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翠
摘 要:課堂教學是復雜的,每節課都可以是獨一無二的,一個教師一個樣,一個學科一個樣。為此,我校提出了:“課前預設,以學定教,精講精練”的十二字教學模式。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關注課堂教學,在追求夯實“雙基”的基礎上,講究課堂藝術,突出“活”中求“趣”,“趣”中求“新”。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課前預設 精講精練 以學定教 創設激趣機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6-0-01
一、課前預設,為課堂教學奠基蓄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教給學生最基本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把“教”建立在“學”的基礎上。
首先,要將閱讀和動筆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應在學習之前通讀課文,了解單元目標、知識內在聯系。進入文本學習前,在借助課文注釋閱讀文本教材的基礎上,要認真閱讀課前閱讀提示和課后研討練習,初步了解單元目標和單科教學要求,有助于對課文進行縱深的閱讀和理解。之后根據要求整理生字詞,能較準確地理解字詞在文段中的含義,用筆勾畫出精彩的句子、語段以及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以備在上課時交流和日后背誦識記之用。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和學生已有知識布置預習內容,學生的預習要融入教師的意圖,將文中最能凸顯教學目標的關鍵性的字、詞、句勾畫出來。如《劉姥姥進大觀園》勾畫出表現劉姥姥語言、動作、神態的可笑語句,來解讀“笑”后面隱藏的深刻內涵。《故鄉》勾畫出描寫故鄉二十年前、后景色的語句、描寫閏土、楊二嫂變化的語句,以究其變化的原因及社會根源。
其次,將思考和感悟有機結合。《論語》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閱讀中或勾畫、或旁批,將記錄的預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帶入課堂。教師對新知識的傳授,是在學生準備程度和已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師講解的時候,學生就會心領神會,對問題的思考就有針對性;如果預習不好,學生對新的知識心中沒數,可能就會“本命”于教師設計的思維軌道中,這種心理不但影響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而且不易積極思維、由此及彼。久而久之,就會對語文學科失去信心,甚至產生畏懼心理,嚴重影響語文能力的培養。實踐證明,學生預習越好,發現問題越多,課堂討論就越熱烈,教學效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二、精講精練,切實用好教材這個活例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教材無非例子,憑這個例子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必須用好活教材。
首先,讓學生跳起來摘果實,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激勵學生自主課堂,讓學生動手動腦,思維活躍,雖有時理解各異,但只要教師適時點撥,合理誘導,會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如我在授《變色龍》一文時,在學生自讀,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提出“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事件中,態度有幾次變化?”小組合作討論,我們看到了生動的一幕:各小組活動起來了,有的搖頭探腦,仔細品味;有的相互爭執,各不相讓;有的勾勾畫畫,自言自語;有的大聲疾呼,面紅耳赤。結果出來了,有的認為4次,有的認為5次。我沒有告訴正確答案,而是順著學生的思路,因勢利導,和學生一同走進文本,疏理文脈,把五次變化結果整理成醒目的板書,再用彩色粉筆將這五次變化連為一個整體,用1、2、3等序號標出來。得出的結論是:警官奧楚蔑羅夫斷案的依據是:小狗是否將軍家的狗。如果是將軍家的狗,那它是名貴的狗,嬌貴的動物,對受害人則是異想天開、發大財,把手放下來,怪你自己不好;如果不是將軍家的狗,那它是條瘋狗,受害人將要受到法律的保護。之后的人物形象分析、契訶夫小說的藝術特色等環節學生們異口同聲,見解頗多,思維活躍,很快總結了出來。本文篇幅較長,教師若方方面面講解,起碼要三課時,而讓學生自主學習,了解全文概況,品味重點精華,設疑解難,用二課時就完成了任務。教師教學藝術是引領學生進入文本,將內容設計成一個個鮮艷成果的蘋果掛在樹,讓學生跳起來摘,而且能摘到。
其次,依據文本,讓學生的想象插上飛翔的翅膀。即讓學生不僅摘到自己果園的果子,還要讓他們摘取滿田滿野的果子。就所學教材讓學生改寫、擴寫、縮寫。創造性地對某些故事情節添補起因、經過、尾聲。如,教學《那樹》一文時。在完成課文主體教學“那是一棵堅韌頑強的樹,無私奉獻的樹,豁達寬容的樹,富有愛心的樹”,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主題后。設計了一個插曲,“想象拓展,螞蟻與大概告別時,它們會相互傾訴些什么?”小組討論,用筆書寫,十分鐘左右,有孩子寫出了下列動情的語言:“大概媽媽,我們相信,愛是永恒的,您給了我們溫馨的家園,安逸的生活,假如有來生,我們還會在您身上安家!”另一孩子寫道:“大樹老哥,今天你搬家了,我們將天各一方,我常癡癡地想,每個人來到這世界都能給自己的生命一個承諾,讓所有的生靈都長命百歲!讓所有的生命在自然規律中花開花落……”顯然這些描寫,傾注了孩子們真摯的情感,超越在了螞蟻和大樹之上,這些鮮活的語言,來自于課堂,來自于孩子心靈深處。這樣的訓練,培養了孩子說、寫的能力,這樣的問題設計,當然來自于教師對文本的挖掘,對學生的深入了解。
三、以學定教 ,創設激趣機制
教學中適時創設激趣機制,調動學生主觀情緒,“趣”中求“新”。教師是課堂的“導演”,學生是課堂的“主演”。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語文教師應有如下素質:一是“范”字當頭,言之為人師,行之為人范。一筆瀟灑規范的粉筆字,整潔合理的板書設計,流暢、準確的語言表達等過硬的基本功,使學生聽課者愉悅;二是以“才”服人。講解中不時穿插引用名言名句,講課時教師能背誦、朗讀經典文本,講解中有時引導入情入理,有時神采飛揚,足以讓學生敬佩效仿。如青年教師李萍執教《愚公移山》時引用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走近愚公,分析人物形象;指導朗讀語氣,語調,走進人物內心,揣摩人物心路歷程。課間走下講臺,循循善誘,與學生平等對話,足以讓人感覺老師是學習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良師益友。三是“問題”引領。深入解讀文本,巧妙提出問題,由淺入深,讓學生深入文本。包括概括主旨、分析人物形象、品析字詞內涵、分析寫作特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