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琴 范琳琳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上市公司的財務績效成為管理者,經營者等眾多利益相關者關注的重點。其中,內部控制對財務績效的影響也不斷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然而,因為內部控制在我國起步較晚,不少企業對內控不夠重視,內控執行力度較弱,企業頻頻出現內控信息披露不及時、違規披露的現象,導致企業財務績效下降。所以,內部控制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國內外現有內部控制與財務績效的相關性研究中,對企業財務績效多以單一指標(如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托賓Q 值等指標)表示,不能全面綜合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績效狀況。內部控制與財務績效的關系尚未完全形成共識。因此,本文以上證A 股上市公司為樣本,以因子分析綜合評分作為財務績效變量,致力于研究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與財務績效的相關性,并提出相關建議,這對企業增強內控執行意識,提升財務績效,促進企業的平穩、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內部控制的內涵
每一個組織都希望在一個有序的,高效的方式下開展業務活動,給各個利益相關方面提供可靠的管理信息,財務信息。想要實現此目的,組織需要實施一些控制措施來減少決策和工作中的失誤。因此,內部控制的概念應運而生。內部控制是企業管理的一項特殊職能,它對企業的管理過程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通過在組織內部實施各種制約的程序,為組織達到目標提供合理保證。
2、內部控制的評價
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是優化內部控制自我監察體制的一項重要安排。它是指企業董事會或類似權力機構對內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進行具體評價,形成評價結論,從而出具評價報告的過程。內部控制評價有助于企業自我完善內部控制體系,提高市場形象和公眾認可度,實現與政府監管的協調互動。
1、財務績效的內涵
企業財務績效是指企業戰略的實施、執行是否為最終的經營業績作出貢獻。他具體體現在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受其他因素影響的大小。它全面反映了企業成本控制,費用管理,資產運用,資金來源調配的效果。
財務績效能夠給管理層提供這樣的信息:企業的經營效果如何,企業的資產變現能力如何,會不會倒閉,企業能否賺錢,此外,財務績效能夠方便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分析企業過去的經營成果,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2、企業財務績效的評價
關于財務績效的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目前采用的評價方法有單一指標法和綜合評價法兩類。單一指標法主要使用托賓Q 值、經濟增加值、凈資產收益率等。托賓Q 值雖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但是,因為它是市場績效指標,要求較高的資本市場發展程度,這與我國資本市場并不十分完善的現狀相悖。
許多財務研究者采用的是綜合評價法,常用的方法有平衡記分卡、綜合指數法和綜合評分法(功效系數法)。平衡記分卡使指標的選取更加全面,能夠從多方面去衡量企業的財務績效。然而,選用這種方法可能在增加指標全面性的同時,也增加了指標選取的主觀性,可能被動機不良的管理人員操縱。
本文采用的是與綜合評分相結合的因子分析法,用少數幾個因子去描述許多財務績效指標之間的聯系,對企業財務績效做出評價。
1、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對財務績效有正向影響
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代表內部控制是有效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完善與否,內部控制實現效率高低都反映出內部控制是否有效。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減少企業不必要的浪費,降低經營成本,提升企業管理效率,進而提高財務績效。通過權力與職責配置,風險控制、信息溝通等管理活動的展開和執行,內部控制能夠良好地運行,為實現內部控制目標奠定基礎。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設一:
H1: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對財務績效有正向影響
2、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對財務績效有正向影響
委托代理理論向我們傳遞著這樣一個信息,即經營者需要向所有者報告企業經營情況,經營者的目標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所有者追求股東權益最大化。在這種雙方利益不一致的前提下,最有可能產生內部人控制問題。據此理解,若企業充分披露內部控制信息,則表明企業的誠信度高,管理者在信息披露上表現更加積極,同時體現出企業管理者對企業有較高的信心,這會使得更多的資本市場資源流入企業,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效果,提高企業財務績效。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設二:
H2: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對財務績效有正向影響
1、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3-2016 年1328 家上證A 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有關財務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新浪財經網,上交所。同時考慮到:(1)ST 公司的財務狀況異常,故剔除ST 類公司。(2)有些公司的變量不完整,數據存在異常,將這些公司剔除。(3)由于金融行業的特殊性,故不把金融行業涵蓋在內。最后獲得3984 個觀測值,數據處理使用SAS 和SPSS 進行。
2、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
縱觀學術界各位學者對財務績效的衡量,可以發現,部分學者使用的是托賓Q 值表示的市場指標,而更多學者則使用的是類似于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這樣的會計指標。財務績效的衡量也歷經了從單一指標到綜合指標的變化。考慮到全面性,相關性原則,在借鑒前人文獻的基礎上,本文從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和增長能力四個方面共選取9 個指標,采用定性的方法構建企業財務績效指標評價體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對其進行綜合評價,以因子分析綜合評分作為衡量財務績效的指標,即被解釋變量。
(2)解釋變量
本文的解釋變量是內部控制。除了考慮企業有沒有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本文還立足于內部控制的實施效果。因此,本文分別從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否充分來考察內部控制的執行情況。外部審計師的審計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內控執行與實施效果的優劣,因此,本文以外部審計師意見(ICD1)來衡量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有關外部審計師審計意見的結果來自國泰安數據庫中內控審計報告信息表。此外,以企業是否披露內部控制缺陷(ICD2)來衡量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充分性,相關數據來自國泰安企業內控評價報告信息表。
(3)控制變量
本文選取了以下控制變量:①資產負債率(LEVEL),張國清,趙景文(2015)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負債率與其財務績效之間有著負相關關系。資本結構理論也表明,適當的財務杠桿能夠提升企業績效,但如果負債極高的話,企業的財務績效就會下降。所以,本文選取資產負債率作為控制變量。②無形資產比重(INTAN)。一般而言,一個企業的無形資產所占比重越大,企業越難以控制。無形資產的比重大小也會產生不同的會計信息,影響到企業的內控質量,進而影響著公司財務績效。因此,選取無形資產比重作為控制變量是合理的。③公司規模(SIZE),公司規模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企業財務績效,并且,內部控制的執行難易也會受公司規模的影響。④審計師資質(Big4),外部審計師的資質會對企業內控有效性的評價產生影響,從而影響企業的財務績效。變量匯總見表1。

表1 變量設計及描述
本文利用統計軟件,首先,在眾多財務績效指標中提取主因子,采用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計算出財務績效綜合評分。其次,對所有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接著,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內部控制指標和財務績效綜合評分進行多元線性回歸。最終,采用穩健性檢驗再次驗證企業內部控制對財務績效的影響。
本文采用SPSS17.0 對企業財務績效進行因子分析,從財務績效的四大方面共選取9 個指標來衡量企業財務績效,對其進行綜合評價。如表2 所示。

表2 企業財務績效綜合評價指標匯總表
為了驗證財務績效指標之間是否存在較強的相關性,能否進行因子分析,必須使用KMO 檢驗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巴特利特球形檢驗),分析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KMO 和Bartlett 檢驗表
經過KMO 和Bartlett 檢驗,結果顯示:KMO 檢測值為0.713,比0.5 大,所取的Bartlett 球形檢驗結果為0.000。因此,所選的財務績效指標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財務績效指標適合因子分析。
本文使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因子,總共提取了4 個主因子,記為F1、F2、F3、F4,并且它們的累計貢獻率達到80.880%,說明這4 個因子反映了財務績效指標80.880%的信息。因子提取的效果較為理想。結果如表4 所示。

表4 總方差解釋表
將原有變量綜合為幾個具有代表意義的因子后,為了使因子含義更加清晰,需要使用旋轉的方法進行因子旋轉。本文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后,結果如表5 所示。
從表5 可以看出,主成分F1主要包含償債能力的營業現金流量負債比(CLR),現金流量比率(CFR);F2主要包含增長能力的總資產增長率(TAR),所有者權益增長率(OGR);F3主要包含營運能力的總資產周轉率(TAT),非流動資產周轉率(TNA),F4主要包括盈利能力的資產報酬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故把第一個因子F1稱為償債能力因子,第二個因子F2為增長能力因子,第三個因子F3為營運能力因子,第四個因子F4為盈利能力因子。

表5 實施因子旋轉后的載荷矩陣
在確定因子變量之后,需要得到每個樣本數據在不同因子上的具體數值及因子得分。通過計算因子得分矩陣,結果如表6 所示。
根據表6,可以得到因子得分的系數。由此參考因子評價模型,計算主因子得分:
F1=0.270CPR+0.210ROE+0.274ROA+0.019TAR-0.003OGR-0.004TAT-0.001TNA+0.394CFR+0.396 CLR
F2=0.002CPR+0.012ROE+0.007ROA+0.511TAR+…+0.001CLR
F3=-0.075CPR+0.015ROE+0.050ROA+0.002TA R+…-0.007CLR
F4=0.273CPR+0.333ROE+0.320ROA-0.002TAR+…+0.016CLR

表6 因子得分系數矩陣
最后,計算公司財務績效綜合評分。根據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4 個主因子總方差貢獻率的比重進行加權計算,得到財務績效綜合評分計算模型如下:
F=(24.226F1+21.227F2+21.015F3+14.412F4)/80.8 80
其中,F 表示財務績效綜合評分,F1、F2、F3、F4表示各因子得分。
利用SPSS 標準化后的因子得分,將其代入上述模型,可計算出各樣本公司2013-2016 年的財務績效綜合評分。
為了驗證企業內部控制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本文選取一些重要因素作為控制變量,根據上述文獻回顧和研究假設,參考張敏(2017)內部控制、公司治理結構與企業財務績效,構建以下模型:
F=β0+β1ICD1+β2ICD2+β3LEVEL+β4INTAN+β5SIZE+β6AUDIT+δ
其中,F 代表財務績效綜合指標,ICD1表示企業內控有效性,ICD2表示企業內控信息披露充分性,LEVEL 表示資產負債率,INTAN 表示無形資產比重,SIZE 表示企業規模,AUDIT 表示審計師資質,δ表示隨機變量。
針對企業內部控制的發展狀況和企業財務績效的現狀,使用SPSS17.0 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其目的是為了初步了解各個指標所反映的情況。其結果如表7 所示。

表7 2013-2016 年描述統計量

?
根據表7 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財務綜合績效(F)的極大值為9.36,極小值為-2.73,二者差異較大,均值接近于0,標準差是0.433,說明上證A 股公司的財務績效差異一般。
外部審計師意見即企業內控有效性(ICD1)的極大值為1,極小值為0,均值是0.870,標準差約是0.256。顯然,外部審計師對極大多數企業發表的是標準無保留意見,樣本公司內部控制質量還是處于較高的水平。
企業內控信息披露充分性(ICD2)極大值為1,極小值為0,均值為0.561,標準差是0.277,這表明在所選的樣本中,有近一半的上證A 股公司未披露內控缺陷,可見,內控缺陷的披露仍有待加強。
此外,在上證A 股公司中,無形資產占總資產的比率極大值為0.852,極小值為0,均值為0.050,這表明不同行業與規模的公司的無形資產比重存在較大差異;資產負債率、公司規模、外部審計師資質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各個上證A 股上市公司的財務績效存在著差異,內部控制狀況也不盡相同。這說明了各公司的發展存在著差異,仍需要對它們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針對數據特點的不同,本文以Pearson 相關性來研究企業內控有效性(ICD1)、企業內控信息披露充分性(ICD2)與企業財務績效的相關系數,并進行雙尾檢驗。結果如表8 所示。

表8 相關性

注:*.在.05 水平(單側)上顯著相關。**.在.01 水平(單側)上顯著相關。
通過對研究的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如表8 所示),可以看出:公司財務綜合績效(F)與企業內控有效性(ICD1),企業內控信息披露充分性(ICD2)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034,0.029,說明兩者與財務綜合績效呈正相關關系。而且,顯著性水平分別為0.036,0.045,均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說明企業內控有效性(ICD1),企業內控信息披露充分性(ICD2)與公司財務綜合績效顯著正相關,初步驗證了上述兩個假設。
財務綜合績效(F)與無形資產比重(INTAN),資產負債率(LEVEL),公司規模(SIZE)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053,-0.274,-0.107,說明選取的這3 個控制變量對企業財務綜合績效(F)的影響均是反向的。而審計師資質(AUDIT)與財務綜合績效(F)的相關系數為正值,說明二者呈正相關關系。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結論僅是從相關性的角度研究得到的。所以,想要得到更可靠的結論,還有必要進一步進行回歸分析。
1、擬合優度檢驗
考慮到本文變量較多,為了區分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對變量進行分組設置:解釋變量采用強制進入法進行分析,控制變量采用逐步法進行分析。最終結果如表9 所示。

表9 模型匯總d 表

注:a.預測變量:(常量),內控有效性,內控信息披露充分性;b.預測變量:(常量),內控有效性,內控信息披露充分性,資產負債率;c. 預測變量:(常量),內控有效性,內控信息披露充分性,資產負債率,審計師資質;d.預測變量:(常量),內控有效性,內控信息披露充分性,無形資產比重,資產負債率,審計師資質;e.因變量:財務綜合績效。
表9 反映了模型的擬合情況。R2也稱擬合優度(goodness of fit),R2的越大,說明選取的自變量對整個模型的貢獻越大,模型的擬合狀況越好。從表中可以看出,進入法和逐步法產生了四個回歸模型。模型4 的調整的R2為0.617,表明用自變量可以解釋因變量變差的61.70%以上,大于模型1 的0.177,模型2 的0.294 及模型3 的0.580,說明本次的擬合效果還是較好的。表中模型4 顯示D-W 值為1.680。D-W 接近2 時殘差獨立,而1.680 比較接近于2,即表明殘差項不是自相關的。
2、回歸模型顯著性檢驗
為了分析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對觀察變量是否產生了顯著影響,因此進行F 檢驗,得到方差分析表,如表10 所示。
從表10 可以看出回歸模型的方差分析結果:模型4 中F 值等于65.887,顯著性概率P 值為0.000。因為sig 值遠遠小于0.05,所以檢驗假設“H0:回歸系數=0”不成立。從而說明財務綜合績效(F)與企業內控有效性(ICD1),企業內控信息披露充分性(ICD2)以及控制變量資產負債率(LEVEL),無形資產比重(INTAN),審計師資質(AUDIT)等之間都存在線性關系,并且回歸模型顯著。

表10 方差分析(Anovad)表
3、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
F 檢驗的對象是因變量和所有自變量,并不能確定每一個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都是顯著的。因此,需要對每一個回歸系數進行顯著性檢驗來剔除不顯著的回歸系數對應的自變量。本文對控制變量采用逐步進入的分析方法,經過進一步分析,公司規模(SIZE)的sig 值都遠遠大于0.1,故它不能夠被引入模型,需要排除公司規模這一變量。回歸系數表如11 所示。

表11 回歸系數a 表
從表11 中可以看出,企業內控有效性(ICD1)的系數為0.221,企業內控信息披露充分性(ICD2)的系數為0.048,均與財務績效呈正相關關系,并且與自變量對應的顯著性概率都小于0.05,這表明兩者與財務績效顯著正相關,故說明假設H1,假設H2都是成立的。
為了進一步驗證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本文使用成本費用利潤率(CPR)作為財務績效的替代變量,進行穩健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2,表13,表14所示。

表12 模型匯總d 表
由表12 可知,調整的R2為0.657,表明用自變量可以解釋因變量變差的65.7%以上。D-W 值為1.643,比較接近于2,表明殘差項獨立。

表13 方差分析(Anovad)表
由表13 可知,方差分析表中F 值為56.759,顯著性概率為0.000。sig 值遠小于0.05,說明成本費用利潤率(CPR)與企業內控有效性(ICD1),企業內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ICD2)及其他四個控制變量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回歸模型顯著。

表14 回歸系數表
從表14 中可以看出,經過回歸系數檢驗,成本費用利潤率(CPR)與企業內控有效性(ICD1)的回歸系數為0.012,說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內控有效性(ICD1)每提高1%,財務績效將提高0.012%,企業內控有效性(ICD1)與財務績效正相關。同理,企業內控信息披露充分性(ICD2)與財務績效顯著正相關。進一步驗證了假設H1、假設H2成立。
由上述因子分析、相關性分析、回歸分析和穩健性檢驗可見,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與企業財務績效正相關。
1、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對財務績效有正向影響
經過上述實證分析可見,在上證A 股上市公司中,如果一個企業的內部控制有效性越好,那么它的財務績效也會顯有成效。即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是正向的。從外部審計師對企業內控情況發表的審計意見來看,獲得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而獲得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及無法表示意見的上證A 股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卻不太理想。當然,在審計師審計財務報表的過程中,需要了解企業內控情況并對此進行有效的風險評估,然后根據掌握的信息展開之后的工作,在風險評估中檢測到漏洞和缺陷,能夠為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較為準確的信息,以便于加強內部控制和管理。
2、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對財務績效有正向影響
隨著大多數上證A 股上市公司規模的逐漸壯大,越來越多的管理層意識到企業建立和維護內部控制的重要性。上述研究表明,企業內控信息披露越充分,財務績效越好。企業對自身的內部控制設計和執行情況進行評價,并將信息披露給內部和外部使用者,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管理當局提高內部控制意識,使企業有序地經營,進而有利于企業財務績效的提高。另外,內控信息的披露也有助于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可靠的證據,以便做出合理的投資決策,從而便于所有者對經營者進行監督,經營者能夠更加注重內部控制中信息披露的執行。這樣形成良性循環,又間接地提高了財務績效。所以,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充分與否都會影響到一個企業的財務績效的好壞。
隨著上證A 股上市公司的逐漸發展,內部控制已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企業抵御外部風險、提升管理績效、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內控規范體系的實施不僅會影響到企業的穩健運行,也會影響到企業的業績。通過上述實證研究并結合目前的現狀,企業除了需要進一步提高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以外,還需要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和培養,使企業不斷更新和優化內部環境,進而提高企業財務績效,增強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1、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強全員內部控制意識
內部控制平臺能否有效地運轉,需要企業文化的支持。企業文化通過內在引導而不是外在推動對人員進行激勵,以此支持企業內控系統的有效運轉。它能獲得大部分人員的認同,并用來引導大多數成員的行為,使他們形成共識,具有標準化的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從而塑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企業財務績效。因此,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可以有效地保證內控制度的有效執行,從而提升企業財務績效。
2、完善對信息披露的法定要求,對違規行為明確處罰規定
從上述實證結果可以知道,部分上證A 股公司的內控信息披露還有待加強。我國內控規范體系建設較滯后,所以部分企業對內控的重視程度不高。這種對于內控的忽視多基于企業領導人或經營者對內控存在著誤解,許多企業領導人或經營者認為,內部控制并不能直接給他們帶來有效的經濟價值,反而會束縛自己的手腳,增加經營中的成本,降低企業財務績效。這種錯誤的認知導致內部控制在我國的發展情形不盡人意。
因此,相關法律法規制定部門應加強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關制度建設,完善相關的法律政策與規定,對違規行為加大懲罰力度。這樣,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就能在市場上發揮更好的功效,從而督促企業加強信息的披露,帶動財務績效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3、改善信息披露的環境,提高企業披露信息的積極性
目前,我國上證A 股上市公司仍存在內控信息披露及時性差,內容真實性偏低的狀況,如果執行強制性披露,則會導致企業披露的內容過量或者不足。而且,因為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規詳細且復雜,信息披露的成本較高,所以,完善內控信息披露的環境很重要,政府和企業都要加強重視,做到不偏不倚,提升企業披露內控信息的主動性和準確性。這樣有利于企業在披露信息的同時發現自身的不足或問題,在企業以后的發展過程中加以改進,從而有助于提升企業的財務績效水平。
綜上所述,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內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與財務績效正相關。從目前上證A 股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狀況來看,企業應加強自身文化建設,積極主動地提高內部控制的執行力度,及時披露內控相關信息,相關部門也應完善對信息披露的法定要求,改善信息披露的環境,最終實現提高企業財務績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