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玲 葉航 劉麗娟 劉蕾
摘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教育模式,其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淡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完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匱乏、協同育人機制較弱諸多問題。因此,筆者從大學生創業創新教育的目標體系、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實踐運行平臺和保障體系上提出構建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體系的有效對策,切實提高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建設。
關鍵詞:地方高校 大學生 創新創業教育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9-0014-02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這種新形勢對在校的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還要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強調指出:“要牢固樹立先進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努力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由‘兩張皮向有機融合的轉變,由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轉變,由單純面向有創新創業意愿的學生向全體學生的轉變,切實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努力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不斷提高高等教育對穩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貢獻度。”因此,高校要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計劃中,通過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厚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土壤,培育創新創業種子,從而有助于推動學校的核心競爭能力。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淡薄
當前的大學生多是90后、00后,他們獨立意識淡薄,依賴父母嚴重,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于他們是否具有創新創業的思想。然而,現實情況是當今大學生深深地受到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雖然他們的就業也經歷了從“雙向選擇”再到“自主擇業”“自主創業”等階段,因此,對創業認識理解不夠深入。同時,由于他們一直對能夠提供鐵飯碗的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情有獨鐘,寧可選擇千軍萬馬走獨木橋,也不愿意接受私營私業等,更是對創業望而止步。面對無法適應當前激烈的工作壓力和就業競爭形勢,即使選擇就業,也只是關注自身創業能力的問題,而對創新創業思想的有效啟蒙缺乏一定的認識,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創業創新的源動力。
(二)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完善
就現階段的實際情況看,絕大多數高校已經開始對創新創業指導課程給予了深入的關注,并且已經取得了比較優異的成果。但是,這種課程體系建設仍然處于初始階段,在長期的創新創業課程的開展中,逐漸出現了一些現實性的問題。首先,課堂教學體系缺乏創新性,部分高校以及相應的創新創業課授課教師對課程理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沒有很好地將創新創業課程對于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引導功能發揮出來,而是將創新創業指導片面地理解為將創新創業與就業結合起來,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并沒有完善地構建起來。其次,創新創業課程實踐平臺有待于進一步拓展。創新創業課程的開展,應該有與之相適應的實踐教學模式。然而,當前高校創新創業實踐形式單一,主要以參加創新創業競賽、部分有創業意向并付諸實際行動的學生加入到創業園開展實際工作為主,與社會實踐、實習就業等教學環節結合少之甚少,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對知識技能、創業素質、領導能力等方面的需求。
(三)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匱乏
目前,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并未獲得平穩可持續的發展,究其原因,除了上述課程體系存在問題外,缺乏一批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團隊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首先,雖然創新創業課教師隊伍數量有所增加,但是,教師的數量與教程的需求仍不匹配。師資力量的匱乏,不僅影響到創新創業課教育的有效開展,而且將會阻礙開拓性人才的培養。其次,高校創新創業課教師的整體專業素質不高。目前,高校雖然成立了創新創業課程教研室,但是專職教師少之又少,絕大多數教師屬于兼職狀態,一般由經濟管理學院的老師或者是專職輔導員、學工部門的老師來擔任。這些老師未受過專業技能的訓練,雖然為學生宣傳國家相關的創新創業優惠政策,講解經濟發展形勢方面占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對創業方向和趨勢的預判以及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指導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導致學生的諸多創業創新想法很難由理想變為現實。
(四)協同育人機制較弱
目前,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主體是高校。一些企業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工作不是很多,即使開展校企合作,也是滯留在簽訂合作協議,接收高年級的學生進入企業實習這種初步階段,并沒有參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因此,對高校給予創新創業教育的指導和幫助并不是很多。
二、構建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體系的對策分析
(一)構建大學生創業創新教育的目標體系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新理念和模式的引導下,高校在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尊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從理念上升華認識,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加強對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認識,避免把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狹隘地理解為教授學生怎樣開辦公司等,而是要把握創新創業教育的科學內涵,堅持把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創造思維、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克服困難堅持把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從學生入學之初就植入到學生思想中,并貫穿于高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二)完善大學生創業創新教育的課程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不是新增教育,而是增值教育,其課程的定位、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等直接決定著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也決定著是否能為青年大學生注入創新創業的遺傳代碼,培養其成為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創業素質和潛能的人才。因此,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在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的同時,構建面向全體、結合專業、梯次推進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把創新創業課作為公共必修課,每個在校的學生都要學習。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課程設置情況以及不同年級的學生不同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為低年級學生開設包括創新創業基礎理論教育、案例分析、熱點分析、能力測試等方面的基礎課程和包括行業規則、國家地方法律法規、人才主導模式等相關方面的主要課程,為高年級學生開設創業實戰訓練課程。同時,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單純的理論知識講授并不能夠培養出社會期望的創新創業人才,將翻轉課堂的這種教學理念融入到課堂中,不僅突破了創業基礎課原來的理論式教學的枯燥的模式,而且對于高校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高創業基礎課程教育教學的效果,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三)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
要從政府、高校和教師個人出發,建設三位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隊伍。首先,政府要盡快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隊伍師生比例,從而進一步明確專兼職教師的合理配比。其次,高校要以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為教育目標,以“專職為主、專兼結合,大力引進校外兼職教師”為理念,以“監督有主體、考核有細則”為標準,以“互通有無、建立一幫一、一幫多”為機制,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高校可以通過外送內引的方式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團隊建設,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除專職教師外,要從其他學科中挑選出骨干力量參加到創新創業教育中來,以完善其學科背景。可邀請具有創業經驗的企業家、技術精英等人員作為兼職教師,真正做到創新創業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高校要對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定期考核,考核合格的人員可留用,不合格的教師可以通過繼續深造學習留用或者淘汰。高校要通過建立一套公平的、系統的、合理的幫扶機制,用以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校內外交流和培訓,使教師在貼近企業和社會的需要的同時,也能夠提升自身的素質和課堂教堂方法。最后,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在創新創業教育課堂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創造能力,在時刻關注國內外創新創業教育的風向和趨勢時,積極投身到創新創業教育的科學理論研究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
(四)搭建校企聯動的實踐運行平臺
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延伸,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要建立學校、企業、高校聯動的實踐運行平臺。高校通過訂單式人才培養,為企業量身定做專業性人才。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就業機會的同時,可以對有創業意向的同學進行創新創業指導。學生可以根據所在企業實際情況參加省市校舉辦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高校和企業通過多層次、多渠道地為有創業項目的學生提供實驗場地、設備和低成本的便利化服務,幫助他們申獲各級各類的創業資金和創業支持。對于大學生而言,就學期間能夠較早較多地接觸或者融入企業工作環境,不僅能夠讓所學專業學以致用,還有利于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對于高校而言,進行校企合作,既明確了人才培養目標,又能夠拓寬學生的職業視野和就業創業質量。同時,由于大學生進行企業實習期間要有專業老師的指導,在某一方面而言對建立一支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兼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于企業而言,能夠充分利用與高校協同育人的機制,優化學校的專業、技術和人才等資源優勢,既提升了自身的產品和服務質量,又因為大學生提前熟悉所在企業的工作流程,節約了企業培訓的資本,人才使用效率得到最大化的體現。
參考文獻:
[1]何祥林,謝守成,劉宏達.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新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方芳.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業創新教育工作面臨的困境與思維調適[J].教育與職業,2017(1).
[3]李夢.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研[D].黑龍江大學,2018.
[4]劉淼捷.淺談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現狀、模式及開發[J].現代交際,2017(20).
[5]李月云.新建本科高校創業教育轉型發展的困境與策略——基于協同創新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15(23).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