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 劉毅
摘 要:為了充分了解西藏高校《四觀》課教學效果情況,課題組對西藏各高校進行了廣泛地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發現,西藏高校《四觀》課程教學效果在課程自身建設上、學生學習能力提升上、學風建設上以及教師隊伍建設上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課題組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這三個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對策。
關鍵詞:西藏高校;大學生;四觀;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9-018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9.176
為進一步摸清西藏各高校《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教育概論》(以下簡稱《四觀》)課程的開展情況及教學效果情況,課題組從課程開設情況、課程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對內容的掌握程度、民族學生對教師的心理認同情況等幾個方面對西藏農牧學院學生和西藏各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進行了廣泛地問卷調查和訪談,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從而有針對性的制定出相應的對策以提升《四觀》課教學的實效性。
(一)問卷和訪談問題設計
問卷設計是調查研究的重要載體,為了達到調查效果,確保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并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接受調查,因此課題組對問卷的設計力求簡潔大方,問卷共分三個板塊:第一個板塊重點調查大學生對《四觀》課程的掌握情況,調查大學生在內容學習上存在的突出問題;第二板塊重點調查學生的學習行為情況,主要是調查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第三個板塊重點調查學生對授課教師的看法和要求,特別是少數民族學生對授課教師的心理認同。訪談則針對西藏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師和部分學生進行,重點調查各高校對課程的重視程度和開展情況,課程教學中面臨哪些突出的問題等。
(二)開展調查
本次調查對象為我校在校大一、大二、大三本科學生和大一大二專科學生,本科學生每個年級隨機抽取兩個教學班共計214人,專科學生每個年級隨機抽取一個教學班89人,進行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3份,回收303份,其中有效問卷為294份,占比97%,達到預期調查設計要求。
(三)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取了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問卷調查主要針對西藏農牧學院在校大學生進行。訪談則針對區內所有高校展開,訪談的對象包括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四觀》課一線教師及相關負責人。
經過對調查問卷和訪談結果的認真分析,西藏高校《四觀》課程建設取得了突出成效,但課程的建設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困難。
(一)《四觀》課程建設取得了突出成效
雖然《四觀》課屬于西藏地方性課程,且開設時間較短,但由于這一課程的開設是從西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求出發,擔負為西藏培養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自治區政府、教育部門和西藏各高校都非常重視本門課程的建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課程自身建設上、教學成效上、實踐教學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1.課程自身建設得到飛速發展。從調查結果來看,西藏高校《四觀》課程教學取得了顯著成效,各高校對課程都非常重視,不斷加強課程建設和研究工作,努力探索課程教學效果提升的途徑,并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品德高尚,業務素質精湛的教師隊伍。這為課程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教學成效顯著。從情感價值目標這個角度來講本課程的教學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達到了課程開設的目的。主要表現在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愛國主義情感顯著提升,民族團結進一步得到加強,在大是大非面前和重大政治問題上立場明確,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和國家的統一,對黨的民族、宗教、文化政策有充分了解,且滿意度高,對西藏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成為了西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
毋庸諱言,盡管西藏高校《四觀》課的開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存在的問題也是無法回避的,這對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帶來嚴重影響,從本次調查分析來看,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課程建設、學生和教師三個方面。
1.課程自身發展狀況不容樂觀。在調查中課題組發現《四觀》課程在自身發展中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一是課程建設難度較大,本課程雖然是西藏地區獨具特色的一門地方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但就難度來講卻不低于其他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課程內容設計內容廣,涵蓋了政治、民族、宗教、文化等多門學科的內容,因此在調查中各高校均反映這門課程與其他幾門課程一致性程度較低,缺乏學科理論支撐,建設難度大,且在教學方法和授課方式選擇與優化上都存在一定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是合班教學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從調查中發現,目前我區對于思想政治課教學主要采取大班教學的模式,大班教學班級紀律渙散,曠課、早退現象嚴重,如在“你認為大班教學存在哪些問題”的回答中,32%的學生認為大班班級紀律太差,在訪談中學生也反應,大班教學人數太多,學生紀律差,特別是上課說話,導致后面學生無法聽清教師說什么,嚴重影響了學習效果。
三是大部分學生對課程的認同也存在問題,不重視本課程的學習,雖然在調查中90%以上的學生不否認課程的重要性,但是對于課程的實用性上,33%的學生認為實用性不大,興趣上35%的學生認為教材內容枯燥,興趣不濃,訪談中學生也反應,本課程考研不考,公務員考試幾乎也不考,這也是導致學生不重視本課程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些客觀原因對本課程自身的發展帶來嚴重制約。
2.學生對知識內容掌握、對課程的知識性重視不夠。從政治角度來說,本課程的開設取得了巨大成效,情感價值得到提升。但就知識目標這個角度來說,調查發現學生對知識內容掌握和重視程度不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學生自身的基礎知識不扎實。特別是少數民族學生,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四觀》課中包含很多政治、歷史方面的基礎知識,如不能掌握這些基礎知識,對整個課程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影響,而我區高校民族學生所占的比重大約在60%左右,如不能夯實少數民族學生的基礎知識,那么對整個教學效果的提升勢必產生重要影響。
二是學生缺乏理論基礎。《四觀》這門課程是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一門學科,特別是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對理論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原理,能夠用唯物主義觀點辯證的去看問題,才能充分理解教材中的內容和觀點,而在學校開設本門課的過程中,把其放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前開設,這無疑增加了課程學習的難度,如在“你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嗎”的回答中,有90%以上的學生不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
三是學生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由于受到本地區獨特的歷史文化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從小接受的都是藏傳佛教文化的家庭教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念,這與教材中要求樹立的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世界觀是截然對立的,特別是本課程開設在大一下學期,學生剛剛步入大學,接觸的新思想新觀念還不充分,無法擺脫原有價值觀念的束縛,尤其是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學習,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使大部分學生對教材中的一些觀點持懷疑的態度,甚至部分學生排斥課程的內容的學習,那么對課程要求的“堅持無神論,引導群眾不信仰宗教”就根本無從談起。
3.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加強。從調查中發現我區《四觀》課教師隊伍建設也面臨著突出問題。
一是缺乏足夠數量的專職教師,調查顯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普遍缺乏,根本達不到教育部規定的按1:350到1:400的師生比配備專職思政教師,即使這樣部分高校還有占著思政教師編制而不從事思想政治教學的現象,這就造成專職教師缺乏足夠的數量,加之本課程屬于地方性課程,因此在所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對本課程的重視度也是相對較低的,師資力量的配比主要向國家統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傾斜,而且教師呈年輕化的趨勢,這樣勢必會影響《四觀》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是教師的專業背景與課程要求很難匹配,從目前西藏各高校教師進入來看,對專業的要求主要是從統開的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需要出發,主要集中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政治教育等相關專業上。但是由于《四觀》課自身的特殊性——涵蓋多學科內容,就導致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授課教師,這也是導致本課程課教師隊伍建設薄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是少數民族教師比重低,影響了學生對教師心理認同。學生對教師的心理認同直接影響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西藏地區民族學生所占比重高,在授課過程中少數民族學生對本民族教師的心理認同較高,而對漢族教師的心理認同程度上相對較低。在調查中發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教師中民族教師所占的比例較低,其中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西藏農牧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中民族教師所占的比重最多都不超過10%。而本門課中涉及大量的西藏民族、宗教文化方面的內容,民族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天然給學生一中心理認同感,所以民族教師在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時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另外,民族教師往往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有更深的體會,在授課過程中,更容易把教材內容講透徹。相比之下,漢族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往往缺乏西藏地區民族歷史文化知識儲備,在授課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制約,缺乏心理上的認同,其對教材觀點的講解也不容易被學生接受。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這部分的教學,對漢族教師來講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一)探索課程建設新模式
馬克思主義《四觀》課開設時間較短,且課程內容具有特殊性,因此必須針對課程特點加強課程自身建設。首先,把握住課程方向這個基礎,明確課程建設的意義和目的。其次,抓好科學研究與學術成果建設。這是課程建設的核心,要加強針對本學科重點難點問題研究,特別是要破解學科一致性低的問題。最后,加強輔助教材的編寫工作教學內容整合工作。不僅要編寫反映西藏近代以來社會性質、狀況、特點和發展規律為主要內容的輔助用書,還要在其他思政課教學中增添反映西藏近現代史內容的專題,特別是要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增添相關內容,為課程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
(二)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和學風建設
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建設是課程教育的重要目標,學風建設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把這二者緊密結合起來。
一是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掌握學習規律,提高學習效率,完成學習任務,樹立熱愛學習、勤于思辨、積極實踐、勇于創新的理念,在實踐中提升能力和素質,并保證按時上下課。
二是加強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建設。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的認可程度,是提升學習效果的關鍵。只有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課程對自身素質的提升和未來就業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內在學習動機才會被激發出來,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才有可能積極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才會產生對教師的強烈心理認同感。因此,教師應努力讓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課不僅具有思想意義還具有現實意義,不僅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遠大人生理想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考研究生、事業單位考試和公務員考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從而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程度,進而增強學生對教師的心理認同。
三是要加強學風建設。學風建設是增強學習效果的根本保證,只有制定嚴格的考勤制度,嚴懲學生的曠課行為,把學生的不良行為與評優、學位掛鉤才能真正引起學生的注意,形成良好的學習秩序,逐漸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學校整個教學活動開展的主體,良好的教學活動需要有一批具備優良品質和專業能力的教師隊伍,這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在提升《四觀》課程教學效果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要保障教學所需教師數量,目前來看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普遍低于國家規定的數量,教師課時量遠遠高于內地高校,這導致教師的教學任務重,科研時間、培訓時間不足,嚴重影響了教師素質的提升。二是要提升教師質量,雖然《四觀》課程屬于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課程,但其需要提升教師自身素質,這是增強學生對教師心理認同的基礎。而且,基于教師自身素質對學生心理認同的重要影響,教師在授課中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質。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要有淵博的知識,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加強專業理論的學習,在知識層次上不斷精深,同時還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這樣不但可以樹立起教師的權威,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心理認同。同時,教師還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要愛崗敬業,時刻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和成長情況,讓學生感到教師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關心,時刻在關注著他,了解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苦惱,為他們指點迷津,答疑解惑,與學生成為良師益友,這樣自然就增強了學生對教師的心理認同。
總之,西藏高校馬克思主義《四觀》課教學效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完全可以在現有教學條件下,通過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優化、通過學風建設以及教師自身素質建設等方面促進本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國新.西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21).
[2]王彥智.提高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高等教育,2010(9).
[3]李炳崇.教師的素質與學生認同的關系[J].新課程(下),2014(8).
[4]劉欣榮.西藏高校《馬克思主義“四觀”教育概論》課程的現實問題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6(10).
[5]劉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機制的理論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5).
[6]李東才,潘曄.價值認同視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實效性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5).
[7]周君才,魏毅.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研究[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
[8]張希梅.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S1).
[責任編輯 張翼翔]
作者簡介: 張慶(1983.10— ),男,內蒙古興安盟人,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劉毅(1988. 6— ),男,山西榆社人,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