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迎慶
【摘要】幼兒期是一個人心理發展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個性和很多心理品質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對當前幼兒健康成長和教育策略的轉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中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但是,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重視身體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文章重點圍繞幼兒入園時產生分離心理焦慮問題,闡述利用檔案搜集、傾注關愛、家園合力三部曲策略有效幫助新生從分離焦慮中抽離,更快更好地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
【關鍵詞】焦慮;交往;幼兒心理健康;策略
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滿狀態。”幼兒期正是一個人心理發展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個性和很多心理品質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對當前幼兒健康成長和教育策略的轉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在幼兒心理培養方面,教師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教師的作用發揮得好,攜手家庭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維護和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在幼兒園階段,特別是小班新生入園開學季,最常見的就是看到幼兒因為離開家庭,到了幼兒園這個相對陌生的環境,又沒有父母的在旁陪伴,出現哭鬧、煩躁、偷偷往外跑等等現象,有的孩子只是短時間哭鬧,一周后就能基本適應集體生活,但也有個別孩子一兩個月長期處于這種分離焦慮狀態。針對這一現象,作為教師,我找到相應路徑,實施應對三部曲,采取三個方面的措施和策略,有效幫助新入園幼兒從分離焦慮中抽離出來,更好更快地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
下面主要通過對一個叫源源的小班新生的典型案例采集,談談分離焦慮應對的三部曲策略。
一、第一部曲:檔案搜集,深入了解
我擔任小班教學的學期開學初,有一個大眼睛的叫源源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總是一個人坐在靠門口的位置,每天早上爺爺送完他離開后,他就開始頻繁地上廁所,趁老師安撫別的幼兒的時候,就偷偷往幼兒園門口跑。源源表現出的哭鬧、煩躁不安、食欲不振、尿頻、睡眠不好、重復句子,都是嚴重的分離焦慮的表現。
孩子有這樣的行為,他的背后有著怎樣的原因?我們老師應該要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去參與幼兒園一日生活呢?我決定首先利用幼兒檔案搜集的方式來關注診斷源源的發展,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制定檔案搜集計劃并展開搜集:
1.關注源源的一日生活
我用照片或者視頻的方式搜集記錄不同時間段的源源的行為表現,這樣方便尋找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比如,9月9日是源源生日。別的孩子開開心心地為他慶祝生日,但是他卻一直在哭。9月12日,在老師的提醒和帶領下,源源還是不愿意參與戶外活動,站在墻邊一直看著幼兒園大門口。9月15日,源源今天又沒午睡,依然不停上廁所。9月18日,午睡時源源哭得特別厲害,哭累了第一次主動跟我們聊天,他說爸爸打電話對他說:“上學要聽話,不能老往外跑,跑到外面會被壞人拐走……”
2.收集源源的各類作品
我將源源每次的作品收集起來,進行了評價。第一幅玩具涂色:他只選擇黑色進行涂色,蠟筆是握在手上涂的,涂色較為雜亂無序、不均勻,我工作這么多年,很少看到有小朋友這么大面積用黑色繪畫的情況,我感覺他可能一方面是對色彩的認識較少,還有可能是他的心里帶有某種特殊的情感。我在作品旁邊寫道:你能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進行涂色很好,希望你下次可以大膽地選擇其他顏色,那樣會更漂亮。10月24日源源選擇了美工區“開火車”,他能捏住蠟筆控制蠟筆,還能畫出長長直直的線,但是也只用了黑色。
通過分析比較本班同年齡階段的幼兒,了解源源的最近發展區,我發現,源源手部小肌肉控制技能發育較好,創作速度快,但專注力不夠。
3.關注源源的學習興趣
每次的區域活動,我都對源源的表現進行了學習日志的記錄。比如,10月13日源源第一次在益智區玩串珠,這一次只玩了2分鐘。10月17日源源有了第二次玩串珠的經驗。10月18日,源源又選擇了益智區活動,看來他對串珠的活動開始感興趣了。
4.關注源源的性格特點
為了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我通過非連續性觀察記錄和娃娃家的定點觀察記錄,發現源源每天基本不與其他幼兒交流。電話聯系源源的家人后,得知源源的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地工作,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回家,平時都是爺爺奶奶帶著,源源在家沒有玩伴,都是獨自游戲。
二、第二部曲:傾注關愛,緩解焦慮
新生入園,是孩子進入集體生活的第一步。那么針對源源的入園長時間的焦慮問題,我搜索了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和游戲特點,發現源源親社會行為少,于是,我咨詢了一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通過將源源的作品和行為表現的圖片加上文字描述的形式發給了她,她分析了孩子行為背后可能存在的問題,并給了我一些建議。在建議的基礎上,我結合自己的專業,對照《指南》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對源源的行為進行了診斷和評價。
《指南》中健康領域身心健康部分提出:“換新環境時情緒能較快穩定,睡眠、飲食基本正常。”社會領域中社會適應部分提出:“對群體活動有興趣”“對幼兒園的生活好奇,喜歡上幼兒園”。而源源煩躁不安、食欲不振、尿頻、睡眠不好、重復句子,都是嚴重的分離焦慮的表現。前期我們在家訪和與源源爸爸媽媽交流過程中我發現,源源是在相當封閉的家庭人際交往環境下成長的,因為常年一個人跟爺爺奶奶生活,因而內心非常“缺少愛”,源源對幼兒園環境的不適應導致每天皮醇指數上升,內心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表現得焦慮不安,引起孩子上述的一系列反應,對群體活動不感興趣。
結合《指南》,我找到了突破點,傾注了更多的關愛,有效緩解了源源的分離焦慮。
1.鼓勵更多愛心交流
在幼兒園,我每天都會抱一抱源源,給他安全感,鼓勵他參與到活動中去;經常找機會和他“談心”,當孩子主動跟我說話時,我就及時地告訴他“你說話的聲音真好聽”,并鼓勵他多跟別人交流,愿意與人交往;抓住一切時機表揚他,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讓源源知道老師非常喜歡他,逐步緩解他的分離焦慮。
2.創設溫馨有愛的環境
我讓源源把平時在家最喜歡的幾個玩具布置在班級區域內,讓源源在幼兒園有如在家的親切感,降低他在陌生環境中的緊張感。并在益智區內添置了他最喜歡的各類串珠材料,讓他在進入區域后有更多的選擇。鼓勵他在美工區繪畫活動中選擇更多的顏色進行繪畫。
3.組織輕松有愛的活動
為了轉移源源的注意力,讓源源在幼兒園有一種小主人的責任感,我讓他做“小值日生”,幫小朋友發調羹,給自然角的植物澆水,給小動物喂食……在源源媽媽在揚中期間,我邀請了源源媽媽以及班級中幾個其他孩子的媽媽來園開展親子活動,讓他在幼兒園也能體驗親子游戲的樂趣,感受幼兒園就是一個溫暖的家。
三、第三部曲:家園合力,健康成長
孩子產生長期的分離焦慮,家庭原因也是重要的一環。孩子要健康成長,父母需言傳身教,當好孩子的榜樣,更需要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當然,家長與教師共同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家園配合,重視引導,更能讓幼兒真正身心健康成長。
1.鼓勵家長改變教養方式
針對源源情況,我利用早晚接送時間和源源爺爺奶奶溝通,讓爺爺奶奶首先認識到自己的教養方法所存在的問題,建議他們多關注孩子的需要,不要總是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平時在家多鼓勵孩子跟別的小朋友接觸交流,一起游戲。
2.鼓勵家長學習育兒知識
通過微信向源源的爸爸媽媽推薦一些好的育兒文章,共同探討育兒經驗,并建議他們改善目前親子相處的狀態,源源媽媽現在每兩周能回來一次,陪伴孩子,并帶孩子出去玩,記錄下孩子和自己在一起的美好親子時光。
3.鼓勵家長記錄源源表現
我還鼓勵家長利用視頻、圖片記錄孩子的情況。10月25日,我們去源源家,源源在幼兒園的焦慮不安一點都沒有了,他告訴我們,他每天都會幫爺爺掃地,說著拿起了掃帚有模有樣地掃了起來,掃完地他拿出了一個只有通話功能的手機,假裝給媽媽打電話。爺爺告訴我們,源源只要想媽媽了就用這個手機給媽媽打電話。
漸漸的源源哭鬧的現象好轉很多,上廁所的頻率也減少了,還是老師的小幫手,能幫老師發調羹,幫小朋友穿鞋子。戶外活動時也能看到他開心地和伙伴們一起游戲,從源源甜甜的笑臉上,看到他獲得了一種被別人關愛和認可的自我滿足感。
保證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注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身心健康地發展,為孩子后續的成長、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我感覺到,面對孩子入園分離焦慮這個心理問題,教師和家長的觀察分析,正面評價,積極應對,對幼兒獲得積極的自我認識、更快適應集體生活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高月梅,張泓.幼兒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