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
[摘 要]地勘事業單位的經濟發展在社會的發展中尤為重要,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關乎人民的幸福。新常態下,必須破解事企混合運行難題,提升核心競爭力;強化產業結構調整,弱化同質化競爭;優化人才結構,破解“產能過剩”困局;突出重點項目,瓦解“打工經濟”,共享新舊動能轉換成果,才能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激發地勘事業單位經濟活力,為地勘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關鍵詞]事業單位 新舊動能轉換 經濟活力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志碼:A
新舊動能轉換引起中共中央高度重視,新舊動能轉換成為全國各地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事業單位是為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主要載體,特別是地勘事業單位基本職責是負責國家緊缺的大宗金屬礦產及能源礦產勘查,是國民經濟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因此,地勘事業單位的經濟發展在社會的發展中顯得尤為重要,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關乎人民的幸福。
一、地勘事業單位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地勘事業單位的事企混合運行,致使核心競爭趨弱
多年來,地勘單位實行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其實質是戴著事業的帽子走企業路子。這種事企混合運行的經營方式致使事企產權不明、市場主體不清的同時,也造成了地勘事業單位人員交叉、激勵約束機制發生沖突、地勘企業發展空間狹窄、核心競爭力減弱等問題[1]。
(二)地勘事業單位的產業結構類同,同質化競爭激烈
地勘隊伍格局多年來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一省數隊”“多隊并存”的狀況依然普遍存在,并且各地勘單位具有基本相同專業,勘探隊伍結構、產業基本相近,職能大體類同,發展方式也趨于同類,同質化競爭相當明顯。
(三)地勘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增長過快,造成產能嚴重過剩
進入21世紀,由于地質勘查投入猛增,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也隨之激增,據統計,占到在職人員的一半以上,地勘行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
(四)地勘事業單位的“打工經濟”特征明顯,經濟成果難以體現,地勘事業單位技術人員知識結構、生產人員技能及勘查技術手段都比較單一,而且許多單位既無礦權又無資金,只能靠“打工”維持單位的生產和經濟發展[2]。
二、正確分析問題,以新舊動能轉換為契機,激發地勘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力
(一)充分認識新舊動能轉換對于地勘事業單位的重大意義
第一,新舊動能轉換,是推動地勘事業單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加快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在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常態下,地勘事業單位將面臨著市場與要素的雙重約束。要想推動地勘事業單位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要不斷提升舊動能、發展新動能,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源[3]。
第二,新舊動能轉換,是提升地勘事業單位創新能力的重大機遇。地勘事業單位的發展質量不高、競爭力不強根本原因就在于創新能力不強,新舊動能轉換為地勘事業單位充分挖掘創新資源,加快建設有利于創新的體制機制,提供了重要平臺和戰略支點。必須要牢牢抓住這一重大機遇,加快建設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努力在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模式創新、品牌創新等領域取得更大突破,在新一輪競爭中搶占先機,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第三,新舊動能轉換,是破解產能過剩的強勁動力。地勘事業單位國有資本布局結構不合理的情況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還很緩慢,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集群尚未形成,新的接續和替代產業尚未形成有力支撐。
(二)以新舊動能轉換為契機,激發地勘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力
1.破解事企混合運行難題,提升核心競爭力
第一,在管理模式上要打破事企混合運行。按照事企職能分開、資產分開、資質分開、人員分開的原則,地勘單位必須將經營性活動或所屬企業從地勘單位中剝離出來,實現事企分離。
第二,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按照政企分開、事企分開的要求,嚴格劃分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邊界,準確把握事業職能與企業職能。
第三,確保資產保值增值分開。依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改革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在地勘事業單位維持正常運轉和公益性地質工作需要能夠滿足的前提下,在全面清查和界定現有資產的基礎上將經營性資產全部作為初始資本金劃撥給企業經營和管理[4]。例如,山東省煤田局將所屬企業及資產、人員從地勘事業單位中剝離出來,成立“山東泰山地勘集團”。
2.強化產業結構調整,弱化同質化競爭
第一,利用煤炭壓減產能的倒逼機制,加快轉、調、升的步伐。山東省煤田地質局將以煤炭勘探為主轉到非煤勘探特別是新能源勘探開發上;從施工型調到科技型上來,積極實施“科技立局”和“人才強局”戰略,提升發展質量。
第二,明確產業方向調整,使同質化地勘隊伍競爭減弱。堅定走科技型、公益性之路,鑄造一支“專業化”地勘隊伍,確定各單位的主攻方向及重點服務區域。例如,山東省煤田地質局一隊重點發展方向為海洋地質、魯西南塌陷地治理、深孔鉆井技術,重點服務區域為青島、日照、棗莊;二隊重點發展方向為救援隊伍建設和塌陷地治理,重點服務區域為濟寧、菏澤,全力以赴爭創國家級救援隊伍等[5]。
3.優化人才結構,破解“產能過剩”困局
第一,制訂制度,強化管理。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做好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工作的意見》,堅持“突出重點、按需引進、以用為本、特事特辦”的原則,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搶占人才制高點,加大專業人才引進工作力度。
第二,在科研領域重點攻關。進一步加大科技供給,特別是在科技攻關、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培育、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等重點領域。使傳統業務提升優勢,新動能不斷培育發展,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
第三,探索以地質工作推進科技創新、以科研成果反哺地質工作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積極推進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更好地將科技創新與地勘產業發展相結合,打造科技創新平臺和創新團隊。
4.突出重點項目,瓦解“打工經濟”,共享新舊動能轉換成果
第一,“四新”促進“四化”,是本輪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基本路徑,應在經濟發展全過程、全領域、全方位堅持遵循。通過調研確定的重點項目,涉及“新能源、新技術、資源保障、一帶一路、文化創意、精品旅游、生態保護修復、搶險救援、現代海洋、信息技術、落后產能淘汰”等,旨在通過“四新”促進“四化”的轉換路徑,提高新舊動能轉換效果[6]。
第二,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瓦解“打工經濟”,推進新舊動能有序轉換。經過調研的重點項目具有很強的示范性、帶動性和導向性,對于培養技術隊伍、探索實踐經驗,服務保障新舊動能轉換,加速產業結構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對重點項目實施重點調度、動態管理,共享新舊動能轉換的成果。加強重點項目的調度、通報,加大問責力度,獎罰分明。制訂重點項目管理方案,對重點項目完成情況納入年度綜合考核,兌現獎懲,讓新舊動能轉換的成果匯聚于民。
總之,地勘事業單位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舊動能持續減弱,新動能培育不足,必須加快發展新經濟,推動新技術、新興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為地勘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參考文獻:
[1]曾子懿.新舊動能轉換與經濟發展研究[J].經濟師, 2017(12):54,56.
[2]張潤麗,姚震,呂小婷.地勘單位適應國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礦業,2016,(S2):62- 65,114.
[3]佟西玉,卞美玲,韓翠霞.國有企業新舊動能轉換的實施路徑[J].山東國資,2018(12):30- 31.
[4]饒恒.新舊動能轉換:中建跑出青島“加速度”[J].國資報告, 2019(2):84- 87.
[5]擇遠.“三新”經濟推動新舊動能加速轉換[N].證券日報, 2018- 11- 24(A01).
[6]李月清.新舊增長動能加速轉換[J].中國石油企業, 2017(12):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