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蘭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人民醫院,山西 太原030400)
腹腔鏡手術是近年來婦科腫瘤切除常見的手術方式。因患者術前憂思緊張,術中麻醉刺激、金刃創傷,術后久臥耗傷氣陰,加之女性脆弱易悲,更易致肝氣郁結,肝郁犯胃,肝脾不調,脾胃氣機瘀滯,運化傳導失司,腑氣不通[1]。耳穴貼壓依據耳穴全息理論可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2],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術后實施耳穴貼壓[3]。部分研究雖已經證實術前耳穴貼壓效果優于術后耳穴貼壓[4],且術前實施耳穴貼壓亦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況[5],但目前探究術前實施耳穴按壓對患者術前睡眠生理及術后胃腸康復影響的綜合研究尚少。因此,本研究探討術前耳穴按壓法對婦科腹腔鏡患者圍手術期的影響,為婦科腹腔鏡手術圍手術期的管理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太原市清徐縣人民醫院行腹腔鏡婦科手術者115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7例和觀察組56例。對照組平均年齡(45.37±11.82)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3.84±2.63)kg/m2;卵巢囊腫手術患者26例,子宮肌瘤手術患者31例。觀察組平均年齡(46.15±10.12)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2.72±3.35)kg/m2;卵巢囊腫手術患者23例,子宮肌瘤手術患者33例。兩組患者年齡、體質量指數、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參照《婦產科學》中相關的診斷標準[6]。卵巢囊腫:術前彩超提示卵巢有囊性包塊,術后病理提示卵巢良性腫瘤;子宮肌瘤:術前彩超提示子宮肌壁間可見不均質回聲,術后病理提示子宮平滑肌瘤。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年齡25~60歲;擬行術式為腹腔鏡下卵巢囊腫剝除術、子宮肌瘤剔除術者;全身麻醉者;知情同意接受本研究者。
1.4 排除標準 孕婦;惡性腫瘤者;術后化療者;耳郭皮膚不適合耳穴貼壓者;術前存在胃腸功能障礙者;精神障礙者;術后出現嚴重并發癥者;依從性差者。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圍手術期護理。①術前常規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②術前穴位貼敷對照:主穴取神門、枕、皮質下、腦干、大腸、小腸、胃,并酌情加減穴位。穴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13734-2008《耳穴名稱與定位》定位,找準穴位后以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耳郭皮膚,粘貼膠布。③術后常規護理:術后6 h內去枕平臥,48 h后給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術后咀嚼口香糖,早期下床活動,常規安置腹腔引流管等。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將穴位按壓改為耳穴貼壓。找準穴位后以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耳郭皮膚,采用王不留行籽貼于耳穴相應位置,用拇指及食指指腹對壓耳穴。每日按壓2~3次,每次按壓30~60 s,至局部出現灼痛、發熱為宜。輕者取單側,重者取雙側,臨睡前必按1次,直至恢復排氣、排便。
3.1 觀察指標 ①術前睡眠時間、血壓、心率:用統一的儀器測定患者入院當天及術前的心率、血壓,并詢問及統計睡眠時間。②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護士于術后8 h開始聽診腸鳴音,每次3 min,每隔2 h腹壁聽診1次,直至腸鳴音恢復聽診結束,并記錄腸鳴音恢復時間;第1次排氣及排便時間由患者自行記錄,并由課題組的護士進行統一登記。所有指標的時間從手術結束返回病房開始至第1次排便結束,患者出院時未排便者電話隨訪至排便截止。③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惡心、嘔吐、腹脹及腸梗阻等并發癥通過患者自述并結合患者病歷直接或間接獲得。腹脹以患者的主觀自述為標準,腹脹為患者術后至肛門排氣前有腹脹感,無腹脹為患者術后至肛門排氣前無腹脹感;腸梗阻設定為腹脹,腸鳴音消失,肛門無排氣、排便>24 h,惡心、嘔吐≥2次,每次嘔吐量>100 m L。
表1 兩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耳穴貼壓前后心率、血壓、睡眠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耳穴貼壓前后心率、血壓、睡眠時間比較(±s)
注:與本組入院當天比較,△P<0.05;與對照組術前比較,▲P<0.05;1 kpa=7.5 mm Hg
睡眠時間(h)心率(次/min)組別 例數收縮壓(mm Hg)舒張壓(mm Hg)入院當天 術前 入院當天 術前 入院當天 術前 入院當天 術前觀察組 56 8.32±2.12 8.01±2.24△▲ 112.34±10.23 119.24±11.13△▲ 81.25±11.31 88.43±12.24△▲ 79.34±11.33 84.35±12.39△▲對照組 57 8.23±1.88 6.24±3.72△ 110.24±11.47 125.32±11.22△ 80.42±10.24 95.32±11.32△ 80.25±10.53 96.65±10.64△
3.2 質量控制 手術醫生、麻醉師的技術水平均經過統一培訓,屬于同一層級,且對醫師、技師實施盲法;由課題組統一的護士對研究對象的腸鳴音進行聽診,且聽診護士實施盲法;記錄者亦實施盲法。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睡眠生理狀況比較 入院當天,兩組患者睡眠時間、血壓、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觀察組心率、血壓、睡眠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胃腸道功能恢復比較 觀察組術后第1次腸鳴音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腹腔鏡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h,±s)

表2 兩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腹腔鏡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h,±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第1次腸鳴音時間 術后第1次排氣時間 術后第1次排便時間觀察組 56 13.22±3.54▲ 26.42±2.83▲ 37.34±14.54▲對照組 57 15.41±3.24 31.32±3.43 53.22±19.44
(3)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腹脹的發病率低于對照組(P<0.05);惡心、嘔吐、腸梗阻3種并發癥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例(%)]
本研究表明,術前耳穴貼壓具有改善睡眠,穩定患者血壓、心率的功效。由于患者術前對治療過程、治療結果的擔心,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如睡眠欠佳、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在不實施術前耳穴貼壓的情況下上述一系列的不良反應未改善,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也會給手術帶來一定的風險。同時有研究表明,精神過度緊張也會使患者痛覺敏感性增加,加重患者的痛苦[7]。術前耳穴貼壓的主要穴位有神門、枕、皮質下、腦干,可調節大腦皮質及交感神經,鎮定安神。國內亦有眾多研究證實耳穴貼壓的安神作用,唐建華等[8]對患有睡眠障礙的夜班護士進行耳穴貼壓,與未實施耳穴貼壓護士相比,其睡眠質量可明顯改善;何志群等[9]認為,耳穴貼壓不僅可以改善圍絕經期女性睡眠,還可以緩解圍絕經期癥狀。本研究對患者血壓的改善,亦有研究支持。郭璇等[10]研究表明,90.0%接受耳穴貼壓的患者24 h收縮壓及舒張壓均降低。同時,耳穴按壓也可分散患者注意力,減少患者對手術的恐懼,穩定其血壓、心率。因此,術前耳穴貼壓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質量,還可以改善其血壓、心率等生理狀況。術前耳穴貼壓患者較未實施耳穴貼壓者更可以促進腸鳴音的恢復和排氣排便。此研究結果與孫龍等[4]的研究結果一致。此外,研究表明術前即給予耳穴貼壓,可適度提高機體的應激水平,優于術后耳穴貼壓[11]。此外,本研究還證實婦科腹腔鏡術前耳穴貼壓可以明顯減少腹脹的發生率(P<0.05),與對照組比較可以減少惡心、嘔吐、腸梗阻發生率,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陶濤等[12]對全麻下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耳穴貼壓后并發癥的觀察結果相似。
本研究刺激與胃腸功能有直接聯系的大腸、小腸、胃穴,同時刺激具有調節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作用的神門、皮質下、腦干穴,外周及中樞同時作用,平衡陰陽,疏通經脈氣血,改善臟腑功能。支配胃腸功能的迷走神經在體表唯一分支為迷走神經耳支[13],耳穴附近分布眾多的迷走神經,因此耳穴貼壓可以通過調節迷走神經的興奮性改善術后胃腸功能[14]。有研究者對耳穴貼壓對患者術前術后機體分泌的胃動素、胃泌素及血管活性腸肽的影響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耳穴貼壓組與對照組相比更能促進上述激素的分泌[15],因此可以從內分泌體液調節水平解釋耳穴貼壓對機體的影響。綜上,耳穴貼壓可以刺激分布于耳穴的支配胃腸功能的迷走神經,胃迷走神經興奮,刺激胃動素、胃泌素及血管活性腸肽的分泌,最終促進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中僅有1例患者不能長期耐受耳穴貼壓的疼痛,其余患者均能較好的耐受,表明耳穴貼壓的適用性雖有個體差異,但整體適應性較強,是值得推廣的經濟實用的方法。但本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本研究選擇的兩種手術均為良性腫瘤,病種選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時由于該病種住院至手術時間間隔較短,即術前按壓時間較短,僅進行了1 d的耳穴貼壓,因此,未對患者進行心理問卷調查。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選擇更多種類的病種進行研究,還可對耳穴貼壓前后患者的心理變化進行調查,探究術前耳穴貼壓對患者術前心理的影響。
綜上所述,術前耳穴貼壓可以調節機體的交感神經、迷走神經,既可以改善術前婦科腹腔鏡患者睡眠、血壓、心率狀況,又可以促進患者術后胃腸道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節省大量的醫療資源,且無明顯不良反應,有待臨床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