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燕
摘要? ? 闡述了安徽省淮北地區大豆生產現狀,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選育優良大豆新品種并完善配套技術、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力度、提高大豆種植機械化水平、綜合防治病蟲及雜草、完善基本農田水利設施等發展建議,以期為該地區大豆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大豆;生產現狀;發展建議;安徽淮北
中圖分類號? ? S56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045-02
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統稱為淮北平原農業區,土地總面積3.74萬km2,農業人口1 526.3萬人,耕地面積213.77萬hm2,占全省耕地面積的47.8%,是安徽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農業區。該區地處暖溫帶的南緣,也是我國黃淮海大豆主產區的南緣,年平均氣溫為14~15 ℃,≥10 ℃積溫為4 500~4 800 ℃,無霜期200~220 d,年平均降水量800~1 200 mm,光、熱、水等條件較好[1]。作物布局以旱作為主,多為一年二熟,夏季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甘薯、棉花等。其中,大豆生產面積占安徽省大豆總面積的85%,是傳統的大豆主要產區[2-3]。品種類型有春、夏2種,夏大豆約占93%,春大豆一般作為早熟毛豆零星種植。
1? ? 大豆生產現狀
淮北地區是安徽省的大豆主產區。近年來,大豆種植面積在66.67萬hm2以上,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3。但由于夏、秋旱澇發生概率大、危害重,造成大豆落花落莢、倒伏或莢而不實等,導致產量低而不穩,平均產量只有1 500~1 800 kg/hm2,但總產超過100萬t,占全省的80%以上。大豆籽粒以食用為主要用途,形成了以百善小粒芽豆、潁上鮮豆漿、淮南八公山豆腐等為代表的區域性特色產品。
1.1? ? 大豆生產基本情況
安徽省淮北地區的土壤類型主要是砂姜黑土和黃泛淤土,還有一部分潮土和砂土,以砂姜黑土所占的比例最大,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光照充足,夏季溫度較高,雨水適中,全年降水多集中于7—8月,雨熱同季。夏大豆生育期100 d左右,一般6月上中旬播種,9月中旬收獲;主要與小麥輪作,一年2茬;種植方式以清種為主,僅小部分與玉米、芝麻等間作或與玉米套種。在渦陽、太和、濉溪、蒙城和宿州的部分縣(市),大豆播種面積占耕地面積的50%以上。多是一家一戶分散種植,面積較小,平均產量在1 500~2 250 kg/hm2之間;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農場和種植大戶,注重選用新品種,機械化程度高,管理較規范,平均產量超過2 250 kg/hm2。
該區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區,氣侯溫暖濕潤,四季分明,但在大豆生長期容易出現雨澇和干旱災害,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
1.2? ? 大豆品種應用情況
生產上應用的品種存在“多、亂、雜”現象。農民大多沒有當年購種的習慣,普遍自留種或與其他農戶換種子,即使買1次種子,也是連續使用多年,沒有提純復壯。而且農民喜種早熟品種,9月上旬即收割,而下茬小麥到10月上中旬才能播種,除去整地的時間,白白浪費近20 d的日光資源。
近年來,受技術推廣和高產示范效應的帶動,農民已經開始主動更新品種,尤其是太和、渦陽、濉溪等大豆生產面積大的地區。當前,本地區的大豆品種主要有中黃13等中黃系列、皖豆系列、徐豆系列、阜豆系列、濉科號、齊黃號及菏豆號等,生產潛力小的地方品種正逐步退出市場。
生產上應用的這些品種多屬高產或普通類型,蛋白質含量41%~44%,脂肪含量18%~21%。優質品種面積小,即使有,也因為混種混收,優質不優價,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當前主推品種與原有品種相比,優越性表現突出,不但產量穩定提高,抗逆性增強,而且品質也有改進。
1.3? ? 大豆耕作及栽培情況
本地區大豆絕大多數是免耕種植,板茬直接播種。雨水多的特殊年份,前茬收割時因收割機碾壓土壤板結嚴重,有撒播后旋耕掩種的。一般在前茬小麥種植時耕翻,深度15~20 cm。近幾年,為省事,秋季旋耕整地種麥的農戶數量增多,旋耕深度僅10~13 cm,長期如此,必然導致土壤耕層變淺,影響作物根系發育和植株生長。目前,因壯勞動力多外出務工和除草劑的廣泛應用,人工鋤地已很少見。
大豆種植方式均為平作,多用小麥播種機播種,行距較窄,有的采用“二壟靠”或“寬窄行”方式種植。因小麥秸稈禁燒,現已有不少行距35~40 cm的大豆精量半精量播種機在生產上應用,預計還將擴大推廣。大豆田一般留苗密度22.5萬~37.5萬株/hm2。
1.4? ? 大豆施肥情況
大豆有自身固氮功能,并可利用前茬殘肥,所以傳統栽培很少施用肥料。但隨著品種耐肥水平和產量水平的提高,施肥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增產措施。
絕大多數農戶施用的肥料種類為化肥;也有部分家里搞養殖的農戶,施用農家肥作基肥,再于大豆開花前補施尿素75 kg/hm2左右,可獲得產量2 250 kg/hm2以上。化肥以三元復合肥(15-15-15)為主,施150~225 kg/hm2作底肥,播種前撒施或種肥同播。追肥的施用方法均為土表撒施,靠雨水或噴灌溶化后滲入土壤。鼓粒期結合防治病蟲害,噴施磷酸二氫鉀(KH2PO4)或其他葉面肥,以延長葉面功能期,促進養分向籽粒運輸和累積,是高產田塊的一項有效技術措施。
1.5? ? 大豆除草情況
安徽省淮北地區為全國最大的民工輸出地之一,在家務農的多是年齡大、體力弱的人。大豆生長期又是全年最熱、最不宜勞作且雨水集中的月份,人工除草困難,除草劑既經濟又有良好的效果,已被全面接受,普遍施用。
大豆田間雜草種類繁多,既有單子葉雜草,也有雙子葉雜草,主要種類有田旋花、鐵莧菜、青葙、馬唐、馬齒莧、馬泡秧、刺兒菜、苘麻、稗草、狗尾草、牛筋草、藜、蒼耳、龍葵、酸漿草、王不留行、澤漆、地錦和菟絲子等。所用除草劑主要成分是精喹禾靈、高效氟比甲禾靈及氟磺胺草醚等。大多苗后施用,也有少數播后苗前封閉除草,但效果不如前者。豆田除草效果受天氣、藥劑和施用方法等因素影響大,要嚴格按說明書兌足夠的水均勻噴灑。有的為省事,用藥量加大或用水量減半,結果不僅造成藥害,除草效果也差。
1.6? ? 大豆病蟲害防治情況
近些年來,大豆蟲害有逐漸加重的發生趨勢,這與錯過最佳防治時期、盲目加大用藥量和隨意增加噴藥次數等不當的措施和隨之產生的害蟲抗藥性增強密切相關。
大豆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立枯病、病毒病、霜霉病、斑疹病、菌核病、紫斑病和疫病等。病害一旦發生,不易根治,做好預防十分有必要。防治藥劑有多菌靈、甲基托布津、井岡霉素和代森錳鋅等。
大豆的主要害蟲有蚜蟲、造橋蟲、卷葉螟、斜紋夜蛾、食心蟲、豆天蛾、豆稈蠅、豆莢螟、潛葉蠅、蠐螬等。葉面害蟲尚易對付,而對豆稈蠅和蠐螬還沒有很有效的防治措施,特別是后期的蠐螬危害,致使豆株早死,豆莢空癟,產量驟降,個別田塊甚至絕收。害蟲防治主要依靠化學藥劑,包括吡蟲啉、毒死蜱、辛硫磷、氯氰菊酯、高氯甲維鹽和阿維菌素等。
1.7? ? 大豆生產機械應用情況
農戶分散種植多用小四輪作動力播種,承包土地少的農戶還用人力拉獨腿耬播種;人工收獲為主,或雇用中型聯合收割機。種植大戶和農場均使用中型以上拖拉機精量、半精量播種,個別的有大型噴霧機械,全用聯合收割機收獲。本地區播種、收獲機械化率高,植保機械化率也在不斷提高。隨著大豆規模化、產業化種植的發展,機械化種植是必然趨勢。
2? ? 大豆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2.1? ? 相關部門重視不夠
從大豆播種到管理,再到收獲,相關部門沒有像對待“米袋子、菜籃子”那樣的重視。新品種和配套新技術的推廣力度不夠,示范帶動效應不強,種植新品種的效益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平均單產和整體生產水平低;而且,由于受進口轉基因大豆影響,國產大豆價格低,種植效益不高。
2.2? ? 大豆品種多、亂、雜
生產上應用的品種繁多,品質較差,良莠不齊,品種內混雜、退化現象嚴重。急需加快、加強品種的提純復壯和良種繁育工作。
2.3? ? 播種質量沒有保障
精量播種機械應用的普及率低,播種質量差,普遍存在播種量偏大、留苗密度偏大、出苗不均勻的現象。用種量大,一方面浪費種子,另一方面造成出苗密、單株弱、群體易倒伏、減產。
2.4? ? 施肥技術低下
氮肥施用量偏多,營養生長過盛,生殖生長無優勢;施用方式不當,普遍為土表撒施,肥效利用率低,流失浪費,造成環境污染;盲目施肥,沒有真正落實配方施肥、平衡施肥。
2.5? ? 除草劑、藥劑施用不當
防治病蟲草害時不按藥劑說明書的劑量規范施用,盲目加大劑量或減少用水量造成藥害或降低防效,還增強害蟲的抗藥性,形成惡性循環。沒有合理、充分地利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如害蟲天敵和頻振殺蟲燈等)。
2.6? ? 基本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不完善
基本農田水利設施陳舊、破敗,特別是灌溉設施不完善,旱澇保收田少。
3? ? 發展對策
3.1? ? 選育優良大豆新品種并完善配套技術
目前,高產、穩產仍是主要育種目標,在此基礎上再開發一批優質專用新品種。針對生產和市場需求,加強科技投入和研發,選育出高產、穩產的各類品種;完善配套技術,抓住關鍵,力求簡單、高效、實用。提倡秸稈還田,施用農家肥等綠色可持續生產技術[4]。
3.2? ? 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力度
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是大豆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只有加快成果轉化應用,才能真正服務于生產,推動產業發展。這一過程需要技術人員做好示范帶動和指導培訓;更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加大推廣力度及資金投入,穩定大豆價格,提高大豆種植效益[5]。
3.3? ? 提高大豆種植機械化水平
重點解決小麥秸稈還田條件下的大豆免耕精量播種技術,提高播種質量;研發簡單易操作的中耕機械,改進中耕技術,加強大豆中耕機械和植保機械推廣力度;改進大豆聯合收獲機械,完善大豆無損、高效的機械收獲技術[6]。
3.4? ? 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病害防治以預防為主,如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換茬和種子包衣等。綜合防治大豆蟲害,應推行生物防治,保護害蟲天敵,盡可能少施農藥或優先施用生物農藥;發展物理防治,如應用黑光燈或頻振殺蟲燈等。如防治蠐螬時,宜在成蟲階段集中誘殺。安全、高效地施用化學除草劑,鼓勵有條件的進行人工鋤草。
3.5? ? 完善基本農田水利設施
爭取政府投入,完善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溝渠配套,灌排通暢,確保旱澇保收。
4? ? 參考文獻
[1] 安徽統計年鑒編委會.安徽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2] 黃志平,張磊,李成.安徽省大豆生產育種的歷史與現狀及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3):7130-7131.
[3] 張磊,戴甌和.安徽省大豆生產現狀及特點[J].大豆通報,2001(4):2-3.
[4] 李智.淮北地區夏大豆新品種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21):145.
[5] 于偉,蔣成功.阜陽市大豆生產現狀及發展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5(17):64-65.
[6] 張兆才.太和縣大豆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6):74-75.
作者簡介? ?周春燕(1981-),女,安徽阜陽人,助理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培訓及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