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云驍
【摘 要】本文先介紹了比特幣應運而生的數(shù)字貨幣時代背景以及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的特點來引入主題,再從貨幣的三大功能分析說明了比特幣僅滿足交易媒介的功能,不滿足記賬單位和價值儲蓄的功能。最后結合比特幣的貨幣特征與其發(fā)展所面臨的挑戰(zhàn)說明比特幣無法取代央行發(fā)行的貨幣。
【關鍵詞】比特幣;貨幣特征;原因分析;面臨挑戰(zhàn)
一、比特幣與其貨幣特征
(一)比特幣產生的時代背景
一方面,隨著通信技術的巨大進步,貨幣已經越來越能夠通過網(wǎng)絡來實現(xiàn)轉移和分配。在某些網(wǎng)絡游戲(尤其是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游戲),已經擁有自己的獨立市場,服務于他們的虛擬世界。以林登幣為例,它是網(wǎng)絡游戲“第二人生”里的虛擬游戲幣,卻可與美元進行雙向兌換,并存在浮動匯率,以避免第二人生內部的通貨膨脹。[1]換句話說,林登幣,如今可以與美國政府支持的貨幣之間進行買賣。另一方面,大型信用卡公司(如VISA等)改變了貨幣的存儲、管理和轉移方式,使得貨幣越來越虛擬化。人們對虛擬貨幣交易方式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
(二)比特幣的相關特征
比特幣(概念最先由中本聰于2008年提出)是當下互聯(lián)網(wǎng)通信技術進步背景下,和密碼學融合的產物,它是在加密基礎上設計的去中心化的點對點數(shù)字貨幣。它可以在沒有授信的第三方平臺存在的情況的下,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和密碼學技術保證資金在交易雙方間迅速且安全的轉移。
“去中心化”的特點,比特幣的價值不由任何政府或組織決定,也不受到其信用背書;高流動性、低交易成本的特點,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快速連接到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用戶。被主流消費者和商家作為理想的貨幣。[2]
二、比特幣的功能
(一)比特幣與交易媒介功能
根據(jù)米什金的定義,某種商品若要有效發(fā)揮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就必須符合以下要求:(1)易于標準化;(2)被普遍接受;(3)易于分割;(4)易于攜帶;(5)不會很快腐化變質。
根據(jù)以上五個特點,依次對比特幣來分析:
(1)易于標準化:比特幣僅僅是存在于互聯(lián)網(wǎng)中的電子數(shù)字,是同質的。因此是易于標準化的。
(2)被普遍接受:雖然比特幣在現(xiàn)階段還未被全球普遍接受,但比特幣問世時間較短,僅七年左右就引起全球的高度關注并被運用于交易,因此未來很可能會被普遍接受。
(3)易于分割:比特幣的最小單位取決于目前的數(shù)據(jù)結構。目前比特幣可以分割到8位小數(shù)(0.00000001BTC)。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一數(shù)據(jù)結構很可能能夠進一步分割。另外,由于比特幣的電子屬性,人們支付時無需找零。因此認為比特幣易于分割。
(4)易于攜帶:使用者只需使用私鑰就可以在裝有比特幣軟件的計算機或終端上使用,類似于網(wǎng)上銀行的操作。因此認為比特幣易于攜帶。
(5)不會很快腐化變質:由于比特幣是電子數(shù)字,不會損耗變質。因此認為它不會很快腐化變質。
綜上所述,比特幣能夠很好地滿足成為交易媒介的條件。
(二)比特幣與記賬單位功能
根據(jù)米什金的定義,記賬單位是作為經濟社會中價值衡量的手段。
目前接受比特幣交易的商品種類十分有限,雖然比特幣與現(xiàn)有主要貨幣之間都存在交易市場使得其他貨幣的記賬功能可以間接傳導給比特幣,但是由于供給量從長遠來看是有上限的,用戶期待比特幣價格上漲而囤積比特幣導致2009年成立以來比特幣價格波動很大,大幅升值和貶值,使得比特幣無法有效發(fā)揮記賬單位的功能。
(三)比特幣與價值儲藏功能
根據(jù)米什金的定義,價值儲藏是跨越時間段的購買力的儲藏。
若人們把當前獲取的收人以比特幣的形式保存到未來進行消費的話,目前比特幣具有一定的價值儲藏功能,但是比特幣的價值常常大幅波動,比如以太坊的硬分叉事件(以太坊潛在的礦業(yè)經濟政策的改變和“困難炸彈”的延遲,旨在使新區(qū)塊的生產更加復雜和不利于挖礦)誘發(fā)6000點失守,并且在之后沒有收復6000點這個原本的成本線。引發(fā)了比特幣持有者的恐慌,大眾情緒直接反應在市場的供需上,而資金開始瘋狂出逃,由于受到到市場情緒影響,比特幣的價值越來越低。比特幣跌破6000點之后,賣方力量劇增,底部沒有什么重要的心里點位來支撐,于是引發(fā)了大幅下跌。
這嚴重影響了其價值儲藏功能。因此比特幣無法有效發(fā)揮價值儲藏的功能。
三、比特幣無法取代央行發(fā)行的貨幣的原因
(一)比特幣無法滿足成為貨幣的條件
之前的內容,我們已經從貨幣的三大功能的角度,對比特幣的貨幣特征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比特幣僅僅滿足交易媒介這一個功能,無法滿足成為貨幣的基本條件。
(二)比特幣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
第一,法律問題。由于在比特幣的發(fā)明者中本聰所設計的交易體系中,比特幣都是被用戶匿名使用的,而這種匿名性可能被利用進行非法的金融活動(如洗錢等)。[3]
第二,保障性問題。比特幣與復雜的計算機程序緊密相連,無需最終責任方,也不受任何政府的支持。擁有大量財富的富人們不屑于使用缺乏保障性的比特幣。而窮人們也很可能因為學習成本過高而放棄使用比特幣。
第三,稀缺性問題。比特幣通過“挖礦”產生,到2140年總數(shù)達到2100萬個比特幣將停止增長,若技術無法取得突破,則比特幣無法滿足經濟活動增長的需求。[4]
第四,安全性問題。一旦相關系統(tǒng)出現(xiàn)問題,對于沒有計算機知識的比特幣用戶而言,帶來的損害是難以預料的。
【參考文獻】
[1]李潔.“第二人生”林登幣相關法律問題研究[J].互聯(lián)網(wǎng)法律通訊,2010,1(6):110-122
[2]陳豪.比特幣的經濟學分析[D].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2015
[3]謝杰,張建.“去中心化”數(shù)字支付時代經濟刑法的選擇——基于比特幣的法律與經濟分析[J] .法學2014(8):87-97
[4]吳洪,方引青,張瑩.瘋狂的數(shù)字化貨幣——比特幣的性質與啟示[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