生養成一般性思考問題的習慣.
排列數公式的推導證明,培養了學生直觀想象,數學運算的核心素養.
數學建模是對現實問題進行抽象,用數學語言表達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在引出排列的模糊概念時,用的問題2的模型:像這樣的的問題中研究的模型就是排列.自然的激發學生去思考如何完善模型.數學建模的過程是不斷反思的過程,能讓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教師而言,根據學生不同的建模方法,更好的優化教學設計,促使教師對教學的不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