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孟慶偉 孫陸鵬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針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參與主動性不高的一系列成因分析,提出讓學生參與校企合作主動性的培養途徑要從完善和改革高校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保障機制、多元化籌措資金,解決學生及家庭的教育負擔、嚴格企業篩選準入深入開展校企合作、通過生產實踐項目合作貼進社會生產實際、轉變就業觀念樹立誠信就業意識、舉辦專業技能講座論壇及實施技能比賽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大環境的氛圍這幾個方面實施,達到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及能力,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關鍵詞:校企合作;主動性;實訓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0-0222-02
總理李克強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倡議,針對這一倡議,全國范圍內掀起轟轟烈烈的“雙創”人才培養新高潮。高校是人才培養特別是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更是直接推動科技生產力進步的最后一個環節,但很多僅憑有教育理論知識而缺乏一線實踐經驗的高校教師顯然不能完全勝任,校企合作自然充當了培養“雙創”人才的必由之路,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功能和職責。高校管理層也早已認識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使得校企合作不能順利的開展。
1 學生參與主動性不高的成因及分析
1.1 教育及就業等體制的宏觀約束
我國在教育、勞動、人事、社保、財政等機構的管理體制內部不是十分的協調,由于長期的歷史原因實施分塊管理,從而造成利益分割的局面,這些部門的工作范圍及責任不同往往不易協調,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校企合作的開展。其次是法律層面,現有的《職業教育法》僅強調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義務,卻沒有明確不參與的約束及應參與后應當享有的權利,導致政府教育機構對校企合作統籌管理還沒有完全落實到位。最后從微觀層面來講,校企合作是一個系列的過程,各方利益要圍繞“雙創”人才培養這一核心活動,在此過程中企業要得到所需人才或者經濟利益,學生要學到職業技能,校方提高就業率和就業層次,如何做到這三方共贏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而在現實實施中往往是學校層面大部分高校管理者雖然也認識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但不愿意從經濟層面支持學生開展校企合作,更甚者僅停留在協議的簽訂這一紙空文應付上級檔案檢查上面。
1.2 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
校企合作過程中,部分企業為提高經濟效益難免會收取學生的培訓費或其它生活費用,生源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同、其家庭條件不同導致部分學生無力承擔這些高額的校企合作培訓費,本身也直接增加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作為學生及學生家長也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在每年學生已經交納昂貴學費的基礎上再為校企合作重新出資,一般的家庭或者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對學生參與企合作的支持程度上就會存在不同地差異。
1.3 淺層次的校企合作
部分高校由于領導的認識問題,淺顯的認為實施校企合作簽訂合作協議能夠正常應付上級評估的檢查即可,所簽訂的相關協議僅僅是意向協議,對雙方均沒有任何約束條款,在下一步真正校企合作的實施過程中放松管理,缺乏監管甚至不予執行。這樣的合作對企業對學生圴無任何實際意義,偶有在學生即將離校的前夕進行一場企業宣傳,更甚者由于企業眾多,每個企業幾分鐘或十幾分鐘的宣講時間更是讓學生對企業對專業得不到充分的了解,集中式宣講讓學生挑“花”了眼,真正分辨不出企業、技能的優劣長短而放棄。疏于合作企業的嚴格遴選。對于大型企業、對口型及負責任的企業,相對來說往往實力雄厚且有較好的實訓環境和實訓崗位,更有良好的就業渠道,但對于一些臨時成立或者根本就不具備實訓條件的“腰包”企業為一時的利益舉辦校企合作宣講,他們一般通過個人關系或者進行招生“回扣”公關行為,得到校方個別部門的認可進入學校,對部分學生帶走交培訓費甚至不進行培訓就賺取人力資源勞務費,甚至騙取(某些地域)政府的人才就業安置等相關的政策補貼,導致在校生不敢參與正常的校企合作。
1.4 新時期優越物質條件下學生的懶惰意識泛濫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條件的改善,新時期部分嬌生慣養的學生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女自小唯我獨尊,更不愿意吃苦,碰到任何一點挫折就主動打退堂鼓,碰到感興趣的技能或者企業時,首先考察的是企業的生活條件、工作強度或者培訓時間有多長甚至是離家遠不遠等這些享樂問題。這些原因排在首位的情況下往往導致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實訓企業或者進入企業后短時間內就快速離開的現狀,最后這些學生在畢業后進入就業階段會大大延長適應社會的時間及高頻更換工作的幾率。
2 參與校企合作主動性的培養途徑
2.1 完善和改革高校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保障機制
首先要完善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法律體系,為高等教育培養優秀創新創業人才提供法律保證,增強協調機制和明確責任劃分,教育系統從上到下要成為整個校企合作的真正推動者,在政府層面表現為教育部門是整個校企合作的引導者,帶動其他相關機構如教育、勞動、人事、社保、財政主動參與到校企合作過程中。其次是完善《職業教育法》,明確企業和校方的責、權、利以及相應的處罰和獎勵機制,明確高校學歷培訓與職業培訓的地位。最后結合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出臺具體校企聯合培訓的管理及獎懲辦法,對校企合作過程中的一系列活動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在實施過程中盡量避免“大、空、虛”的內容,為校企合作具體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2.2 多元化籌措資金,保障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
僅僅靠社會責任是無法迫使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必須使他們在參與過程中得到人才或者資金,這本身也包含了企業參與社會活動所追求的根本所在。從管理層面來說,在經濟發達地區或者有能力的高校單位,可適當設立校企合作培育基金,并出臺一系列惠及企業的政策,對本地區參與校企合作的高校進行適當扶持,學校領導層也可根據學校的收費情況及國家教育扶持資金規劃出部分比例支持學生參與校企合作的資助金,對參于的學生進行培訓學費的補貼。企業方面要考慮長遠發展及合作機制,適當降低企業運營收益及給出較優惠的培訓標準,最大限度讓利于學生,降低學生參與活動的經濟門檻。這樣就能夠做到在政府的引導下,學校、企業及學生三方在解決培訓資金的問題上達到有機的統一,最終解決或者部分解決學生參與的資金問題,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學生家庭的教育開支,得到家長層面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