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衛兵
(山西省興縣人民醫院,山西 呂梁033600)
反流性食管炎也稱為糜爛性食管炎,主要指十二指腸及胃內容物反流到食管,既可導致胸骨后疼痛、胃灼熱及反酸等癥狀,還可導致食管黏膜出現纖維化、糜爛及潰瘍等病變,是胃食管反流病之一。臨床中往往采用單一促動力劑或者抑酸劑治療,但難以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1]。本觀察探討逍遙散加減治療肝胃郁熱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興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1例肝胃郁熱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為觀察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0例)與研究組(41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1~73歲,平均(42.2±1.6)歲;病程1~14年,平均(5.6±1.5)年。研究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30~74歲,平均(42.5±1.4)歲;病程1~13年,平均(5.3±1.2)年。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西醫診斷符合《反流性食管病/反流性食管炎診斷與治療方案(試行)》[2]。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伴有不同程度的燒灼感、反酸、胸骨后灼痛等癥狀;經胃鏡檢查確診;對本次研究知情并主動參與。
1.3 排除標準 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食管病變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伴有嚴重精神類疾病者等。
2.1 對照組 采用西沙比利(萬邦德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814)治療,每次20 mg,每日2次,于早晚餐前服用。4周為1個療程,堅持治療2個療程。
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逍遙散加減。逍遙散藥方組成:炙甘草15 g,清半夏10 g,薄荷10 g(后下),山梔10 g,茯苓15 g,白術15 g,柴胡10 g,蒲公英15 g,吳茱萸3 g,煨姜5 g,當歸10 g,白芍15 g。若胃陰虧虛,則加玉竹10 g;若易怒口苦,則加黃連片10 g;若反酸嚴重,則加烏賊骨10 g,瓦楞子10 g;若濕困脾胃,則加厚樸10 g,陳皮10 g。水煎服,每次200 mL,每日2次,于早晚餐后服用,4周為1個療程,堅持治療2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口苦咽干、反酸、胃灼熱及情志抑郁等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全部消失,且停藥半年內無復發;有效:口苦咽干、反酸、胃灼熱及情志抑郁等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有所改善,且停藥半年內偶有復發;無效:口苦咽干、反酸、胃灼熱及情志抑郁等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加重或者無變化??傆行剩?痊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治療2個療程后,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72.50%,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7.80%,研究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胃郁熱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中醫指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機主要是胃氣上逆,胃失和降,本病的病位雖在食管,但是多責之于胃?!夺t貫》指出“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乃為飲食之路”,食道的功能主要是通過蠕動將食團送到胃內,與胃腑有非常緊密的聯系。蓋胃屬于陽腑,傳化物不藏,以降為順,有腐熟水谷及受納水谷等作用。肺、脾及肝臟功能失調都會導致胃氣上逆,胃失和降,但是最為關鍵的是肝。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如果氣機郁滯,則易化火生熱,導致肝氣郁結橫逆,升多降少,胃氣因此發生逆而不降的情況,膽腑因此失去中正清凈,而膽汁隨著胃氣上逆,發生胸痛、反酸及胃灼熱等癥狀[4]?,F代醫學認為,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發病機制主要是由各種因素導致的食管下端括約肌發生功能失調而促使不適當的弛緩而引發的[5]。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多存在精神異常的情況,說明精神因素是疾病發生的關鍵[6]。逍遙散是由柴胡、白芍、當歸、梔子、吳茱萸、茯苓、薄荷與甘草等組成?,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逍遙散能調節神經系統,維護并調整機體有關臟器功能,參與激素的分泌進程,促進胃腸功能的有效恢復等[7]。柴胡疏肝理氣,聯合養血、健脾類藥物,促進并輔助其藥效的發揮。薄荷藥性偏涼,有疏肝解郁的功能,與煨姜聯合應用,可溫胃健脾;吳茱萸清熱降逆,聯合梔子可清瀉肝火。諸藥聯合,共同發揮疏肝養肝、養血活血、健脾養胃的作用。馬春[8]采用逍遙散治療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6%。西沙比利聯合逍遙散加減應用于肝胃郁熱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獲得顯著的臨床療效,可明顯改善患者口苦咽干、反酸、胃灼熱及情志抑郁等癥狀,還可以有效修復患者食管黏膜,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逍遙散加減應用于肝胃郁熱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獲得顯著的臨床療效,在臨床中值得廣泛關注。但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如樣本數較少、未涉及年齡<30歲的病患群體、未統計患者遠期治療效果與復發情況等,后續應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