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 鄭浩



【摘要】 目的:總結并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中應用他汀類藥物的臨床治療效果及藥物使用價值。方法:研究對象選取2017年1月28日-2018年5月30日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試驗組(n=24)選擇他汀類藥物治療,對照組(n=24)進行常規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并分析藥物使用價值。結果: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心功能Ⅰ級(62.50%)、Ⅲ級(4.17%),左心室射血分數(46.38±3.77)%,步行6 min距離(414.78±13.59)m,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時,能夠提升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并有效提升患者的步行6 min距離及運動耐受能力,改善心肌供血水平,藥物使用更具有安全性,改善預后,促進患者的快速痊愈。
【關鍵詞】 他汀類藥物; 慢性心力衰竭; 效果; 價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2.06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9)12-0-02
由于人體在患有心臟疾病的同時,伴隨病癥的進展會產生出終末期的各項病癥表現,形成慢性心力衰竭,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需要及時采用有效的治療手段加以干預,防止病情的惡化造成患者的死亡[1]。為此,本次研究中的樣本均選取于2017年1月28日-2018年5月30日在筆者所在醫院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48例。對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中的樣本均選取于2017年1月28日-2018年5月30日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48例患者。納入標準:診斷符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排除標準:具有其他臟器功能性疾病的患者。依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分為試驗組(n=24)及對照組(n=24)。試驗組中男/女為13∶11;年齡53~77歲,平均(65.8±1.7)歲;病程7個月~10年,平均(5.1±0.5)年。對照組中男/女為1∶1;年齡52~78歲,平均(65.1±1.5)歲;病程10個月~11年,平均(5.4±0.8)年。48例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執行,患者及家屬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的24例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給予患者呋塞米(江蘇亞邦愛普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1428),1次/d,30 mg/次,口服;美托洛爾(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50044),1次/d,1片/次,口服;卡托普利(常州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3731),2次/d,15 mg/次,口服。以上藥物均服用30 d為一療程。試驗組的24例患者在對照組用藥治療的基礎上使用他汀類藥物,普伐他汀(上海現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456),1次/d,20 mg/次,口服,30 d為一療程[1]。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4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情況進行觀察,使用NYHA分級法。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未出現心力衰竭的相關癥狀,則將其視為Ⅰ級;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呼吸困難及乏力的相關心力衰竭癥狀,在休息后可以得到緩解,則將其視為Ⅱ級;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輕微的體力勞動后便會出現心力衰竭癥狀,經過休息后也得不到緩解,則視為Ⅲ級。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數進行監測并記錄。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步行6 min距離。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數據分析,兩組患者心功能變化情況等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數及步行6 min距離等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心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心功能Ⅰ級高于對照組,心功能Ⅲ級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左心室射血分數比較
治療前,試驗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步行6 min距離比較
治療前,試驗組患者步行6 min距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步行6 min距離為(414.78±13.59)m與對照組的(350.42±12.98)m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慢性心力衰竭作為臨床中心血管疾病中極其常見的一種,也可以稱之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患者的呼吸困難,身體乏力甚至伴有體液潴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加以對病情的干預十分重要。臨床研究結果表明,造成此種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慢性原發性心肌病變影響,同時心室在長期的壓力及容量負荷過重的影響下,也極易導致人體心肌收縮能力的下降,心排血難以正常進行,因此造成慢性心力衰竭病癥的出現[2-4]。臨床治療中主要采取藥物治療的形式,且具有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能夠對患者病情加以緩解。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病癥的治療中效果顯著,具有明顯的治療優勢,能夠對病情的展開加以抑制,提升患者的心功能[5]。由于人體心肌細胞功能受膽固醇的影響較大,而他汀類藥物能夠降低人體中膽固醇的含量,因而降低對心肌細胞的影響,提升心肌功能[6]。另外,他汀類藥物能夠使骨髓血管干細胞恢復活力,有利于促進側支循環體系的建立,使得心肌細胞新生血管能夠充分建立起來,左心室射血能力因此獲得提升[7-8]。
在調節血管緊張素Ⅱ受體含量中他汀類藥物作用明顯,能夠避免患者的心肌細胞出現肥大,也能夠避免患者的心肌細胞出現纖維化,使心肌收縮及舒張功能都獲得提升。此外在炎性因子的釋放方面,他汀類藥物的抑制力較為明顯,患者的心臟自主神經功能因此也會獲得改善[9]。由于他汀類藥物自身的毒副作用較小,藥物使用的安全性較高,能夠在根本上避免患者用藥后出現不良反應,實現對患者病癥的緩解,能夠抑制患者病情的不斷惡化[10-11]。
此次研究最終結果與王淑輝等[12]的研究成果相近。治療后,試驗組心功能Ⅰ級15例(62.50%),心功能Ⅱ級8例(33.33%),心功能Ⅲ級1例(4.17%),其中心功能Ⅰ級、Ⅲ級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試驗組左心室射血分數、步行6 min距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干預后,試驗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為(46.38±3.7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0.96±3.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步行6 min距離(414.78±13.59)m,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50.42±12.98)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應用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改善患者心功能的同時,能夠提升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并有效提升患者的步行6 min距離及運動耐受能力,改善心肌供血水平,藥物使用更具有安全性,能夠在根本上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改善預后,促進患者的快速痊愈。
參考文獻
[1]臧鴻斌,李曉東.服用他汀類藥物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認知功能關系的研究[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3,16(3):221-223.
[2]王學海,朱晏萱.他汀類藥物對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治療效果和安全性討論[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16(1):2141-2143.
[3]盧秋平.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臨床效果評價[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34(1):36.
[4]李越凡.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學工程,2015,28(11):75.
[5]梁晶,王紫監.探究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5,5(2):583-585.
[6]蘇倩,吳窮,柴熙晨,等.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及預后影響研究[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3,1(1):45-48.
[7]李雄輝,盧仁榮,魏麗芳.他汀類藥物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中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的影響分析[J].海峽藥學,2016,28(6):214-216.
[8]閆志琳.他汀類藥物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不良反應及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7,17(3):394-396.
[9]李真,李爽.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5(1):66.
[10]王菁,劉大勇,嚴新美,等.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效果以及患者心功能改善狀況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22):2927-2928.
[11]宗鵬宇,沈晴.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效果觀察[J].今日健康,2016,15(4):140.
[12]王淑輝,張強,楊麗紅,等.他汀類藥物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中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6,6(2):628-632.
(收稿日期: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