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欣
【摘要】自我心理凈化能力是成年人基本的自控技能和素養要求,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自我心理凈化能力是成長路上的必修課程,對日后步入社會面對負面情緒和生存逆境有莫大的幫助。隨著當前大學生表現出來的狂躁、孤獨感以及部分價值觀崩塌現象,提升大學生自我心理凈化能力已成為成年教育中的熱門課題。其中,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環境表現出來的革新概念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以人為本、創新試點等理念吻合,給大學生自我心理凈化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互聯網+? 大學生? 自我心理凈化能力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192-02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對于當前高校學生的自我認知和心理健康產生巨大的感染作用,利用“互聯網+”環境的優勢屬性,提升大學生自我心理凈化能力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新的思考,互聯網與教育系統都迎來了新的課題。
一、傳統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歷程較短,從教育部確認實施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始,各院校執行程度和效果參差不齊,學生自我心理凈化能力收效不容樂觀。
1.教育機構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程度不夠,師資準備欠缺
據不完全統計,普通全日制高校在制定心理健康教學計劃,提升大學生自我心理凈化能力時,投入的時間、資金以及心理師資相對較少,課程計劃與實施內容相對粗糙,無法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同時,在心理健康后續執行層面,存在管理保障方面的問題,例如:許多高校心理健康教師由學生管理的一線教師或輔導員兼任,不僅實踐經驗欠缺,而且理論基礎缺乏,在提升大學生自我心理凈化能力時,課程時常流于形式,或偏移主題情況發生。
2.心理輔導方式方法單一,教育內容呆板固定
即便是教育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教育模式依然離開不了“教師口傳,學生傾聽”的模式。大學生通過教師準備的各種教學工具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時常出現教學進程變成心理教師的“單口相聲”,學生吸收效果可見一斑;并且由于授課教師的課程講義多數是教材模板的翻抄和復寫,教學概念和內容創新型不足、趣味性不佳,大學生等新時代教育受眾因思維新穎性而摒棄課程學習。再結合之前談到的教師職能兼任的特點,教師的定位不準,更加加速了心理教育課程的邊緣化。
二、高校推動“互聯網+”大學生自我心理凈化能力思考
1.加強教育設計,促進形式多樣發展
教育設計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端,翻新傳統教育設計,搭建新的教學模式尤為重要。首先,在傳統課堂的基本陣地上,利用“互聯網+”加強課堂的互動性;其次,衍生教學方法,保持學校傳統精品課程的同時,增加學生實踐體驗活動;再次,制定彈性的教育輔導機制,大一到大四的課程不再保持一層不變,教學活動與學生興趣、學生就業等實用話題結合;最后,學?;拘睦斫】到逃康模罱▽iT的互聯網教育工具,將課堂、培訓內容通過互聯網工具搭建開放式的線上教育,脫離線下組織方面的難題。
2.加強意識引導,在綜合實踐中完善自我心理凈化能力培養
大學生已基本具備成年人的社會認知,對于社會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尤為重要。高校心理教師肩負傳道受業解惑職能的同時,對于大學生精神與意識的指引也是重要的工作內容。否則,教育的失守,大學生很難從思想和意識上,提升自我認知和凈化能力,一旦錯誤的認知侵蝕大學生的內心,大學生在面對就業、融入社會時,心理教育問題將暴露無遺。通過“互聯網+”環境下教育手段的融合,傳輸社會核心價值理念、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大學生的主動認知功能能讓其更好的擔當基本的社會職能。
與此同時,在提升大學生主動思考的同時,綜合實踐能讓學生具有整合、主動實現心理凈化的能力,衍射出學習基本課堂知識之外的社會能力,完善“人”概念教育的關重環節。教育機構提供學生綜合實踐機會,讓大學生嘗試對社會認知和改造,提升生存和進化能力,避免對真實社會實踐出現的逆境,表現出無力感、挫敗感,甚至喪失生活的基本動力。對于輿論信息有認知的過濾,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堅定,和社會活動自信和堅定是大學生自我心理凈化能力的基礎,而綜合實踐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結語:大學生自我心理凈化能力是生存基礎技能,也是生活的基礎價值判斷?!盎ヂ摼W+”提供了優質的網絡資源,資源的有效內化吸收,健全良好的社會認知都是對大學生大有裨益的內容。而教育工作者在完成知識傳授的之時,也要注重學習內在教育,培養學生自我心理凈化能力,達到全面發展、“百年樹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凌華.自我凈化[M].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16.12.
[2]康德.鄧曉芒等,譯.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