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域保險業作為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受自然地理環境、文化、歷史、經濟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等經濟發展要素的影響,呈現出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東部地區保險業發展呈規模化,而中西部地區由于保險業發展起步晚,因此與東部差距逐漸拉大。對此,對我國保險業地區差異發展進行深入剖析,以探究影響保險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推動我國各地區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保險業 區域差異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8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6-0-01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歷經恢復、規范以及高速發展三個階段,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但是從我國保險業的整體發展趨勢來看,受各地區各種因素的影響,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差異,從而導致我國保險業區域發展不平衡。
一、我國保險業區域發展的差異性
1.保費收入的區域差異
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我國保險保費收入達到22369.37億元,同比增長5.68%,如果按照保費收入最為衡量指標的話,在國際市場中我國是第三大保險市場。從我國銀保監會所提供的數據來看,我國排名前三的保費收入省份依次是廣東、江蘇和山東,通過對比2017年全國各省GDP排序,基本一致。從區域來看,東部地區各省份保費收入與GDP均保持在第一梯度,而西北地區大多位于第三梯度。可以看出,GDP相對較高的地區,其保費收入水平也相應較高;同樣,GDP相對較低的中西部地區,其保費收入也相對較低。
2.保費密度的區域差異
所謂保費密度指的是人均保費,一般而言,保費密度越高,那么該地區保險普及率也就越高,保險市場的發展前景和空間也就越大[1]。從保險密度來看,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7年中國惠普金融指標分析報告》中指出,2017年全國保險密度為2631.58元/人,同比增長17.53%,略有所下滑。可以看出我國保險業整體發展水平還不穩定。從各省數據來看,絕大多數省份的保險密度與人均GDP幾乎保持同一梯度,但是有個別省份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比如截止到2018年10月,山西省人均GDP排名全國第26位,處于中下游水平,但是保險密度卻位于第一梯度。總的來講,保險密度與人均GDP有很大關系,排除個例外,人均GDP相對較低的西部省份,其保險密度也相對較低,但是增速卻較大。與前幾年相比,中西部省份保險密度的增速均超過中部地區,可見,人們保險意識在回升,有望縮短與保險業發展迅速的東部地區之間的差異。
3.保險深度的區域差異
保險深度主要是指保費收入占GDP的比值,是對保險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地位的直觀體現,與保險收入、保險密度相比,保險深度并未呈現出東部、中部、西部以此遞減的趨勢。從各項數據來看,全國范圍內并未出現某一地區保險深度高度集中或是突出的情況。比如一些西部身份,如西藏地區雖然在保費收入以及保費密度上與東部地區有較大差異,但是從保險深度來看卻名列前茅。
二、導致我國保險業區域發展差異化的影響因素
1.經濟發展水平
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人們的保險購買能力,如果經濟發展水平高,人均收入相對較高,那么人們的投保需求和意識會有所提高,不再僅僅是滿足于低層次的生活保障,而轉向了更高層次的精神以及社會保障需求。在經濟與精神意識的雙重提升下,人們購買保險的需求提升。同時,區域經濟水平的發展也意味著地區居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因此居民對保險不再一味抵觸,而是能夠從多層面去看待與分析。可見,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對保險業區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東部經濟發展較快,其地區各省份保險業發展水平也相對較高,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較緩,相應的保險業發展態勢也呈現遞減趨勢。
2.人口數量與結構
人口數量直接決定著該地區保險市場消費人群數量,人口數量越多那么就意味著該地區購買保險的客戶數量或是潛在客戶數量越多,保險需求也就越大[2]。此外,在全面開放二胎政策前,我國嚴格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導致我國人口發展成為倒三角結構,也就是所謂的“421”人口結構,“4”代表4個老人,“2”代表父母,“1”代表獨生子女個體,這樣的家庭結構使得家庭養老負擔日益嚴峻,為了提前規避這種養老負擔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們對保險的需求。同時,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們負擔更是嚴峻,返還型保險就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保險來分散養老壓力,進而為保險業的發展奠定了廣闊的平臺和空間。從區域角度來看,我國東部地區北京、上海兩地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極為嚴格,因此人口“421”結構也異常明顯,因此保險需求相對較高,保險發展空間更廣。
3.社會政治因素
除社會經濟與人口因素外,我國保險業發展還受到各地區政治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政府政策。隨著我國各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保險業逐漸受到重視,一些地區政府相繼出臺了許多政策法規,來進一步推動保險業的發展;第二,社會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得大眾享受到了更多的福利保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但是,社會政治因素與地區經濟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極易受外界各項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各地區的社會政策存在較大差異,進而導致我國保險業區域發展出現不平衡現象。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保險行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在此發展過程中,我國區域保險業的發展也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化。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從保費收入和保費密度兩方面來看,東部地區最高,其次是中部,最后是西部;但是從保險深度層面來看,全國范圍內并未出現某一地區保險深度高度集中或是突出的情況。但是在大體上也遵循著東部>中部>西部的遞減原則。在我國三大地區中,東部地區保險業的發展水平最高,主要是受人均GDP的影響;而中西部地區略遜于東部地區,主要是由人口結構、受教育程度有很大關系。目前,我國東部地區保險業發展逐漸遭遇瓶頸,再加之中西部地區的大力發展以及教育水平的提升,也表現出了較強的后發力,有望縮短與東部地區保險業發展的差異。
參考文獻
[1]聶文廣.中國農業保險區域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
[2]李根忠.從供給管理角度分析江蘇保險業的發展與影響因素[J].西部金融,2017(6):74-76.
作者簡介:馬淑偉(1973.10—);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山東省五蓮縣;學歷:博士研究生;職稱: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