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獻忠
課程思政是相對思政課程提出來的,是指除思想政治理論課外的其他所有課程都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承擔起思想政治教育職責。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發揮思政課程的主渠道作用,更要大力抓好課程思政建設,堅持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共同發力,充分發揮每一門課的立德樹人作用。
抓好課程思政建設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需要。高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核心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課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充分發掘各門課程的思政元素,發揮思想教育功能,是確保人才培養目標有效實現的必由之路,是堅持“四個服務”辦學方向的內在要求。
抓好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抓好課程思政,在專業教育過程中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更加具有親和力、感染力和針對性、實效性,更易被大學生所接受,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有助于更好地落實根本任務。抓好課程思政建設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需要。大學階段,專業課程占總學時的比例普遍在80%以上,貫穿整個大學生涯,覆蓋100%大學生群體。抓好課程思政,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政資源,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每門課程、每個課堂的作用,保證大學全程思政教育不斷線,使思政工作浸潤到每一個課堂,形成所有課程育人的“大合唱”。
抓好課程思政是加強專業教育的需要。課程思政推動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人格完善的有機結合,既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創新創造潛能,促進專業知識的學習、能力素質的提升,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統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每一門課程都不同程度、不同側面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但是這些思政資源不是直接顯露在課程內容之中,而是蘊含在各個知識點的背后,隱含在學科理論的深處,形成于知識探索的進程,需要主動去發掘、加工和利用。這是開展課程思政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任務。
要依托學科特點挖掘“思政元素”。課程思政必須立足學科專業的內在邏輯,基于課程知識點,從中發掘蘊含的思政資源。如,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課程要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注重價值引領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引導學生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工程和自然科學學科課程要突出培育科學精神、創新精神,注重把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貫穿融入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科學素養和職業道德教育。
要善于挖掘課程發展歷史中的“思政元素”。每一門課程產生、形成、發展的背后,都凝聚著一個學科領域無數知識分子的智慧,寫滿了前輩先賢探求真理、矢志奮斗的感人事跡,這就是最寶貴的“思政元素”。高校教師要在介紹學科專業的發展史中,挖掘課程背后的故事,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要結合現實關照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要善于用改革發展中的鮮活事例,論證、闡釋課程中的知識點,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如在經濟學科課程教學中,結合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引導學生看清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實質,教育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新創造,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
課程思政教學重在“融”。要找準“課程思政”切入點,從學科內在邏輯出發,從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入手,把學生普遍關注的、與專業課程相關的經典案例充實到課程中來,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思考問題,在答疑解惑中傳授知識、傳播思想、明辨是非、堅定信念。
課程思政教學貴在“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注重啟發性教育,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課程特色,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和教學方式,通過案例式、探究式、體驗式教學讓課堂活起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不斷啟發中進行思想引領、價值塑造。
課程思政教學要在“新”。要注重傳統教學方法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打造智慧課堂,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和課堂體驗。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將課程思政貫穿到第二課堂,讓青年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引導學生服務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高校教師要切實增強做好課程思政的自覺。高校教師要站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發自內心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不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更要做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切實做到教書育人,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高校教師要著力提升課程思政的能力。做好課程思政需要教師具備較高水平的思政素養和思政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注重個人知識、素養與能力水平的提升,尤其要增強思政理論水平,系統學習、領會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不斷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主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理論創新融入課程之中。
高校教師要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課程思政對教師的行為舉止提出了比傳統課程教學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要堅持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為人師表,作好示范,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用自己的知識、閱歷、智慧和人格魅力滋養學生,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和正確價值觀念。
加強組織領導。抓好課程思政建設,高校黨委要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抓住制約課程思政建設的突出問題,在隊伍建設、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齊抓共管、校院聯動、廣大教師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學校黨委書記、校長要帶頭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帶頭深入思政課堂,研究推動問題解決。
強化頂層設計。要將課程思政作為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方向,與“雙一流”建設結合起來,與教學改革結合起來,做到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督查,切實將課程思政落實到課堂教學改革之中。要統籌推進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師隊伍、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建設,解決好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相互配合的問題,推動思政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完善支撐體系。在師資培養、職稱評審、評獎評優等方面要向課程思政傾斜,建立課程思政激勵機制。要強化崗位管理,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師崗位職責,改進教學評價機制,把提升教師德育能力納入教師培訓獎勵體系,將推進課程思政的成效納入績效考核,建立起完善的教學管理體系。要加大經費投入,重點培育一批試點課程、精品課程,培養一批優秀教師,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廣大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思政的生動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