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華
【摘要】隨著課堂教學的現代進程加快,我校數字課堂與數字校園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上一學期“智慧教室”的硬、軟件設施已經順利建成。該系統以物聯網為基礎,其主要包括感知層、網絡層及應用層,感知層主要有視頻及音頻采集及跟蹤部件,網絡層有師生臺式電腦(教師)—平板電腦(學生)通信網絡、課堂監控和直播網絡,應用層有電腦終端、師生交互系統等。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課堂?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039-01
該“智慧教室”最大化地整合當前學校課堂教學領域的多項前沿技術,高效地實現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及師—生互動,并能實現課堂實況直播及教學資源的在線分享。下面筆者以蘇教版必修三《品質》為例來談談該系統的具體應用及應用感受。
一、課前準備
“智慧教室”與傳統課堂相比,更突出其“智慧”功能,即強大的數據采集功能、自動獲取功能及線上線下功能。筆者在進行傳統備課(包括課件與學案)的基礎上,進行了課堂教學內容的在線設計,具體內容包括:
1.設計任務單
為了讓學生對課堂的教學內容及進程有大概的了解,運用PPT或Word文檔等形式建立課堂教學索引,包括教學的章節及主要流程,方便學生進行在線自主學習。此任務單放置在課堂教學的共享文件夾內。
2.建設完整的教學資源庫
此資源庫主要包括《品質》的課件和相關的拓展材料,如作者寫作此文的背景,名家點評《品質》等。
3.學案和練習程式化
把傳統的學案和練習設置成系統默認的格式,方便系統進行自動判題與統計。
為了實現梯度教學,筆者在進行相關設計時為優等生提供了更豐富拓展材料及更具挑戰的練習,努力實現“后進生吃好,優等生吃飽”。在本課例教學中,筆者讓部分優等生評價《品質》格斯拉先生對鞋品的追求與我國目前倡導的“工匠精神”有何異同并通過私信方式提交到教師電腦。
二、課堂進程管理
該過程主要包括教學資源下載、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研討、教學效果反饋等。
1.資源下載
筆者在教師用機上發出指令讓學生平板電腦運行“智慧教室”系統(Wiclass),指導學生到指定的目標文件夾下載本課學習所需資源,與此同時教師啟動控制臺上的“錄播”按鈕,讓錄播系統實時記錄課堂的實況。
2.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研討
學生按照學習作用清單,播放本課的一部分課件,完成“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探究”。本課共三個“自主探究”,通過研讀文本,學生在設定的時間用自己電腦中完成相關話題,通過系統的“發送”功能將自己的答案上傳到教師電腦。教師通過關鍵詞索引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價,呈現完成較好的學生的作業。在進行 “小組合作探究”話題(探討人物結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時,教者充分運用“智慧教室”強大的交互功能,讓每小組對格斯拉先生的“固執”的原由直接展示在大屏幕相應的視窗內,運用系統的智能組合功能將各小組的答案進行匯總,再請大家討論這些“原由”形成的社會背景與個人背景。
3.教學效果反饋
本進程包括兩部分,一是學生現場才藝表演,二是書面答題訓練。
(1)現場才藝表演。為了深化《品質》的內涵,教者讓每一小組推薦一名學生朗讀課件中《思緒飛揚》中的詩歌,進行現場錄像。詩歌的內容為:
人類社會之所以始終存在希望,是因為——
總有無數平凡的人,
以誠實的品格守護著社會的良知。
只要人格高尚,
平凡的人也和偉大的人一樣,
他們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
在歷史的蒼穹永遠放光!
通過視頻回放,讓學生從朗讀者的語速、節奏、情感等角度進行點評,并說出該詩歌與《品質》的聯系。
(2)書面答題訓練。該部分為現代文閱讀題。由四道選擇題和一道文本分析題組成。“智慧教室”平臺可在課堂上進行在線檢測,教師可以立即收到每一道題正確率的反饋,然后根據反饋信息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教者還可以隨時挑出學生的答題,展現于大屏幕上,學生共同查閱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課堂上學生提交的答案可以全部顯示在大屏幕上,這樣及時的反饋不僅增加了課堂容量,更提升了學生學習的動力。
三、教學反思
“智慧教室”讓我們實現面向全體的教學與個性化的“一對一”有機融合。教師通過教師端直接了解所有學生學習情況,隨時進行指導和評價。遇到典型問題,教師既可通過分享學生屏及時進行點評。但此種教學方式給教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戰:一是備課資源有精準充分,讓學力有余的學生有充分的拓展機會,又要讓學力不足的學生能抓住課堂的重點;二是課堂管理難度加大,此類課堂中學生自主性進一步提高,教者應通過主機實時掌握學生學習進度,通過該系統的“點名”功能提醒學生遵守課堂紀律,當然必要時教者進行集中講解時可用“全部鎖屏”功能,讓學生無法操作自己的平板電腦。
四、課堂資源共享
將課堂實錄的視頻、課件及相關拓展材料上傳至學校服務器,學生們可在任何時間訪問課堂教學內容,讓語文教學從課上延伸到課后、從線下延伸到線上,突破了傳統教學時空觀。
受學科特點的限制,智慧課堂在語文教學中更多體現在聽、說、讀、寫,對該系統的分析、判斷功能使用不足,尤其是在新授課上如何更無痕地把“智慧教室”的智慧更充分的發揮是廣大中學語文教師面臨的一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