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現象學方法? ?德育原理課? ?應用
德育原理課是對有關的德育理論進行闡述講解,讓學生內化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因此現象學方法在德育原理課中的應用主要涉及到學生、教師、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項主體,這四項主體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活動產生密切關系[1],最終形成德育教育的過程。傳統德育原理課對學生吸引力不高,學生不愿聽講空洞的原理知識,因此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現象學方法在德育原理課中的應用實現了學生體驗和實踐的統一。
現象學方法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引領時代精神,其基本名言是回到事實本身,其不屑于那些遙遠、模糊及非本真直觀的含義,希望關注事情本身,爭取充分發揮出直觀的明證性,從直觀現象中把握事實本身。一方面現象學方法在應用中不以任何預先假定的設想為前提,而是遵循笛卡爾式的哲學思想,假設都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在自身現有經驗基礎上排除后來學習新知識剔除的經驗,而現象學將經驗反復論證和排斥。現象學方法就是要重新尋找生活的體驗,每個人都有著屬于自身的過去經歷,將從經歷中獲得的體驗講述出來這不是現象學方法需要尋找的經驗。現象學方法意在找尋沒有經過文化包裝及傳統包裹的體驗,剝除掉任何限制性條框,回歸最初的生活本源,這也是現象學方法的人意義。現象學排除了假定的出發點,給予人們純粹的材料意識,讓我們從體驗中感知事實,獲取自我意識。此外現象學方法是一種無限接近事實的直觀方式。胡塞爾曾提出:只有通過直觀的原本源泉獲得洞察經驗,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依據概念及問題得到回復,同時哲學的偉大傳統在事實中朝著本質現象學的觀點趨近,這種純粹研究才能取得顯著成效[2]。
(一)提高了自我認識
理論懸置是現象學方法的基本精神,因此應用現象學方法能夠凸顯出主體的自我認識。而這個主體投身于世界的存在是絕對認識的起源。德育原理課雖然針對的是類似的道德現象,但是由于個體思想間存在差異,每個人都是通過看書然后結合自身的經驗和主觀感受轉化為學習成果,因此這就提高了個體對自我的認識。例如得到原理課中有關讓座現象,從理論教條出發能夠讓學生認識德行,因此這就失去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存在的價值,不能結合自身體驗來理解讓座道德現象。現象學方法主張理論懸置,在不講述理論知識的情況下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產生思考:當看到情境中有人讓座,還有人不讓座這一現象,自主判斷這種現象的品德,然后追問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學生思考的過程就是認識道德、分辨善惡的過程,而且這種思考對學生產生良性作用,鼓勵著學生的學習行為[3]。正如我們所知,知識的獲得、認識發展能力是通過不斷思考轉化形成,因此在德育原理課中應用現象學方法有助于自主建構知識,提高自我認識。
(二)提高了道德的敏感性
親身參與獲取的經驗道德往往更持久、更有影響力,因此學生在現象學方法實施中會更善于發現自己的道德感悟,強化其對自身道德的認識,提高敏感性。讓座現象是德育原理學中學生常見現象,而且在道德判斷中都有著自己的觀點和堅持。現象學原理中還常見一種蝴蝶效應,一個人的行為方法對周圍人群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當有一個人起身讓座,那么可能周邊的人都會紛紛讓座,例如公交車上來一位孕婦,如果周圍都沒有人去讓座,而有一位老人起身讓座,那么周圍大概率人群也會起身讓座,這種道德的敏感性是在看到周圍弱勢群體的品德行為后會反省自身行為,然后在自身能力徐克范圍內按照現象建構自己的道德觀。
(三)善于發現新問題
現象學方法的基本精神是關注事情本身,從事情中獲得感知經驗,不會因為的德育原理課知識的中斷而終止自己的體驗。知識的獲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學生在德育原理課程結束,并不意味著自己獲得的思想品德也要結束。如果學生能夠掌握想象學方法的精髓,在短時間的德育原理課中掌握現象學方法研究的流程和內容那么會在未來實際研究中不斷發現新問題,因此形成對根本事物的理解[4]。由于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學習個體,因此在知識和能力上總有欠缺不足之處,因此學生要明白德育原理課程結束仍然有學習的渠道,從中激發學習動力,促進學生個體成長、進步。
(一)轉變德育理念,樹立長遠的德育效果觀
德育原理課教育教學中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包含廣泛的理論知識,而功利的德育思想會讓學生將德育教育理解成世俗利益的換算。想要擺正學生利用現象學方法去學習德育原理課的價值觀,就要讓學生從自身道德實踐行為中去感悟和體驗人性的尊嚴,逐漸提升自己的心境。從最初的體驗入手,不要添加任何世俗觀和附加值,因此需要樹立長遠的德育效果觀。從學生未來長遠發展角度看:教育是一項長遠的工程,教育的投資是無形的,而道德原理課教育更加無形,學生內心思想品德的轉變形成沒有具體可衡量的直尺,因此德育原理課教師在運用現象學方法教學中一定要從基本精神出發,將理論懸置善于觀察學生細微的行動,可能從學生微小的舉動中就發現了德育原理課的巨大成效。同時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斷提高對學生的要求。曾有一位著名教育學家說: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多少道理,而是讓他去遵守多少規范、規則[5]。只有在日常行為中遵守基本道德,那他的價值取向才是可取的。
(二)發現事情的道德學本質
現象學方法強調的是事情本身,關注的是事情的本質性認識。其中認識過程是人的思想思考的過程,因此在現象學方法的運用中要凸顯出事情本身,當意識活動具有指向性,那么意味著人本身的主體性已經被確定。因此在德育原理學教學中要查看學生注意到了什么、關注到了什么不同之處,這直接決定了學生主體之間的思考差異,決定了學生主體意識的內容不同,在腦海中留存的印象有所不同。在讓座現象中,公交車上的每個人都是體驗主體,但是他們的主觀體驗千差萬別,現象學原理就是讓學生關注事情本身,去產生思考,去理解當前現象,從現象中反映出知行問題和行為產生的主要動力因素,從而對契約與正義、責任與選擇、知識與德行產生理解。
(三)關注現象學下的德育方法論
德育強調的是構建科學的價值觀。現象學方法在德育本質屬性中應該是關注人的生命存在價值。在德育原理課教學中理解人生命的寶貴,是屬于生命個體之間共用性和差異性的統一,每個個體生命有著巨大的發展潛能,因此學生要在德育原理課上形成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觀念,關注人與人之間平等交往的人際關系[6],讓師生在朋友式平等關系下互動,尊重每位個體的思維活動,關注學生當下生命現實的需要。同時關注每位學生的健康成長。現象學方法在德育原理課中應用是現實價值的發揮,學生只有面對現象時才能更能體現出內心的恐慌、尷尬和羞愧等道德品質。
綜上所述,現象學方法在德育原理課中的應用應該重點關注三方面,即教育關系、教育情境和教育行動。通過教育生活現象深入理解德育理論知識,在師生平等關系下更容易抒發自己觀點,轉化為學習的行動,然后從生命體驗中做出具有教育性的教育行動,真正實現德育原理課和現象的成功轉化。
參考文獻:
[1]邵光華.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阻抗及其現象學方法論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12,(05):56-61.
[2]朱松峰.借助現象學方法讓教學回歸生活世界——以哲學原著選讀課為例[J].昆明學院學報,2013,(04).
[3]李亞娟,神顯豪.現象學方法在大學課程中的應用分析——以一門德育原理課為例[J].當代教育論壇,2009,(08):88-90.
[4]李樹英.關注生活的體驗與以人為本的德育——現象學的人文科學方法在德育中的運用[J].中國德育,2006,(08):87-90.
[5]閆闖,晁秋紅.德育的缺席與在場——基于現象學意向性理論的分析[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3,(06).
[6]袁巍.現象學視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活模塊設計[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2,(06):41-43.
(課題: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受湖南省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工程資助;課題名稱:高校德育的缺席與在場:基于現象學意向性理論的研究;課題編號:17B27; 作者簡介:陳攀文,博士研究生,畢業于吉林大學,作者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講師,高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