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美
【摘 要】本文闡述了我國課程與教學論教材內容體系建設的概況,我們分析了課程與教學論教材內容體系的特點及問題,結合我國課程與教學論教材內容體系的理論與實踐,提出了我國課程與教學論教材內容體系的課程論與教學論專業化建設的思考。
【關鍵詞】課程;教學論;教材內容體系;建設
一、前言
隨著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初、高等教育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所以現代教育課程與教學論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為人們了解當前的課程教育和教學提供了更多的理論基礎。開展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的歷史研究,是要找出現代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的發展軌跡,總結現代教育課程與教學理論的發展特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工業發達國家的現代教育發展歷程在世界范圍內具有代表性,對其他國家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和借鑒作用。
二、我國課程與教學論教材內容體系建設的概況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學者通過研究蘇聯傳統的課程與教學論教材方面的影響,這些研究不僅是現代課程與教材理論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也是“大教學(理論),當然小(理論)”的基礎系統。教學理論學科的內容系統可以通過以下面的公式來表示:教學論=本質規律論+過程內容論+原則方法論+組織形式評價論。這些教科書的內容系統是基于當時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教育的發展需求。也就是說,國家強調從教育系統制度的統一特性,特別注重課程的統一管理。學者們并不需要進行廣泛的理論研究,當代的課程與教學的整合已經成為在國內外教育改革的基本趨勢。課程理論與教學理論的融合也成為理論研究的主要方向。
三、我國課程與教學論教材內容體系的特點及問題
中國的課程與教學論教材內容體系有其自身的特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一要研究國外學者的相關理論,為了構建“課程與教學整合理論”的內容體系搭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第三種試圖從文化哲學觀的視角,重建一種具有。“開放”與“整合”和現代課程與教學論內容體系體現著“綜合性”的特點。這些探索有力地促進中國的課程與教學論的內容體系的建設。然而,在理論和實踐中,一些問題暴露程度不同。第二是采用相對獨立的組合形式,以全面反映課程理論與教學論的研究成果。
借鑒國外(主要是西方)理論,構建課程與教學論的內容體系,有助于教師系統地了解國外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拓寬研究視野,這無疑是非常有益的。然而,這本教科書的內容體系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國內教學理論研究成果,經過幾十年來的吸收,要學會用教材的特點,它反映了在這一領域學術發展的基本成就。從文化哲學的角度構建的課程和教材的內容體系來看,進行了全面的課程開發過程,實現課程論與教學論的整合機制,努力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給我們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放”“整合”和“全面”的思想和行為。在這樣的方式里,課程與教學作為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實質就是人的自我學習生命存在及其優化活動;而作為一種特殊精神文化的課程與教學論內容體系,就是人們進行課程與教學研究的特殊生命存在及其優化活動的知識與經驗形態。
另外,“組合”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教材體系,課程與教學論的結合是課程理論和教學理論的結合。它的目的是更全面地反映課程理論和教學理論兩個學科的成就。在內容安排上采取課程同題和教學問題相對分開的論述方式,先講課程,后講教學,這充分考慮到了我國課程論與教學論的研究現狀和當下廣大中小學教師的理論接受水平,比較符合教材建設須循序漸進的客觀要求,因而比較實用。
四、我國課程與教學論教材內容體系的理論與實踐
課程與教學課本是直接指導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重要載體,它必須照顧到中小學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論價值取決于對關注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水平。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傳統的教學論教材內容體系整體上給人的印象是“抽象思辨+工作手冊”。即前半部分關于教學本質、教學過程和教學原則等的討論十分抽象,而后半部分關于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的描述又具體得像工作手冊。前者與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分離的,未能真正融為一個整體。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沒有處理好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要改變這一狀況,重點是要改變我國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路徑,對其進行“輸血”和“再造”。
我們應該使用本土中層理論為突破口,打造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與教學論內容系統。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這不是直接照搬照抄這些理論的研究成果,并機械式地將其納入,并逐步建立起了課程和教學教材內容體系,但把他們的觀點照搬納入的全部或學科體系中,將其總結出來的成熟經驗和核心思想重新整合到教材內容中,充分消化、吸收它們的豐富營養。
五、我國課程與教學論教材內容體系的課程論與教學論
近幾年來,全國加大對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課程與教學的整合將成為中國大陸眾多學者的共識。然而,對于兩方面的融合,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如課程教學的大課程觀)。研究當中,有關課程教學中的一些大的教學理念,對課程設置和教學理論進行綜合研究,不同的意見會直接預計到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內容體系建設。對于課程與教學、課程論與教學論之間的關系,盡管可以在理論的或者說思辨的層面作出各種理解和解釋,然而它們在現實中,尤其是一線教師頭腦中的分離甚至對立狀態,是不能回避的。對此,有學者認為,課程與教學是教育的活動性存在,無論二者是否得到整合,它們在實踐中就是一體的。課程論與教學論是“觀念性存在”,的確可以提出能否整合、如何整合之類的問題。目前,一些學者對于整合這“兩論”的愿望十分強烈,但至今尚無令人真正滿意的整合性的研究文本,這是需要我們繼續探究的。
六、結語
課程與教學論在我國尚處于建設初期。課程與教學論的課程體系的建立過程需要一個成熟的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作為基本前提和參考。也許,隨著課程與教學論“理論一體化水平”的不斷改進,這些課程與教學教科書的內容體系將逐步從形式變得越來越豐富與更專業化。
【參考文獻】
[1]繆玉選.改革開放以來初中思想政治課教材內容的變化與啟示[D].漳州師范學院,2013.
[2]董源莉.自考本科與普通本科工科類物理教材內容難度的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5.
[3]張文靜.中美兩種高中物理教材對比——以“力學與運動學”主題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