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文明社會的不斷進步,道德和社會學科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將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相關調查顯示,在當前的小學德育與社會課程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不足。本文主要針對當前的小學德育與社會教學,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問題提出了建議,以期提高小學德育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策略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9-007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9.065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小學德育和社會教學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兒童的未來發展需要從小進行訓練和研究,而初級階段中,是學生形成習慣的重要時期。小學德育與社會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人格的發展也有很大的積極意義。然而,作為一門學科的特殊教育意義,道德品質和社會仍然有壞的實踐教學中教學效果,但為了使學生加強對社會道德和社會學習的理解,有必要找到科學的方法來提高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效率。
首先,我國教育長期受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因此教師教學觀念比較落后。在德育和社會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常常不能深入分析材料,使學生在學習中十分被動,導致他們的動手能力很差。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不夠重視課程教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他們閱讀課本,或給學生播放電影和視頻材料。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正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利用這種教學方式和“以人為本”的思想存在很大差距,不能促進小學生的成長。在課堂中,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再次,隨著當前的教學改革的發展,課堂教學也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但是,在德育教學與社會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授課內容缺乏創新。許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繼續重復一些古老的故事,不能結合課本內容和當前社會的例子來教,因此,長期看來是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不利的。
(一)深入分析教材內容,樹立課程教學目標
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在教師的課堂教學前期,就需要深入分析課程內容,吃透教材。對于教師來說,教材只能夠起到指導教學的作用,因此,只有在徹底掌握和深入分析教材之后,才能夠掌握教學的目標,并對教學內容進行延伸,靈活教學。同時,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和社會的一些實際現象進行結合,或者是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制定課程教學的目標,形成有效的課程設計。
(二)轉變傳統教學理念
在新課程的視角下,教學的改革不只是課堂改革。眾所周知,在素質化教育改革中,開始的第一步就是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過去的模式比較單一,并且十分枯燥,這都導致學生無法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無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因此,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和理念刻不容緩。在教學體系的構建中,必須要關注對學生能力的評價,重視他們的情感和人生觀。另外,貫徹和實施教學目標也是重要的教學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講,落實教學目標就必須要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并確保有效的實施。教學目標的設置突出針對性,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
(三)教學中的情景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進行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需要加強學生課程內容和實際生活的聯系,將其有效結合,在其日常生活中,要主動挖掘和他們學習存在著相關性的內容,從而促進學生對工作的了解。在課程《品德與社會》中,在這個課程中,要指引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同時,該課程和日常的生活十分貼切,更加符合當前學生的現狀。因此,在課程教學中,需要將現實的生活作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自己的學生,這也是形成良好師生關系的重點,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并且鼓勵學生都能夠參加到課堂教學中去,成為學習的主人。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實踐教學。
(四)優化課程教學過程
在小學學習時期,學生都處于好奇心正強的時期,他們對身邊的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使用利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并且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不斷利用新的思維方式,創新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教學方法,采取這些方式能夠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認識。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和生活密切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能夠將學習的內容充分利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為了促進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教師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不斷促進校本課程的開發,最大化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從而符合當前的新課改需要。同時,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教學水平。要加強自身專業素養的建設,不斷學習新的專業知識,深入進行研究,從而取得高效的學習課堂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曉東.德育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學中的創新運用[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8).
[2]吳天祥.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23).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韓瑞仁(1973.1— ),男,漢族,山東膠州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品德與社會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