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琴
(山西省長治市婦幼保健院,山西 長治046000)
早產兒主要是指胎齡未達到37周的活產新生兒,研究表明,中國的早產兒數量位居世界第2位[1]。由于早產兒自身組織器官發育尚未成熟,神經反射尚未完善,常伴有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影響存活質量。有研究指出,充足均衡的營養供給是早產兒存活的關鍵因素之一[2],但早產兒由于吸吮吞咽呼吸不協調,出生后難以實現有效的經口喂養,從而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及產婦心理反應。因此,如何幫助早產兒盡早實現安全有效的完全經口喂養已成為目前研究重點。多項研究顯示,口腔運動干預能促進早產兒進食功能的發育,對早產兒喂養進程、喂養表現等均具有促進作用[3-4]。但目前臨床鮮有基于中醫理論的口腔運動治療早產兒經口喂養困難的研究探討,故而本研究就此展開報道,以期提高早產兒經口喂養的能力,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于長治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早產兒6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4例。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胎齡30~33周,平均(31.30±1.87)周;出生體質量1.10~1.53 kg,平均(1.30±0.20)kg;1 min Apgar評分7.62~9.04分,平均(8.29±1.62)分;生產方式:剖宮產28例,自然分娩6例。研究組男19例,女15例;胎齡30~32周,平均(31.27±1.90)周;出生體質量1.09~1.51 kg,平均(1.28±0.19)kg;1 min Apgar評分7.66~9.07分,平均(8.18±1.59)分;生產方式:剖宮產27例,自然分娩7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胎齡<34周,體質量<2 500 g;病情穩定,接受全管飼喂養的早產兒;新生兒出生后,均完成統一輔助通氣,時長達到48 h;整個研究均在早產兒家屬知情同意下完成。
1.3 排除標準 出生后有畸形、感染等不健康癥狀者;嚴重新生兒窒息及心肺疾病,病情不穩定者;腦室周圍、腦室內伴有出血現象者;臨床資料不完善者;有先天性遺傳代謝性疾病及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而影響經口喂養者。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口腔護理、臍部護理、臀部護理、體位護理等,無任何口腔運動干預,同時根據早產兒胎齡、體質量、胃部耐受情況,調整奶量和喂養頻率。該護理自鼻飼開奶后開始,每日1次,直至停止鼻飼喂養。
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基于健脾法的口腔運動干預,操作者均為接受過統一培訓的兩名護理組長,具體如下:①操作前洗手、修剪指甲、戴無菌手套,以不觸痛患兒皮膚為宜。由于早產兒年齡小、皮膚薄嫩,按摩時需注意力度,應平穩、柔和、輕快、著實,于鼻飼前30 min在相應穴位給予穴位按摩。②取穴位置:承漿(位于人體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當鼻唇溝中)、地倉(在面部,口角外側,瞳孔直下)、頰車(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咀嚼時肌肉隆起出現的凹陷處)、舌面胃穴(心穴后1寸)、舌面脾穴(位于胃穴旁開4分處)。③穴位按摩手法:包括口周穴位和口腔內穴位按摩,前者以指腹逐漸著力于穴位,按摩路徑為承漿-頰車、承漿-地倉、迎香-地倉,以螺旋式運動進行,順、逆時針各10次,結束后以同等力量在穴位上施力5 s;舌面胃穴、舌面脾穴均以手指指腹端點按壓1 min,力度由輕到重,循序漸進,以局部出現酸、麻、重、脹或發熱為準。④非營養性吸吮:即在早產兒口中放置無孔安撫奶嘴,讓其吸吮。該干預自鼻飼開奶后開始,每日1次,直至停止鼻飼喂養。干預過程由督導專員全程督導,若早產兒伴有心動過緩、血氧飽和度降低等現象,需停止操作。
3.1 觀察指標 ①喂養表現:包括喂養效率(指每分鐘的攝入奶量)、喂養成效(指在前5 min攝入奶量在醫囑奶量中所占據的比例)、攝入奶量比(指經口攝入奶量在醫囑奶量中所占的比例)。②喂養進程:包括從經口喂養到完全喂養轉換所需的時間、開始經口喂養的時間、完全經口喂養的時間。③采用Neiva等[5]編制的非營養性吸吮系統(NNS)評分量表對早產兒吸吮、吞咽能力進行評估,分值為21~86分,其中小于32分評定為不可經口喂養,只能鼻飼喂養;大于50分評定為可安全經口喂養;33~49分評定為可結合患兒情況予安全的口腔喂養干預方式。④記錄早產兒呼吸暫停、喂養不耐受及血氧飽和度下降等發生情況。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喂養表現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的喂養成效、喂養效率、攝入奶量比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早產兒喂養表現比較(±s)

表1 兩組早產兒喂養表現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喂養成效(%) 喂養效率(m L/min) 攝入奶量比(%)研究組 34 69.21±6.33△ 5.21±1.57△ 75.52±7.18△對照組 34 61.87±5.27 3.62±1.25 62.67±6.20
(2)喂養進程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兒開始經口喂養的時間比較組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的進展時間、完全經口喂養的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喂養進程比較(±s)

表2 兩組早產兒喂養進程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進展時間(d) 開始經口喂養的時間(周) 完全經口喂養的時間(周)研究組 34 11.21±1.12△ 33.63±0.63 35.41±0.53△對照組 34 27.18±2.19 33.40±0.61 37.58±0.62
(3)NNS評分比較 入院當天及干預后3、6 d,兩組患兒NNS評分比較組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9 d,研究組的NN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早產兒非營養性吸吮系統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早產兒非營養性吸吮系統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入院當天 干預后3 d 干預后6 d 干預后9 d研究組 34 33.93±5.08 35.36±5.28 49.21±6.05 75.41±7.48△對照組 34 33.49±5.19 34.69±5.23 46.58±5.46 63.58±6.23
(4)不良反應比較 研究組呼吸暫停、喂養不耐受及血氧飽和度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早產兒不良反應比較[例(%)]
隨著衛生醫學和新生兒監護技術的迅速發展,早產兒存活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但由于早產兒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完全,早產兒本身身體素質較差,若缺乏健全的腸內營養極易導致營養供應缺乏,進一步減慢早產兒的生長發育[6]。由于既往臨床常用的腸外營養和管飼易誘發靜脈炎、新生兒感染、鵝口瘡等諸多并發癥,經口喂養已成為早產兒營養供給的最佳途徑[7]。然而,大多數胎齡<34周的早產兒因吸吮吞咽呼吸不協調,出生后難以實現有效的經口喂養,故需通過早期及時進行吸吮、吞咽功能訓練以縮短經口喂養進程。既往研究表明,口腔運動干預能縮短早產兒達到完全經口喂養的時間[8]。但目前大部分的干預措施僅是通過按摩口腔周邊的肌肉進行刺激,且口腔刺激的操作手法及步驟等方面尚未形成統一標準[9]。鑒于此,本文就基于健脾法的口腔運動干預方案在早產兒經口喂養中的應用予以探討,以期為后續同類患者的治療奠定實踐基礎。
中醫認為,早產兒可歸屬于“胎怯”范疇,患兒多因脾胃發育不全、消化功能較弱,造成生化乏源,脾氣虛弱,終致肌肉瘠薄,瘺軟無力,吮乳量少,嗆乳溢乳,治療上補法易壅滯氣機,而消法又易傷正氣,故可予中醫外治法進行治療。穴位按摩是中國傳統醫學診療的常用外治法。中醫認為,人體體表特定部位與其內臟器官系統存在密切聯系,對特定穴位施加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主要施治手段的穴位按摩,可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態[10]。基于此,本研究醫務人員按摩刺激位于唇周的承漿、頰車、地倉、迎香等穴位,以發揮補益脾胃的作用,同時輔以舌面的胃穴、脾穴,共同發揮促進早產兒吸吮和吞咽功能發育、調節早產兒脾胃功能、促進口腔腺體分泌等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的進展時間、完全經口喂養的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而喂養成效、喂養效率、攝入奶量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健脾法的口腔運動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早產兒經口喂養進程及喂養表現。究其原因為穴位按摩和非營養性吸吮能刺激早產兒的感覺和視覺,促進其口腔運動功能的成熟,且有利于新生兒完善有節律的吸吮吞咽模式,進而使喂養進程及喂養表現得到顯著改善。NNS量表可評估胎齡<34周的早產兒吸吮吞咽能力,且是美國兒科學會推薦的早產兒出院評價指標之一,其分值直觀反映早產兒吸吮吞咽能力的高低。本研究中,入院當天及干預后3、6 d,兩組早產兒NNS評分比較組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9 d,研究組的NN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顯示兩組早產兒NNS評分均升高,但基于健脾法的口腔運動干預更加顯著地增強了患兒的吸吮吞咽能力,這與張嵐等[11]研究結果相似。此外,本研究就該干預方案的安全性進行研究發現,研究組呼吸暫停、喂養不耐受及血氧飽和度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了該方案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喂養。原因在于穴位按摩可增強早產兒迷走神經興奮性,促進乙酰膽堿的大量分泌,進而刺激胃腸運動,有利于改善胃腸黏膜生長發育,降低喂養不耐受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基于健脾法的口腔運動干預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早產兒經口喂養表現,縮短經口喂養進程,增強吞咽吸吮能力,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可為新生兒科早產兒喂養提供參考。但本研究亦存在不足之處,即樣本量相對較小,且所納入早產兒胎齡均>30周,缺乏對胎齡更小早產兒的研究,故基于健脾法的口腔運動干預對早產兒經口喂養進程的影響尚須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