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馮莉
摘? 要:高水平運動員是國家部分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特殊環節和組成部分,為使高水平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更好地與其職業發展和社會價值協調發展,需要迫切創新四川省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培養模式。高水平運動員教育部門的教學目標管理必須打破原有教學管理模式,改善“體”與“教”、“訓”與“練”的矛盾僵局,由“體教結合”轉為“體教融合”,全新改變“高知識,弱技能”和“高技能,弱知識”現狀,從而真正意義上地實現體育職業教育與體育普通教育齊頭并進,使高水平運動員教育更為多元化。
關鍵詞:四川省? 高校? 高水平運動隊?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4(b)-0122-02
1? 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高度重視高校運動員的培養和教育,出臺了許多文件制度,為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工作指明了明確的方向。例如,十八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了要加強運動員教育及創新的重要性;2019年教育部精簡了運動隊伍建設,促進了更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教育質量的提高有利于促進國家競技體育人才隊伍建設,有利于促進群眾體育發展。建設體育強省和體育強國要求要繼續發揮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助推作用和引領作用。當前,四川省高校教育模式與運動員之間呈現影響型、主導型、放任型3種明顯關系,3種關系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管理松散、教育與訓練脫節、學生文化基礎不高、學校群眾體育的影響力差等。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體育教育改革和體育強省目標實現。因此,探索和創新四川省高校高水平運動員人才培養模式,是必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有助于更好地培養高水平人才。
2? 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2.1 教學項目設置偏冷門、效益不高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四川省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雖已具有一定的發展規模和經驗積累,但從教學項目設置上看,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項目設置熱門度與社會的熱門項目還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匹配度不高。這就容易導致高水平運動訓練的產出效益呈下降態勢。如田徑、三大球類等傳統性項目較多,而部分項目則存在后備力量斷層的危機,如跆拳道、定向越野等,這不利于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性。可見,四川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項目設置不合理,投入結構不科學、不經濟,導致一些優勢項目、出成績率較高的項目規模過小,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2.2 學、訓矛盾突出
目前,四川省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雖然開設時數較多的文化課程,形式上保障了學生文化學習需要和水平提高。然而,學生的運動成績與學校、教練員、運動員的利益直接掛鉤,導致運動訓練仍然是實質上的主業,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的文化學習流于了形式。
在對部分抽取的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有75%的教練員認為訓練與學習之間矛盾依然存在,54%的教練認為訓練肯定會占用學習時間,21%的教練認為有時會占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盡管“體、教結合”在四川省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已經開展的較為普遍,但現有的實際情況使得學生缺乏學習文化知識的內在動力,導致現有的“體、教結合”難以收到明顯成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長期以來我國體育部門受到“金牌第一”指導思想的影響,降低分數、減少學分、放寬年限,而教育部門看重的是“育人取向”借助體育比賽成績能讓學校學生在高考中加分,增加學校的升學率及知名度。
2.3 優秀教練員匱乏
教練員綜合素質的高低對高水平運動員成績的提高和影響起著關鍵性作用。據對四川省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7所高校的教練員數據統計分析顯示,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在近幾年內數量呈上升趨勢,其年齡、職稱、學歷和專業層次都有所提高,教練員呈現年輕化、學歷本科化特點。但是從具體來看,部分高校設施配置偏低、單位缺編、待遇不高等問題仍然嚴重制約著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隊伍的進一步發展。其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教練員參加培訓和進修的機會很少,外出交流、先進經驗和訓練方法獲得渠道少,很難接收到現代運動訓練學和最新的專項技術,故簡單、保守的傳統教學法依然成為當今最主要的訓練方法,這樣違背競技體育人才培養規律。另一方面,教練員隊伍不穩定、責任心不強,多數為兼職教練,影響訓練質量和目標達成。
2.4 學校、體育部門與企業(社會)銜接矛盾突出
該文在對大量高校高水平運動管理者和教練員的訪談中發現,在全省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中存在的一個較為突出問題就是——高水平運動員輸送過程中學校與體育部門、企業(社會)銜接不順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與專業隊相比,投入嚴重不足,經費大量被擠占,參賽經費得不到保障,教練員的訓練經費和勞務經費等得不到解決。二是被輸送到高一級專業運動隊作為優秀后備人才的運動員缺乏運動員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分析和研究,未按照自身特點和成長規律進行基礎訓練,而是被迫過早進行某一項目的專業化訓練和高強度高負荷的訓練,導致很多優秀運動員難以承受和不適應。三是往往因為部分教練員缺乏職業道德和相關機構部門的監管,致使優秀隊員長在訓練中無法得到公平對待。
3? 教學模式創新思路
3.1 利益明確,教學模式創新
高水平運動隊主體利益目標是一個重要討論的核心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勢必會影響到隊伍的建設和發展。因此,如何協調政府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利益沖突、如何發揮政府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為主導等相關利益體,應該得到正確的劃分。在此基礎上隊伍建設還應以各級普通高校為主體,以各級投資俱樂部和社會力量等為補充,充分建立起利益機制和制度,明確各主體的利益歸屬。而這些正是成為四川省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展道路上遇到的阻礙問題。“金牌第一”仍然是高水平運動隊的首要目標,這在許多高校領導心目中根深蒂固,這個目標是當地政府部門所重視的。因此,許多政府部門直接參與到隊伍的建設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校自主權利。政府體育部門的主要作用應該是宏觀調控,盡所能地改善對運動隊的管理。但是,如果脫離教育部門的參與,運動隊也無法長期而穩定地持續發展。因此,政府與高校之間必須有機銜接。同時,通過校外企業、公司市場力量參與,共同建設高水平運動隊伍,建立好二者的合作機制和各自利益保障。
3.2 樹立品牌意識和觀念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四川省的競技體育工作中,部分體校通過如招標等方式吸引所在地中學和社會來聯辦業余訓練項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形成了一種“爭辦”的態勢。四川省普通高校在發展高水平運動隊過程中,對其發展道路和經驗加以借鑒。高校要主動出擊,調整工作思路,在與企業、社會聯辦項目的過程中,要尋找合作的切入點和相互合作所帶來的切身效益,在此理念下牢牢樹立一種品牌,將高校高水平運動項目作為品牌項目推廣到社會之中,推向企業。具體措施可以采用競爭機制,借助現代媒體平臺,實現高水平運動隊單位與所在地企業雙贏。只有這樣,其結果既是高校希望的局面,也會引起政府體育部門更多的注視,去關注高校的發展和高水平運動隊伍的建設,進而實現學校與項目質量的全面提高。
3.3 建立教學與訓練的新模式
適宜的訓練模式既要適合四川省高校高水平隊伍建設的需要,也必須通過模式運行帶來成效,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建立“教育與訓練”合一的新的教育形式,將運動員的訓練納入到教育的整體計劃當中,這樣不僅保證了競技訓練和文化學習的順利進行,還為各階段不能成為優秀體育人才運動員的轉向及提前分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機會。根據調查的實際情況,高校高水平運動可以做一些常識性的教育轉變。例如,可嘗試部分納入教育系統,使高水平運動的“點”在普通高校的“圈”中展開,徹底改變原有簡單掛學籍的模式,原有掛學籍的方式不能真正地實現教育與運動訓練的結合。高水平隊伍建設可以由政府體育部門組織力量進行業務指導,真正將普通學校作為高水平運動開展的一個學習與訓練的主戰場,從而實現由“體、教結合”向“體、教融合”方向的轉變。
3.4 調整項目布局
盡管2019年國家教育部對高校高水平運動項目進行了調整,但四川省應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合理地調整項目布局。例如,分類進行布局。首先,具體可以將四川省高水平運動項目與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項目契合的部分作為一類項目。這一類可以看作是重點建設的項目,由政府體育部門重點投入資源加以保證。其次,將運動項目與大學生運動會優勢項目作為二類項目,如網球、武術等,這類項目可以由政府和社會、企業共同介入和建設。再次,將不容易在大運會上取得成績的項目作為三類項目,如田徑、足球等。將這部分項目經過發展后要么轉項,要么撤銷。最后,建立好教練隊伍,增強教練員的責任和競爭意識,同時,暢通輸送進隊渠道,徹底革除選材進隊的不正之風。
3.5 打造教練員隊伍
為了充分發揮教練員在高水平運動隊中的主導作用,建議可通過以下手段優化教練員隊伍。第一,人事部門對高級教練員要有一定的政策傾斜或考慮,保證部分高校教練員的編制和待遇問題,讓教練員無后顧之憂,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訓練之中。第二,高校體育部門和機構要盡可能地關心、幫助教練員成長,更多地為教練員提供進修和外出學習的機會。第三,強化競聘機制,對年輕、有能力和工作成效的、成績突出的教練員可破格提拔使用和職稱評定,使其成為學校高水平團隊建設的核心成員。第四,建立更為系統的教練員培訓體系,可以通過高水平賽事觀摩、高級別教練員交流等多渠道,提升其水平和業務能力,并將其制度化、常規化。
3.6 拓展經費來源
經費是建設高水平隊伍的重要保障。從目前國內外高校運動隊的成功經驗來看,成熟的商業運作是高學競技體育持續發展和不斷壯大的重要基礎。因此,四川省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應積極探索市場化、社會化的道路,以產業化為突破口,開發和培育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競賽市場實現經費來源渠道的多元化,以解決經費緊缺的突出問題。
參考文獻
[1] 劉青,溫建,李以慶,等.新時期四川省業余訓練走向研究[J].體育科學,2010,30(7):3-15.
[2] 王凱珍,潘志琛,劉海元,等.深化“體教結合”構建運動員文化教育新體系[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2):129-133,137.
[3] 劉青,鄭宇,何芝,等.我國優秀運動員培養方式社會化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