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平
【摘要】中職生與普高生處于同一年齡段,但中職生有自身獨特的成長特征和心理,后進生問題相比普高就更多、更復雜。本文結合教育實踐經驗和收獲,對中職學校后進生教育轉化工作的重要性進行了探討,希望能為提升中職教師的教學效率和保障學生健康發展提供依據。
【關鍵詞】中職? 后進生? 教育轉化? 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189-02
中職生和普高生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比如在心理上青春的躁動,比如在精神上意志的薄弱等。但是,中職生又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征。比如因沒有考上普高而產生的自卑心理,比如面對發展前景的心理壓力等等。所以,中職學生中出現“后進生”的概率會比較高,而且種類也較復雜——對中職后進生的轉化教育工作必須得到充分重視,這不僅是事關學生的學業,還事關他們思想意識、綜合素養等方面的建設。
不少中職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并沒有意識到后進生教育轉化工作的重要性,一心把精力投入到文化和專業教育上,對那些“后進生”不是簡單粗暴地約束,就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這不僅是對學生成長的不負責,而且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的推進也比較吃力——所以,探討中職后進生教育轉化的重要性,就是為了引起教師的警醒,為提升教學效率并為保障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依據。
下面,結合實踐進行探討。
一、通過教育轉化重建學習自信
學習不用功,是中職“后進生”中比例最高的。這些學生,在初中時在班級里成績就比較靠后,再加上沒考入普高,在能力定位上,直接把自己定在了“低檔”——理性的說,這些學生確實在學習力上存在著一些客觀不足,這可以歸類于智力因素。但其實,中職教育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高端知識技能,就是一些適用性的基礎知識,任何學生只要認真學,都可以掌握得很好。但他們為什么學不好呢?主要根源還是學習自信心嚴重缺位。
所以,對這部分學生,我們教育轉化策略就是通過積極引導、科學施教、分層教學等方法,讓他們把知識學到位,使他們重新建立起學習自信,認識到自己有能力把課業學好,從而會充滿信心更加努力地學習,使學習進入一個良性循環。這樣,這些后進生轉化過來了,教師的教學就會變得輕松流暢。有一位學生,因為受傷休學了一年,復學后又轉了專業,學習信心完全沒有了。我們教師通過給她補課、抓基礎等方法,讓她很快就跟上了學習進度,讓她感覺到自己完全有能力順利完成學業。在后面的學習中,她幾乎不用教師督促,學習自覺性一直很好,成績也不錯。自己學得省心,教師教得也省力。
二、通過教育轉化實現目標遷移
有一部分學生心理問題比較突出,他們受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把自己本應該放在學習上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其他方面。這樣,有的是出現了學習上的“后進”,有的是出現了行為上的“后進”——對于這些學生,首先是要找到他們心理問題的“病根”,耐心地“望聞問切”,然后根據他們不同的問題施以不同的轉化策略,解開其心理疙瘩。從而最終使他們把自己關注的目標遷移到正確方向上。
比如有一位女生,沒有考入普高,對自己的人生就失去了目標。認為到職中就是來混日子,到最后拿個畢業證去找個對口工作——自己的一生也就不過如此了。那么,她一入學,心思就沒在學業上,不是讀些無用的網絡小說,就是一天到晚打游戲消磨時光。最后,她終于找到了自己喜愛的“工作”——談戀愛!一下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我針對她這個問題,私下對她進行了多次戀愛觀的談心、指導,通過一些案例,使她認識到早戀的危害和幼稚。最終她清醒了過來,再次把目標定位在了自己的成長發展上,實現了華麗轉身。
三、通過教育轉化打造精神品質
還有一類“后進生”的問題就更嚴重了,他們數量雖然很少,但負面作用卻很大。這些“后進生”不僅是自己放棄了發展,還給其他學生造成負面影響,甚至造成傷害。這些學生就是教師眼中的“害群之馬”,而且是“不可救藥”,往往能把教師氣得放棄不管,任其“自由發展”——但是,這些“后進生”又是必須要解決的,如果不能對他們進行轉化,對整個班級都是有害的。
比如有位學生,來自單親家庭,跟自己的家庭矛盾很深,甚至是恨自己家人。帶著這種“戾氣”到了學校,就出現了暴力傾向。有一次她把同學打傷了,班主任管不了,跑到我這兒訴苦,要給這名學生處分,要把她轉班。我經過調查,以她的家庭感情為切入口,給她講家庭對她的付出和愛,讓她嘗試著去感恩家庭,讓她給媽媽洗一次腳。結果,她通過親情體驗轉化了思想,家庭關系變得和諧美滿,當然在學校也就沒有了“戾氣”,變成了一個積極、陽光的好女生——班級風氣問題也就隨著她的轉化迎刃而解了。
以上,從三個方面闡述了中職學校“后進生”教育轉化工作的重要性。可以看出,通過有效的教育轉化工作,不僅是對學生的學習、發展、精神品質等產生積極作用,而且還對整個班級的教學管理產生積極影響。我們中職教師應該意識到“后進生”轉化工作的重要性,努力通過這項工作,促進自己各項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陳敏.中職學校后進生轉化問題之我見[J].職業技術,2012(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