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芳
【摘 要】日本在美中英等國共同打擊下敗局已定;但是日本卻爭取蘇聯中立調停,全力對付美國,避免無條件投降。美國對日使用原子彈經歷多方爭論與決策。從美國對日使用原子彈后日本艱難投降過程看,原子彈轟炸對加速日本投降是十分明顯的;同時威懾蘇聯。蘇聯利用中立拖住日本,緊跟美國原子彈轟炸后日本投降前對日宣戰。
【關鍵詞】美國;原子彈;決策;蘇聯參戰;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夏,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反攻已接近日本本土,美軍持續轟炸日本本土和切斷海運線。溫斯頓·丘吉爾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在第一顆原子彈投下之前,它的失敗早已成為定局?!丙溈税⑸?960年承認,“1945年使用原子彈,從軍事上講沒有任何必要性”。艾森豪威爾在1963年11月11日《新聞周刊》中也承認:“日本人已經準備投降,沒必要用這種可怕的東西攻擊他們?!?/p>
美國小查爾斯著的《在波茨坦的會晤》一書說:“很多顧問為公告的內容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歸納起來有三點:他們認為其中任伺一點都足以使日本投降。這三點是:讓斯大林簽字;保證維護天皇制;著重指出原子彈可能導致全面毀滅。
美國學者哥頓和長谷川研究結論,日本完全有可能在投原子彈前投降。如果德國投降后美國能秘密與日本談判迫使其在蘇聯參戰前投降,而不是把使用原子彈本身作為試驗新武器和報復日本的戰略目的,歷史有會怎么樣呢?
一、原子彈試爆前美國決策
美國對日使用原子彈是長期、全面、復雜地決策過程,逐步形成的全面目標是:體現了自羅斯福以來戰時使用原子彈的政策;為遭受日本侵略雪恥;避免美軍對日本本土大規模地進攻,加速結束太平洋戰爭,減少戰爭雙方人員尤其是美軍傷亡;迫使日本在蘇聯宣戰前投降,排除了依靠蘇聯出兵的可能性;保證日本向美國投降,美軍占領日本本土,并使之成為美國在遠東的軍事前哨;遏制蘇聯在遠東的勢力擴張,迫使蘇聯對當時更為敏感的歐洲問題及亞洲問題上做出讓步,實現美國戰后外交與軍事戰略。
1945年3月20日,日本大本營制定了本土決戰的“決號作戰準備綱要”。軍方堅信秘密研發決戰兵器可以改變戰局。天皇反對在沒有進行決戰之前就實行無條件投降。6月8日御前會議通過《今后應采取的指導戰爭的基本大綱》,高唱“始終致力于戰爭的完成,力戒國民中和平空氣的彌漫”。(1)
5月8日,日本收到美國總統杜魯門的聲明,宣稱:“日本所有軍隊必須無條件投降?!痹谌毡究磥恚簢业拿\與軍隊的存亡不可分割,軍隊的解體意味著天皇制國家的衰亡,因而美國用意是消滅日本民族。6月,日本駐瑞士公使向英美方面轉達了日本關于議和的條件:改變無條件投降這一術語,天皇制不得侵犯,滿洲由國際共管,朝鮮和臺灣仍留給日本。
日本面對美中英等國不斷打擊和堅持無條件投降,利用蘇聯與美英矛盾,希望避免蘇聯參戰,全力對付美軍,造成美軍巨大傷亡讓美軍知難而退,接受日本停戰條件,并通過蘇聯調停與盟國談判盡可能以有利于日本的條件結束戰爭。
蘇聯利用中立、調停拖延日本投降;掩護對日作戰準備;在最有利于蘇聯的時刻對日開戰,恢復蘇聯在遠東的傳統利益;以與日本之間合作條件向美中等國討價還價。
6月美軍制定進攻日本本土的計劃。馬歇爾作了悲觀的估計,可能要犧牲50萬美國軍人的生命。
因原子彈研制進展,美國軍方認為,在不需要蘇聯參戰的條件下,美國仍可以取得勝利。助理國務卿格魯主張以政治手段解決日本投降問題,達到不進攻日本本土、不請求蘇聯參戰,把著重點放在保留天皇上。陸軍部長史汀生指出:如果使用原子彈,美軍就無須進入日本,蘇聯的援助將是微不足道的(2)。6月6日,杜魯門重申了他的觀點:是否邀請蘇聯參加對日作戰,這一問題的解決要等原子彈試驗之后。
國務卿貝爾納斯前往波茨坦之前,將史汀生的備忘錄(《波茨坦公告》包括其要點)帶給前國務卿赫爾過目,赫爾表示,聲明對日本過于姑息遷就,如最后通牒無效,那將會在國內引起可怕的政治后果。在前往波茨坦的軍艦上,杜魯門和貝爾納斯刪除了有關保留天皇的段落。
二、原子彈試爆后美國決策
7月16日,美國原子彈試驗成功。丘吉爾聽到原子彈試驗成功的消息后認為:我們不需要俄國人了。杜魯門說:“因為美國現在己發現了一種力量與性質都是全新的武器,以致我們不需要俄國人了——也不需要其他任何國家。”。杜魯門在7月18日的日記中寫道:“我相信,在俄國人參戰之前日本人就將徹底失敗”。
7月22日,杜魯門召開主要顧問會議,總結說,常規轟炸的辦法即使有效,而且無人懷疑它要炸上幾個月甚至一年,也要比使用一兩顆原子彈造成更多的日本人死亡。會議快結束時,丘吉爾參加了會議,他同意,如果日本拒不投降,原子彈就應該使用 (3)。
7月24日,杜魯門正式批準對日使用原子彈,指示史汀生執行這項命令,除非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杜魯門做出決定之前聽取了丘吉爾的意見。丘吉爾說,一兩次這樣的襲擊將會徹底終止戰爭,而且會使日本解除“武士道精神”,日本天皇也會就著這個“臺階”提出投降。
杜魯門繼任總統后,成立了研究原子政策的咨詢委員會。在首次會議上,也有人主張:在原子彈攻擊之前,應該向日本發出警告,但最后還是被拒絕了。如果提前提出警告,會使日軍有所準備,便美軍的轟炸機遭到更多的攔截,日本將盟軍戰俘轉移到原子彈轟炸目標進行要挾,無端地增加了投彈的難度和風險。從后來事情發展看,警告沒有作用。
波茨坦會議期間,美國截獲了日本外務省發給駐蘇使館的電文,得知保留天皇是日本投降的先決條件。18日下午,斯大林告訴杜魯門,日本正通過蘇聯要求投降,條件是必須修改無條件投降原則。美國決策者希望只要日本不接受無條件投降,就要使用原子彈來報復日本?!?/p>
杜魯門認為,如果按照由蘇聯傳達的日本不接受無條件投降、保留天皇制的條件,日本人可能向蘇聯投降,或至少通過蘇聯這個渠道來投降,那么將大大削弱美國在遠東的地位。只有堅持讓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可能會繼續打下去;美國就有理由投放原子彈,迫使日本向美國投降。
美國決策者認為,在蘇聯參戰之前以原子彈轟炸日本,不依靠蘇聯結束太平洋戰爭,迫使日本向美國投降,實現美國對日戰略的控制,不與蘇聯象占領德國那樣分占日本。美國還試圖通過原子彈的威懾力,迫使蘇聯在戰后一系列國際問題上做出讓步;同時擁有了一張應對戰后復雜局面的王牌。
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已有雅爾塔協定;蘇聯參戰也有利于加速日本無條件投降……。杜魯門和丘吉爾批準的一份報告仍鼓勵蘇聯參戰,并提供必要的援助。杜魯門的決策重點并不在蘇聯參戰,而在原子彈;對于蘇聯參戰從不需要到不愿、阻擾或限制。
7月23日,杜魯門和貝爾納斯致電蔣介石,讓他不要向俄國人作任何讓步。同時他們還建議國民黨人恢復同蘇聯政府的談判。貝爾納斯曾說過:“……如果斯大林和蔣還在談判,這可能會推遲蘇聯參戰,而日本也會投降。”
當杜魯門指示史汀生詢問馬歇爾,在對日戰爭中是否還需要俄國人時,馬歇爾說,原子彈使俄國人變得不需要了,不過不管需要不需要,俄國人也會開進滿洲。美國決策層認為,除戰爭手段外,無法阻擋蘇聯對亞洲東北部的擴張。杜魯門看到,從當時的戰局著眼,問題不在于蘇聯是否參戰,而在于蘇聯參戰后如何限制其在遠東的行動。
史汀生曾對杜魯門指出:“要做的事情就是,我們要在俄國人到達日本本土之前盡快地使日本投降……在俄國人可能提出對日本占領和幫助統治日本提出任何實質性要求之前,把日本本土掌握在我們手中,這具有重大的意義?!?(4)
斯大林在東歐和東南歐建立蘇聯控制下共產黨控制的政權,西歐和南歐國家正面臨蘇聯擴張野心的嚴重威脅。6月6日杜魯門對史汀生就說,一旦新式武器試驗成功,它可以用在巴爾干問題、波蘭問題及滿洲問題上,以取得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在波茨坦,斯大林在很多重大問題上都采取強硬態勢。7月24日,杜魯門、丘吉爾以非正式方式告訴斯大林:“美國已擁有一種具有空前毀滅性能的新式武器”,斯大林面無表情地表示:“希望能好好利用它來打擊日本”。斯大林的態度,令杜魯門更堅定使用原子彈的必要:使蘇聯變得更好說話。作為原子彈的唯一擁有者,杜魯門對日、對蘇立場明顯強硬了;有了震懾斯大林,遏制其繼續擴張的適當武器。
7月26日,美、中、英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警告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否則即將迅速完全毀滅;至于政體,它將根據日本人民的自由意志而定;還規定日本主權限定,對日本領土進行占領等。但直到公告發表之后,才通知蘇聯。美英既沒有與蘇聯協商內容,也沒讓蘇聯簽字。蘇聯對這既成事實非常惱怒。斯大林要求共同占領日本,杜魯門感到非常為難;斯大林通過莫洛托夫要求美英等盟國公開聲明要求蘇聯參戰,杜魯門婉言拒絕了。這些表明美國要按照美國人方式結束太平洋戰爭,獨自控制日本。
斯大林叮囑屬下:杜魯門企圖向我們施壓,原子彈的確給他撐了腰。可這種敲詐的伎倆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
斯大林清楚美國的原子彈很快將用于實戰。杜魯門在波茨坦對蘇聯的態度,斯大林進一步感到美國要在蘇聯參戰前結束戰爭,于是他命令遠東蘇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將原來計劃在8月20日至25日間的開戰日期提前10至15天。
7月27日,日本當局緊急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首相鈴木、外相東鄉認為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是不明智的,但軍方卻堅決拒絕接受。鑒于波茨坦公告中缺乏蘇聯簽字所傳達的錯誤信號,日本高層都認為應該等待進一步與蘇聯磋商后再做決定,仍希望蘇聯能夠出面調停以爭取有利局面。
鈴木28日發表聲明:“波茨坦公告不過是開羅宣言的改頭換面”,“政府的態度是默殺”,日本將“堅決地戰斗下去,直到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這一聲明被認為是日本“拒絕”波茨坦公告。“默殺”除做“暫不評論”解釋外,還可以理解為“不予理睬”,但對抗意味濃厚。
7月30日,在波茨坦三國首腦得知日本拒絕波茨坦公告。杜魯門在回國途中發出命令:去投那顆大炸彈吧,現在仍沒有選擇的余地了。
三、原子彈轟炸日本后蘇聯參戰日本被迫投降
8月6日,美國向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7日杜魯門發表廣播聲明:投爆廣島的是原子彈;如果他們現在還不接受我們的條件,他們的毀滅將自空中而降。美國政府期待,原子彈轟炸后日本會立即宣布無條件投降。
斯大林得知美國在廣島使用原子彈和杜魯門的聲明后,敏銳地察覺到日本投降在即,必須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前對日宣戰,才能獲得雅爾塔秘密協定中所給予蘇聯的一切“權益”,甚至更多利益。蘇聯又一次提前對日參戰日期。斯大林在政治局緊急會議后,命令華西列夫斯基在外貝加爾時間8月9日凌晨發動進攻。8月8日下午5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在莫斯科召見佐藤,宣讀蘇聯對日宣戰書,于8月9日零時起生效。蘇聯政府發表聲明,加入《波茨坦公告》簽薯。中蘇之間談判由原來先簽條約后對日宣戰變成先戰、先占后簽條約。
由于原子彈爆炸廣島市化為一片焦土,破壞了通訊聯系,東京于當日晚間才獲得消息。專家調查后,8日向政府提交報告(9日拿出正式報告):證實是原子彈,但日本專家相信美國只有一顆原子彈。
8日東鄉緊急謁見天皇,奏明原子彈性質、威力及廣島轟炸后的實況。天皇聽后,要求內閣及軍方接受盟國一切條件,立即停戰,以免日本國民涂炭。9日東鄉將蘇聯對日宣戰事奏告天皇,請求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天皇囑東鄉轉告鈴木:“鑒于敵方使用了新型炸彈,日本已沒有力量再打下去了,應盡早努力結束戰爭。”
9日10時半開始,日本相繼召開多次會議。以東鄉為代表的一派,極力主張保存天皇制度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軍部主張除維護國體外,還必須附加軍隊由日本自行解散,戰犯由日本自行處理,不對日本實行保障性占領。期間有人報告:長崎遭到毀滅。由于害怕東京、皇宮成為下一個原子彈轟炸目標,10日凌晨2時后,鈴木打破慣例,請天皇作出最后決斷:再繼續戰爭是毫無意義的,為避免大和民族整個毀滅,一定要結束戰爭;同意按外相提出的條件接受波茨坦宣言。10日6時日本正式通過駐瑞士、瑞典機構向美、中、英、蘇發出乞降照會,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保持天皇制為唯一要求。
12日盟國回函:“自投降之時刻起,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統治國家之權力,即須聽從于盟國最高統帥之命令”;“日本政府之最后形式將由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愿確定之”。有限制地保留天皇制。
14日上午,裕仁天皇召開了戰時最后一次御前會議,指出:如果繼續進行戰爭,最后將使我國完全變成焦土,使萬民遭受更大的災難。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國民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日本向世界正式宣布了無條件投降。
為什么國際社會紛紛探討美國如何避免使用原子彈轟炸日本,而不是探討日本為什么要在美國對日進行原子彈轟炸、蘇聯對日宣戰后才艱難接受波茨坦公告?“敵在廣島投下原子彈后,又繼有蘇俄之參戰,致使天皇陛下、木戶大臣、鈴木首相、近衛親王、重光前外相,以及其他歷來支持提早終戰的要人,更加決心認為,除迅速接受波茨坦宣言以結束戰爭外,別無他途” (5)。
9月27日,裕仁與美國麥克阿瑟將軍見面時說:“直到廣島遭受原子彈轟炸,局面已經失控時,和平派才占了上風?!碑攺V島被原子彈轟炸后,科學家判斷美國僅一顆原子彈;當長崎又被原子彈轟炸后,日本政府恐懼了吧?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認為:從長遠看,原子彈轟炸減少了死亡人數。美國如使用常規武裝占領日本,雙方會各損失100萬以上的戰士(不包括平民傷亡人數,更不包括中國戰場死亡人數),而廣島、長崎的兩顆原子彈死亡人數不足30萬,實際上使得數十倍于此的人免于死去。因此,“廣島事件從某種角度來看是件好事” (6)。
美國1945年底的一次民意測驗表明,76. 2%的被調查者認為,使用原子彈結束戰爭是正確的。
美國駐蘇大使哈里曼致電杜魯門總統,斯大林與他(哈里曼)談話時曾說:日本人正在找尋借口成立一個準備投降的政府,他(斯大林)認為原子彈可能就是這個借口。他對原子彈顯示出很大的興趣,并說,這可能意味著戰爭和僵略的結束。”。這可證實,斯大林認同原子彈威懾在日本最后無條件投降中重大作用。
蘇聯參戰是緊跟美國原子彈對日轟炸后、日本必然無條件投降前最有利的時機,多次提前參戰日期;蘇聯向日本本土不斷推進,日本因擔憂蘇聯政治投降后倒向美國,美國實現對日本戰略控制。
【參考文獻】
[1]外務省 《終戰史錄》(Z)東京新聞月鑒社.1952
[2](史汀生:《史汀生日記1909-1945》,1945年5月15日。)
[3]瑪格麗特·杜魯門:《哈里·杜魯門>,三聯書店1076年版,第53頁。
[4]加爾.阿爾佩羅維茨:原子外交:廣島和波茨坦,原子彈使用與美國同蘇聯力量的對抗,紐約1985年版,第100頁。
[5]〔日〕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1975年版,第924頁。
[6]羅杰·羅森布拉特《原子時代》,載美國《時代》周刊198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