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華
摘 要:游戲對初中體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強化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這是因為游戲有著教育、愉悅、智慧的特征,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游戲應用在各個環節,起到不同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游戲
一直以來,我國初中學校的體育課采取的是教室+戶外的形式,在教室里,主要是教師講授體育和健康相關知識,在戶外,主要是通過示范和訓練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無論是教室授課也好,還是戶外訓練也罷,學生都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學習文化課的枯燥知識已經讓學生焦頭爛額,學生根本沒有心思學習音體美等自以為是副課的相關知識,而且,心理上的負擔已經沉重不堪,如何能再承受身體上的重壓,再加上訓練內容的有限性和重復性,使得學生一提起體育課便無精打采。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致缺失,導致體育課程的教學效率低下。對此,新課程改革提出創新體育課程,引入游戲的措施,這不僅極大豐富了體育課程內容,給初中體育課程注入了鮮活的血液,而且能夠創造出輕松的課堂氛圍,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活動動力,對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可謂是大有助益。
一、 游戲進入初中體育課堂的意義
(一) 強化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
愉悅性是游戲的本質,這種愉悅可以把學生的神經調節在一個輕松的狀態中,對所面臨的活動形成積極參與性,即使可能有競爭與失敗,學生對此也不是很關心,壓力不大。例如,在慢跑中加入蛇形跑、拉網捕魚等游戲,可以使學生放下對跑步的厭倦,在興奮的神經系統調節下,以愉快的心情享受跑步,而且,把與別人的落差由顯性轉為相對隱性,對維護青春期學生的自尊心頗有成效,這進一步增加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從而促進教學的有效性。
(二) 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初中學科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初中學生已經步入了青春期,逆反、自我意識等心理傾向增強,而且,個體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在這個階段得以成型,所以,維系學生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體育游戲,對學生的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并沒有明確的要求,學生可以量力而行,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生也可以慢慢消除競爭造成的恐慌心理,減少心理壓力,而且,如果在游戲中勝出,學生便能夠獲得一些自信心。
(三) 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
現在的時代,講究的是團隊合作,每一項成果的取得,每一場比賽的勝利,都不是一個人的成績。游戲毫無疑問是一種集體活動,個人的能力雖然重要,團隊意識與互助合作才是取勝之關鍵,缺乏團隊精神的個人英雄主義只會得不償失。在游戲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自己的同伴,相信自己的同伴,并遵循相關規則,才能夠勝出。團隊意識的逐漸提高,對改善學生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生以后的工作,以及提高班級凝聚力和調整班風,都很有裨益。
二、 體育游戲的特征
(一) 具有教育性特征
體育游戲并不是一團亂麻,無規無矩,有著各種各樣應該遵守的規則,這些規則因不同的游戲而有所不同。在體育游戲中,學生必須遵守每條規則。這能夠提高學生對自由與束縛以及成就之間的感悟,了解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是限定在一定范圍的自由,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卓越成績,以及在取得自我成就的同時不損害他人的利益,保證自我成就的持續性。認知到自由的相對性對于自我意識正在膨脹的學生來說,對于學生今后生活在社會中來說,能形成不菲的教育價值。
(二) 具有愉悅性特征
游戲的本質是為了獲得樂趣,形成心情的愉悅,體育游戲也不例外。在體育游戲中,學生通過與他人的合作與競爭,完成自己在游戲中的環節,或者是勝利,或者是失敗,都沒有形成負面的情緒,簡而言之,是以愉悅來克制其他的心情,勝利者以自信的心態投入下次游戲,失利者也以輕松的心情走進下次游戲,很少人會對一個游戲斤斤計較。
(三) 具有智慧性特征
對于體育教師來說,需要根據課程內容以及自己所掌握的種種游戲適當對游戲進行重新設計,使得游戲符合教學實際,這是教師智慧的應用。對于學生來說,在游戲中,不僅僅需要發揮技能,更需要通過對游戲過程的觀察,靈活應用一些思維或應對技巧,才能夠提高游戲的取勝率,這是學生智慧在游戲中的應用。
三、 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一) 游戲應用于準備活動使學生充分熱身
在進行正式訓練之前,一般都有熱身活動,用以拉伸學生筋骨,增強學生運動耐力,為學生訓練打下一個基礎。如果跳過了準備活動環節或者是在準備活動上只是應付,學生很容易因生理機能不能一下子適應劇烈的運動而導致訓練無益有害,甚至導致學生的損傷,出現健康或安全問題。良好的身體準備與心理素質是實現訓練效果的前提。通過組織一些游戲,改變原來枯燥的活動內容,學生可以進行充分熱身,將生理與心理機能提高到訓練所需要的高度,比如,組織學生進行拉網捕魚、抱團等游戲,同樣是跑,這種跑更有激情,學生的投入性更高,對生理和心理的訓練相對來說,也就更富實質性。
(二) 游戲應用于技能訓練強化訓練效果
訓練技能,活化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相對厭煩的,因為需要反復地進行高強度訓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體力與心理承受力可能達到極限,于是需要教師采取一定的方式,通過提高學生的興趣來增強學生的心理與生理承受力,將本來接近最大化的機能閾值提高,引入游戲,可以實現這個效果。例如,總是進行不間斷地運球或投籃訓練,不僅會逐漸消耗掉學生的體能,而且逐漸磨光學生的耐力,在十分鐘左右,學生就叫苦不迭了,如果應用接力傳球或者是巧入營門等游戲的形式,學生就會忽視掉身體與心理的一些限制,提高訓練的積極性,從而強化訓練效果。
(三) 游戲應用于課程結束使學生回歸正常狀態
如何結束課程,是課程的重要環節,課程結束的好,不僅對于本課程的學習效果有利,對于接下來的課程學習也會有所幫助,體育課程同樣如此。體育課程結束時,學生必須從了勞累和興奮中走出來,回歸到正常狀態,才能夠有條不紊地繼續接下來的學科學習,此外,逐漸地降低運動量可以避免一些慢性損傷,減少生理器官一時不能適應而損害健康。應用一些輕松的游戲在課程結束環節,可以起到回歸之效。比如,在籃球課程結束時,可以使用手腳并用的包剪錘游戲,既繼續訓練學生的手腳協調能力,是籃球訓練的繼續,又使得原本激烈的運動緩和下來,學生得到體力與情緒的逐步復原。
參考文獻:
[1]李洪濤.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及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4(8).
[2]朱健文.淺談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體育游戲的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