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為主線,對我黨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發展的過程進行論述,并對執政黨哲學思想與意識形態的關系進行總結。本文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大地上經歷過無數次實踐和偉大創新的產物,同時是引導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發展走向,決定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主體、結構以及具體內容的基礎,只有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引導下,中國社會才能夠正常發展,中國夢才能夠徹底實現。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意識形態 影響
哲學是元知識、元理論,是世界觀學說,同時也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哲學是研究宇宙的基本科學,能夠解釋人類社會的現象以及個人行為。哲學理論的系統性研究初見于古希臘的自然派,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是華夏大地上第一批哲學家。隨著社會的發展哲學流派眾多,19世紀40年代,在產業革命的推動下,哲學家們對社會發展規律以及社會關系進行探討,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以無產階級力量和全人類需要為研究基礎的哲學理論,也是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核心部分。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決走社會主義發展路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和全中國人民,見證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本土化進程,深刻體驗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社會意識的積極影響作用,在社會思潮多元化的今天,進一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話進程的科學性和客觀性,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社會意識形態的關系,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學習者的重任,更是全社會意識形態健康發展之必須。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一)延安整風運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標志
20世紀20年代前后,中國的第一批共產黨人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進行理論探討并從中國的社會環境角度分析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成為社會意識形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當時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和發展的主要方法。在中國共產黨建立并領導人民革命之后,共產黨內部就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發展和應用產生了分歧,以陳獨秀為代表的“理論派”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實踐派”對馬克思主義學習的方法持不同意見。陳獨秀認為應完全學習西方社會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的基本方法,而毛澤東堅持從中國社會實際角度出發。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談到“學習”時指出:“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標志著延安整風運動的開始,此時,中國共產黨內部形成了空前團結的狀態,從中國共產黨內部開始討論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對黨的活動的引領方向和作用,研究和學習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當時革命環境下的應用方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標志。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出——偉大創新
1949年10月1日,人民推到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空前統一的由無產階級政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過艱苦卓絕的社會主義基礎建設時期,社會矛盾完全轉移,物質發展水平不足,經濟落后成為社會主要矛盾。鄧小平南巡之后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新戰略思想,即實施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意味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基本形態發生變化,由按需分配轉變為按勞分配,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這是對以毛澤東思想為核心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挑戰,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重新定義了生產力結構,也因此引發生產關系的微妙變化,這些客觀事實都影響了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但是,中國社會并沒有像蘇聯一樣經歷近15年的動蕩時期,而是以一種積極的姿態實現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飛速發展,這一切都取決于鄧小平理論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定義和描述,即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講究“實事求是”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中國政治局面、社會經濟發展基本情況和發展需要、中國面臨的國際局勢進行客觀分析,堅決地認定中國社會仍舊是以無產階級專政為政體,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意識形態,在此基礎上,認識到中國社會的特殊矛盾,將發展經濟作為中國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并將此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寫入黨章。
(三)“三個代表”思想的提出——繼承和發展
經歷過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但是社會意識形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中國經濟整體的發展狀態良好但實際上經濟規則仍在建立之中,人民內部矛盾更加復雜化和多樣化,部分共產黨人對改革開放路線產生了動搖。江澤民在廣東省考察過程中,對中國共產黨的性質進行了具體闡述,即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是我們立黨之本、執政之際、力量之源。這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可以說,三個代表的提出,對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之后的性質、執政策略以及執政藍圖進行了科學描繪,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國土地上的又一次升華。
(四)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戰略思想優化
改革開放二十年,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奔小康的宏偉藍圖基本實現,看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共產黨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僅在經濟、科技、軍事、文化方面能夠與西方國家媲美,在國際中受到重視,在社會意識形態方面,中國也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形成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局面。但是,中國始終存在著內部矛盾,在經濟、社會、環境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不協調的問題,胡錦濤在2003年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主要觀點,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以此為基本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科學發展觀理論被寫入黨章,是在三個代表之后,再一次從中國社會實際出發,對改革開放成功進行總結,對中國共產黨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引領社會進步的戰略思想的優化。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
(一)從“形而上”到“實踐出真知”——影響意識形態發展路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實際上是以中國社會實際發展現狀和發展需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通過不斷實踐、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進而影響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路徑,這是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萌芽時期就已經呈現的一種影響力。在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進行偉大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對世界的物質性的解釋以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認知方式,就被中國共產黨人應用在革命過程當中,并以革命的過程和結果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延伸到改革開放以及中國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社會的變化,也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和“科學社會主義”的觀點,可以說,通過社會實踐去發展意識形態,而非通過借鑒、理論學習等方式去討論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路徑,對外來的意識形態,不排斥,而是將其應用于社會實踐,將其進行改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優越之處,也是動力之所在。
(二)“蘇聯模式”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影響意識形態的具體內容
社會意識形態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心理等多個方面,可以說,意識形態本身是十分復雜的。意識形態的具體內容,由社會存在決定。在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初期,蘇聯的社會存在狀態是最先進的,蘇聯的社會意識形態內容,被諸多社會主義國家甚至國際社會認可。蘇聯解體之后,由馬克思主義主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西方逐漸消亡,意識形態的具體內容碎片化。但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國共產黨人,挑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旗,作為目前世界上碩果僅存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的主力,不僅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在國際社會上擁有很高的國際地位,并且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念傳播到全球,以中國社會的發展實際,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具體內容,也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相關理論為核心而不斷發展的。
(三)“工人階級先鋒隊”到“代表中國人民”——影響意識形態主體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執政基礎,工人階級先鋒隊是無產階級的核心力量,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主體。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次又一次創新,中國共產黨從“無產階級先鋒隊”發展為“代表中國人民”的執政黨,而中國人民中不僅包含了無產階級人民群眾,還包括了對中國發展作出貢獻的其他生產關系類型,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被納入到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的主體范圍。無論中國內部社會意識形態多么復雜,中國共產黨所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都能夠解釋其他意識形態,也能夠代表復雜意識形態中的每一個個體。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體得到了廣泛的發展。
(四)“外部矛盾”到“內部矛盾”——影響意識形態的作用范圍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經濟學原理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一度形成了中西方意識形態對立,外部矛盾嚴峻的局面。而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社會發展的矛盾從外部轉向內部,從階級斗爭轉向經濟社會層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其作用范圍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國際上的斗爭轉移到國內經濟社會矛盾的解決層面。而習近平新思想的提出又為全世界人民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構想,十九大報告被多個國家學習和肯定,可以說,意識形態的作用范圍,從中國擴展到世界各國。
(五)“建設社會主義”到“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影響意識形態的結構
科學社會主義所描繪的人類社會發展藍圖,是以無產階級專政為基礎的,強調無產階級的絕對領導,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核心基礎,可以說,意識形態的結構是以政治形態為核心;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中國的國際交流水平、層次和內容都發生了重要變化,中國化后的馬克思主義甚至能夠成為其他國家解決政治經濟問題的重要策略,這樣的意識形態核心基礎,是全人類的需要,這使得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意識形態。
三、結論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原理,并構建了由無產階級執政的政府能夠帶領勞動人們到達的一種社會狀態。中國共產黨通過數次偉大實踐,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堤上進行了創造性應用,通過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驗證了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這本身就是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之間的辯證關系的驗證。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社會的基本意識形態,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通過實踐,繼續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尋求創新,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命力之體現,也是中國社會在先進意識形態引領下持續發展的必然。
【參考文獻】
[1] 孟 楨.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歷史性飛躍[J].湖南社會科學,2018(09):128-129.
[2] 劉大勇.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深化和拓展[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11):100-102.
[3] 李福巖.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新發展.[J].觀察與思考,2017(12):115-116.
[4] 韓天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的幾個問題[J].法制博覽,2018(02):54-56.
[5] 宋 婕.意識形態再解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合理性及其問題[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0(09):114-116.
[6] 侯慶昭.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方式的內在張力[J].智庫時代,2017(12):101-102.
[7] 朱榮英.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階級人格”與實踐本質——當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研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112-114.
作者簡介:段綱(1987年8月-)男,漢族,山東省棗莊市,聊城大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2017級碩士,研究方向: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