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生桂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多次提及“語言積累”這個問題。語言的積累是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注意語言的積累。
關鍵詞:語言積累 提高學生 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6-0-01
一、語言積累的內涵
語文課程主要承擔語言積累的任務,包括語言材料、語言實例、語言知識積累等。語言材料主要是指漢字和詞語;語言范例是指好詞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語言知識指對詞和短語的知識、修辭邏輯與掌握語言材料和語言實例密切相關的。語言的例子包含了豐富的語言材料、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因此,語言實例的積累是一種綜合性的語言積累。文本中的思維練習反映了語言積累的要求:詞語的積累、句子的積累、段落的積累、相關內容的課外知識的積累。
二、語言積累的意義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初步讀寫能力,培養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語言積累是形成口語和書面能力的基礎,豐富的語言積累必將轉化為良好的口語和書面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積累,對改變語文教學現狀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三、語言積累的途徑
1.課內學習積累
課堂教學是語言積累的主要途徑。語言積累需要大量的閱讀。大量的閱讀需要一定程度的閱讀能力,強烈的閱讀興趣,良好的閱讀習慣。所有這些都必須通過課堂教學來培養。在初中階段,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課文有一百多篇。這些文本不僅是語言的例子,而且包含了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知識。認真學習這些課文將是學生語言積累的堅實基礎。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那一篇篇優美的篇章應該成為學生今后語言積累的藍本。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理解語言知識,但更要求注重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如課文中的新詞、新的句式和課文中精彩的句、段,讓學生通過理解、吸收,真正將這些“例子”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知識。
第一,在理解中積累。初中語文課本是專家們反復篩選、修改編輯而成的,其中不少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都值得我們去推敲品味。如朱自清《春》中,“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這個句子的就值得推敲。在理解“春風圖”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楊柳風”指什么?“像母親的手”說明了什么?前后兩句有什么聯 系?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了:春風催促楊柳發芽,又是比喻句,寫出春風吹在人臉上的感覺!學生讀出了喜悅的感情,說明他們通過自己積極的思維活動和口語交際,理解了“楊柳風”,知道了這個比喻句的內涵,已經在不經意間將新知識內化為自己記憶“倉庫”中的財富。
因此,課文中的關鍵詞和關鍵詞的教學應引導學生認真咀嚼和閱讀,不僅要搭建學生積累的橋梁,還要引導學生理解所用詞的微妙之處。為今后準確運用語言文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在朗讀中積累。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它要求學生在認知語言的基礎上閱讀由這些單詞和短語形成語言。它們還要求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學生可以流利地閱讀。
如在教學《春》的第四段時,我就讓學生讀一讀、品一品,體會春草春花的生機與活力。我抓住“粉妝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簌簌”等詞,先讓學生去掉這些詞讀一讀,在把詞填進去讀一讀,比較有什么不同。然后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作者看到大雪時的情景和驚喜的感情讀出來。學生有了領悟的前提,感受到了春景的美好,體會到了作者此刻無比的驚喜,所以朗讀時真情流露,讀得很美。
理解了,讀美了,說明學生對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已經有了辨別、理解的能力了。這時,只要我們給學生創造反復朗讀的時機,學生一定會把這段文字熟記在心,將這段優美的描寫“記錄”下來。
第三,在口語交際中積累。在語文教學中,創造多種口語交際情境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充分利用教材的特點,結合教材的內容與文本進行一些有意義的交流,通過口語交流活動的實踐,真正積累新鮮的語言和文本。如給課文加結尾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學生只有在整體感知課文后才能給課文加結尾,進行這方面的說話訓練是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范仲淹詞《漁家傲.秋思》后,提出:“假如你是將軍或征夫,寫一段心理描寫”。幾分鐘后,有孩子寫道:“我慢慢地、仔細地擦著我的將軍刀,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最后一次擦拭。寒冷的月光照在刀面上,映出了白發蒼蒼的老者。這還是那個縱橫馳騁于沙場的將軍么?我老了,是真的老了,須如雪、鬢如霜。 我老了,是真的老了,我已無法再馳騁疆場! 提刀,我感到自己的手臂,有明顯的顫抖。”另一孩子寫道:“遠處傳來凄涼哀婉的羌笛聲,那是一支家鄉的小曲。原本快樂的曲調此刻卻無比惆悵。邊關冷月寒,輾轉入眠難。舉杯飲濁酒,思鄉人未還。有多少年輕的年老的生命就這樣在無休止的廝殺中默默流逝?也許留下過一言半語,但是這些話語頃刻間被戰火化為灰燼……”顯然這些描寫,傾注了孩子們真摯的情感,超越了理解詩詞內涵,這些鮮活的語言,來自于課堂,來自于孩子心靈深處。
給課文加結尾,要理解,要想象,也要拓展性思維,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清一定思維條理的條件下,靈活地運用文章內、外積累的文字進行口語訓練,質量高,效果好,是語言積累的再創造。
2.課外閱讀積累
課外閱讀豐富也是促進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一個豐富的課外閱讀空間,幫助學生擴展知識,讓他們在了解世界和提高認識的同時積累豐富的詞匯。
課后的閱讀空間是豐富的,可是學生閱讀的效果差距很大。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的效果,我專門給學生設計了讀書筆記摘錄本,讓學生把課外書中看到的好詞新詞,好句新句摘錄下來,并謝謝自己的感受或看法。由于學生認識層次的不同,理解水平也不一樣,語文能力的差異也很大,所以摘錄的內容也各不相同。但是通過這樣的積累實踐,他們又一次掌握了新的知識,又一次豐富自己的“知識寶庫”。
為了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我們定期進行評比,并開展了豐富的課外活動:①制作薦書卡。讓學生互相推薦自己看到的好書,并在薦書卡上寫上書的主要內容,供大家參考;②“課前演講”,讓學生說說自己在課外看到的精彩內容,并說說自己的看法;③“和詩人交朋友”。讓學生將自己在課后讀到的古詩介紹給到家,想大家介紹詩人的有關知識……。
學生在閱讀中得到了樂趣,嘗到了甜頭,閱讀的情趣高漲,每次課間活動總能聽到學生在談論書中的精彩細節,一篇篇優美的習作也隨之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