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瀅冰 韋紹語 黃旺誠 孫明
【摘 要】“黑衣壯”是壯族獨特的支系,被譽為“壯族活化石”,為躲避戰亂的他們進入深山并形成以山歌為代表的獨特民族文化。在現代文明沖擊下,“黑衣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和威脅,文章通過分析“黑衣壯”文化發展現狀、存在問題,深入探討黑衣壯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策略。
【關鍵詞】“黑衣壯”;文化資源;保護;旅游開發
“黑衣壯”作為壯族中一支獨特的支系,因其獨特的“黑衣”民俗與絢爛多彩的那坡民歌文化而聞名,被譽為“壯族活化石”。黑衣壯起源于宋朝農民起義,眾多壯人為逃避戰亂躲進深山,世世代代在封閉的山區中生活繁衍,發展至今,黑衣壯的主要居住地在中越兩國的交匯處——廣西百色市那坡縣,人口共有五萬多人,占那坡縣總人口的33%。因黑衣壯族群世代聚居在大石山區,交通閉塞,一直不為外人所熟知。直到20世紀30年代,黑衣壯開始進入到公眾的視野。2001年,“黑衣壯”獨特的民歌合唱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上大放異彩,從此揭開神秘的面紗,吸引眾多專家學者前往那坡探秘。黑衣壯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其那坡民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如今,“黑衣壯”文化在時代的發展潮流中日漸式微,面對時代新舞臺,該如何更好的順應時代的潮流傳承和發展好民族文化,這不僅僅是黑衣壯所面臨的難題,更是中華民族面對的一個難題。
在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本文以開發那坡縣黑衣壯古村落旅游及保護和傳承黑衣壯文化為目的,對“黑衣壯”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提出策略建議。
一、“黑衣壯”文化的保護和利用現狀
(一)“黑衣壯”文化的保護傳承
為了傳承和保護“黑衣壯”濃厚的歷史文化,那坡縣當地政府采取一系列保護與傳承措施。
1、對“黑衣壯”民歌進行翻譯整理。2006年,那坡壯族民歌申報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成功,為了保護和宣傳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坡縣文化局和體育廣電局搜集和整理資料編撰了《那坡壯族民歌》書籍,記載著不同場景下的山歌歌詞,如喪葬、嫁娶等場合的山歌歌詞。書籍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用當地文字記載的歌詞,當地受教育水平較低,當地文字便于讓那些老人能夠讀懂歌詞,更利于傳播,后半則是用漢字標注的歌詞,是對前半部分的翻譯,更利于外人讀懂了解那坡山歌。
2、組織民歌大賽活躍民間流傳。那坡政府面對黑衣壯文化日漸消亡的現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證黑衣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首先,那坡政府邀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進入校園向學生們講述黑衣壯的發展歷史和文化內涵;其次,為了讓學生了解黑衣壯民歌,政府和學校聯合起來將黑衣壯民歌融入中小學課堂中,鼓勵教師利用當地的民歌資源,積極發展黑衣壯民歌的教育事業,使得學生從小便建立起傳承民歌文化的意識。
3、邀請傳承人進校園教授民歌文化。壯族擅長唱民歌,“黑衣壯”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民歌文化,當地的文化局組織當地的人們進行民歌比賽,民歌比賽由當地的政府機構組織,積極鼓勵人們組建固定的團隊進行參賽以及邀請村內擁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歌歌手作為比賽評委。民歌文化活動的舉辦,不僅激發村民的熱情,通過組建比賽隊伍等使得“黑衣壯”民歌得以在民間流傳,達到民歌的傳承和發展作用。除了進行民間歌唱比賽,民眾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會在那坡公園上進行民歌練習、對唱等活動,可見民歌文化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黑衣壯民眾們的日常生活。
4、利用媒介推動黑衣壯文化傳播。
(1)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官方宣傳。2015年,百色市旅發委抓住廣州至百色高鐵線路正式開通的機遇,充分利用新興媒體的影響力,邀請cctv《世界多美麗》欄目拍攝組赴百色進行《世界多美麗》的“黑衣壯”專題宣傳片拍攝活動,對那坡縣“黑衣壯”景區進行專題拍攝,在新媒體平臺上擴大“黑衣壯”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黑衣壯”古村落游玩。
(2)組建QQ、微信群聊。當地人們為了加強黑衣壯民歌的發展,自發的組建了QQ、微信這些線上的交流平臺。在這些交流平臺里,天南地北甚至互不相識的黑衣壯民眾在里面用歌聲交流、對唱,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得民歌成為民眾之間交流的中介,將民歌文化與民眾的生活潛移默化的交融,讓民眾感受到民歌的重要性。
(3)創辦微信公眾號。當地政府為加強黑衣壯民歌文化的傳播,特地創建了“那坡山歌”微信公眾號,在公眾號中將那坡傳統的山歌文化在其中進行視頻的傳播。
(二)“黑衣壯”風情園——“黑衣壯”文化商業開發的努力嘗試
在2002年,那坡縣縣委、縣人民政府就對“黑衣壯”文化資源加強重視及利用規劃。他們面向全社會進行招商引資以達到那坡“黑衣壯”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項目在”黑衣壯”聚居地——吞力寨中建立“黑衣壯”風情園,對“黑衣壯”民族文化進行保護性挖掘,并借此平臺,向外地人展示“黑衣壯”這一歷史悠久、神秘絢麗的原生態民族風情。園中有富有民族特色的桿欄式建筑、民俗服飾展示與體驗、山腔民調、婚喪嫁娶等少數民族文化,游客可以在園中參與染布、釀酒、錘布等互動活動。項目建成后,據相關部門統計,“黑衣壯”風情園自2002年以來共接待游客10萬人次,景區旅游綜合收入達1500萬元,風情園內工作的當地群眾收入得到相應的提高,生活消費水平也上一個檔次,同時風情園的經濟收入也帶動了那坡縣經濟的增長。
二、“黑衣壯”文化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廣西那坡“黑衣壯”居住在偏遠的大山石區,由于戰亂受到戰亂的影響躲到與世隔絕的西南邊陲,加上那坡縣交通狀況較差,使得在其它傳統文化受到時代發展的沖擊時他們自身所特有的文化資源和習俗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但在“黑衣壯”文化的開發利用,尤其是建設運營“黑衣壯”風情園過程中,“黑衣壯”文化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日漸突出,使得“黑衣壯”文化風情園沒能在發展中逐漸壯大并如桂林、大新等旅游景點那般出名。
(一)投入資金來源單一
“黑衣壯”現多聚居在中越兩國的交接處——廣西那坡百色市那坡縣,當地地勢四面環山,生態環境脆弱,居民以農耕為生,經濟發展落后。在當地政府財力有限的條件下,那坡縣的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緩慢,遠遠落后于其他城市。從對那坡文化局的采訪得知,目前那坡縣“黑衣壯”文化的保護與開發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投入,僅有小部分資金來源于企業投資。在“黑衣壯”文化的開發與利用上,單靠政府的扶持是遠遠不夠的,“黑衣壯”文化資源的開發仍需更多資金的投入。
(二)基礎設施落后
“黑衣壯”風情園景區建立在吞力寨,地處大山深處,路途要經過崎嶇的山路才能到達景區。景區內部沒有酒店與餐飲店鋪,基礎設施落后,游客要住宿和就餐只能回到縣城。在考察中發現,景區內環境臟亂,僅有兩三幢具有民族特色的桿欄式建筑,其余的民居皆是現代化的鋼筋水泥建筑,文化氛圍不足,景區不能滿足游客對民族風情的追求,造成巨大的落差感,使景區的旅游口碑逐漸變差,游玩的旅客漸漸變少。
(三)文化資源挖掘不充分
壯族作為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歷史上支系眾多,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之一。但廣西至今還沒有一個以壯族民俗文化為特色的旅游名縣,這與壯族是全國最大的少數民族格格不入[3]。
“黑衣壯”作為壯族中獨特的一個分支,其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最為獨特的是其“黑衣”文化,男女民眾皆著黑色衣服,此外還有酒文化、飲食文化、農耕文化等諸多文化元素,在“黑衣壯”風情園中,見到的只有兩幢簡陋的桿欄式建筑,和服飾體驗活動,獨具“黑衣壯”民族特色的活動極為少見。其次,在對那坡縣文化局的工作人員進行采訪時得知,除了對于“黑衣壯”服飾的改造傳承外,那坡縣政府及人民對于民歌的文化傳承最多,但是對于建筑文化、酒文化等其他民族特色文化知之甚少,而“黑衣壯”文化流傳至今有些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也逐漸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
(四)營銷傳播力度不足
景區對外宣傳力度不足。在黑衣壯文化資源的宣傳中,當地政府以及相關的企業雖然利用微信、傳統媒體進行先關的宣傳,這些相關的宣傳大部分都是集中在那坡縣少數群體里內部,其宣傳力度沒能廣泛的涉及到其他地區的群眾。其次,在其微信公眾號宣傳平臺上,宣傳的形式單一且內容更新速度慢,無法吸引年輕群體去觀看。最后,在訪談中了解到,如今那坡縣大部分的青年都在外求職,留在村子里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在黑衣壯文化的宣傳上導致缺乏專業管理人員建立“黑衣壯”自媒體進行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宣傳,使得無法打造那坡獨特的文化品牌。
三、“黑衣壯”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策略建議
在廣義上,文化旅游被認為是個體為了滿足自身的各種需求而參與的增長見識、拓展視野、改進所處環境(文化旅游為目的)的人類活動。狹義上,文化旅游則是人類為了滿足基本的文化需求而開展的活動,包括民俗旅游、古跡旅游、節慶旅游、朝圣旅游、演藝旅游等。因此,在文化旅游中包括了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旅游行為。在發展“黑衣壯”文化旅游時,應結合“黑衣壯”的歷史文化、節日慶典、祭祀、婚喪嫁娶、飲食服飾、山歌文化等自身特色,以觀賞、體驗、休閑及娛樂為主要形式,讓游客在愉悅的心情下享受“黑衣壯”文化的深刻內涵并且體驗到其中。
(一)深度挖掘黑衣壯文化資源
對于黑衣壯文化內涵的挖掘,應做到對于民族文化融合的地區,對已有的文化元素進行統一歸類細化,隨后再進行針對性的開發和綜合開發。“黑衣壯”文化是壯族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旅游資源又可分為歷史文化資源和傳統文化資源兩類。因此,民俗旅游產品開發必須深入挖掘文化的類型、類別,然后進行深入的挖掘各類文化內容。歷史文化遺產則要遵循歷史,詢問資深歷史學家的意見,在該基礎上開發。堅持“修舊如舊,整新如舊”的原則,打造黑衣壯特色村寨,保證文化的原真性。
其次,在以文化旅游內涵為基底,打造富有文化特色、創意化的多元產品時,要注重對文化旅游資源的深度挖掘,形成完整的景區文化體系,充分發揮出文化的真正價值。與此同時加強“黑衣壯”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根據已有文化的不同特點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結合那坡縣的地理位置特征,針對性的開發文化產品。推動“黑衣壯”文化內涵與旅游資源的結合發展,在豐富旅游產品內涵的同時,傳播黑衣壯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
(二)引入社會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那坡縣處于偏遠的大山石區,其自身經濟基礎薄弱,旅游產業發展動力不足,近幾年雖有投入大量的資金修建高速公路,以及在臨縣修建高鐵,但對于當地的旅游發展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在黑衣壯文化的開發過程中,那坡縣應該依托地處中越邊境兩國四省地區中心的優勢地理位置,依據現有的實際情況,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充分利用國家鄉村振興等相關政策,以打造黑衣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為目標,全力挖掘黑衣壯民族文化等精品旅游資源項目,以此為招商抓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完善古村寨的服務配套設施,創造讓游客開心、舒心、放心的游玩環境,促進那坡黑衣壯文化旅游產業。
(三)深入校園,挖掘培養年輕傳承人
在信息全球化的時代,“黑衣壯”文化也被這時代的改變受到一定的沖擊和壓力,其傳承出現了只有老一輩傳承而年輕一代人了解甚少的情況,傳承出現中斷的可能性。年輕人不僅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感悟深藏在民族文化中傳統技藝和故事內涵,并且對于“黑衣壯”民族文化的認同及認知不足,使得“黑衣壯”文化不被年輕人所傳承。因此,面對這種情況,提高培養力度才是“黑衣壯”傳統民族文化能夠穩固傳承最有效的辦法。
在現實中,要從地方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地制定合適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民族文化傳承人斷層的難題。而“黑衣壯”文化以往的傳承主要以口頭即歌聲傳承為主,建議“黑衣壯”文化的傳承應該以課程宣傳模式為主,這種方式能夠較為集中地訓練人才。學校是挖掘學生潛能的主要地方,“黑衣壯”文化的傳承可通過以選修課的形式結合當地民間藝術文化內容,將其列入當地中小學的教學內容中,在傳授的過程中,可以將成績優秀的學生列入重點栽培對象,學校和當地政府合作為其提供適當的民間藝術學習條件,讓學生進一步成長為一名民間藝術傳承人。“黑衣壯”文化選修課讓學生從課堂中逐步接觸“黑衣壯”文化,對“黑衣壯”文化及內涵進行進一步的學習了解,從而使得“黑衣壯”文化有著更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