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紅
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教前預設尤為重要。除了做到傳統的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教師還要預設更多的可能,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因此,要演繹高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進行有效的預設。
關鍵詞:如何 語文課堂 綻放精彩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6-0-01
一、預設教學內容
預設的第一環節,教師應深入地解讀文本,吃透教材。有時我們可能對此不以為然,認為走進教室,聽學生讀兩遍課文,自然就熟悉文本了。殊不知,這樣的預設在課堂上可能就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任憑學生自由發揮了。
關于《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的文言語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文下并沒有對常見的文言“食”詞加以注音與釋義,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將“食”讀成了“shí”,學生自然也隨聲附和了。
學生手中擁有的很多一些教育工作者編輯的各類的語文工具書,關于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的理解,記載很多。
筆者曾研究這些眾家之言,“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中“食”詞都含有“吃”的意義。不同點有:一是對“食”詞的讀音或標記或隱去;二是對“主人”的解釋或詳盡,或含糊!自然,老師由于備課簡單放縱了自己,學生因為師道尊嚴輕視了自己,將“主人日再食”中的“食”都讀作“shí”是情在理中的。
那么,文中究竟讀作“主人日再‘食(shí)”還是“主人日在食(sì)”呢?
首先,我們要重視“主人”所指,“主人”應該是旅店的店主人,而不是作者本人。作者在節選的文中是以“第一人稱——余(‘我之意)”寫作的,帶“余”的語句有:“余幼時即嗜學”,“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余立侍左右”,“故余雖愚”,“當余之從師也”,“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作為“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開國文臣之首(朱元璋稱贊)”,“當今文章第一(劉伯溫贊語)”的宋濂,不可能將“主人”錯用。
同時,我們必須重要了解古漢語中“食”詞的音義變化,《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解釋是:
(1)(shí)①吃。《國策·齊策四》:“食無魚。”②食物。如:飯食;豐衣足食。《左轉·宣公二年》:“而為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③吞沒。謂言而無信,不履行諾言。《書·湯誓》:“爾無不信,朕不食言。”④接受。《漢書·谷永傳》:“不食膚受之訴。”⑤通“蝕”。虧損。《易·豐》:“月盈則食。”
(2)(sì)通“飼”。給人吃。《詩·小雅·綿蠻》:“飲之食之。”《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3)(yì)用于人名。如漢代的酈食其、審食其。
還有,我們可以牽引著“食”的現代音義,《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解釋為:
(4)(shí)①吃。吃肉②專指吃飯:廢寢忘食。③人吃的東西:面食。④一般動物吃的東西;飼料:豬食。⑤供食用或調味用的:食鹽。⑥通“蝕”,月亮走到地球太陽之間遮蔽了月球時,人所看到的日月虧缺或完全不見的現象:日食,月食。
(5)(sì)拿東西給人吃。
(6)(yì)用于人名,酈食其,漢朝人。
所以,我們根據以上的詞語解釋,結合文中具體的語言環境,宋濂由于“家貧”,“從師”求學時特別艱苦,是“主人(即旅店的店主人)”“給他提供飯吃”。據其意而辨其音,文中語句“主人日在食”的“食”應該讀作“sì”,“給人吃東西”之意。如此解釋才合理,更確切!
二、預設學情變化
新的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因此,教師于課前,我們對自己的學生要有一定的了解,如: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狀況、本節課的難點、怎樣分解難點、學生會提出的問題、學生對提出的問題可能作出的回答、用什么方法學生容易接受?這些都是預設前教師須去全面了解的。我們要根據本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際情況,對教學目標與教材進行適當的改編與重組,進行課堂預設。
三、預設個性解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告訴我們,閱讀是極富個性色彩的學習活動。學生迥異的個性和閱讀的經驗、以及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們對文本的解讀,對教師教學方式方法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這幾年來,個性化閱讀一直是語文教學界所關注的熱點。但學生的個性化也并非 “隨意而生”,在教學預設時,如果能更好地引領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閱讀經驗去體驗文本,構建多元化的文本解讀,課堂教學便顯得愈發精彩。
四、預設質疑問難
讓學生質疑并不是一個新的教學理念。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疑”可謂一切發現和創新的基礎。而學生在學習課文中的質疑則是其對教材認識、理解的同時,一種求真求異的思維過程。這一過程體現了學生良好閱讀品質,同時也蘊含了強烈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我曾作過一個小小的嘗試,要求學生自學課文時,要圍繞課文內容提三個問題,然后來考其他同學,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大為歡迎,這一做法,對他們來說是多么新奇而有趣,而這恰恰成了他們學習中質疑的動力。而這一做法的結果是,學生們會提出很多精彩的問題。
五、預設課堂留白
在傳授書道時有四個非常深奧的字:“計白當黑”。 意思是說,寫字時不要安排得太滿,而應該留有恰當的空白,給人們留下想象的余地,虛實相生,布局更顯空靈,更有生氣。十多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深深明白,不僅在中國書法這樣的抽象藝術中要講究這一辯證法則,在課文課堂教學預設中,同樣要注意既要巧妙使用課文中的留白,又要注意在教學環節中大膽留白,給予學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間。
六、預設拓展延伸
新課標倡導“大語文”的教學觀,認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處延等同,要求我們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與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語文素養。具體說來就是要求學生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和閱讀生活這部無字詞典來獲取信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學習。因為學生拓展學習的方法、途徑與內容豐富多彩,極易生成新的難以預測的教學資源。
總之,在教學預設時,引導學生多朗讀,積極體驗,從而對文本進行多元化解讀,同時大膽留白,給予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充分釋放靈性,最終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閃耀出人性和思想的光輝,更加精彩而高效,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