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菊
摘 要:本文對道路綠化的功能、內容及現狀進行了闡述與分析,并提出了道路綠化設計要點,最后結合實例對美麗鄉村建設環境下的道路綠化設計進行探討與研究,希望能夠從理論層面上為我國鄉村環境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一點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鄉村;道路建設;綠化設計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理念發生了重大轉變,在經濟建設中他們更傾向于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特別是當前鄉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他們對鄉村環境的建設與發展也表現出強烈的意愿。其中道路綠化是鄉村環境發展的重要內容,基于此,本文著眼于美麗鄉村建設環境,對道路綠化設計進行探討與分析。
一、概述
道路綠化對于通風、路面保護、土壤與水體優化、氣候條件的改善都有著積極的作用與影響。與此同時,道路綠化還可以使鄉村的綠化覆蓋面積得到增加,并通過綠地來連接鄉村各類建筑物,從而使鄉村整體環境得到優化。一般來講,道路綠化的主要功能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環境、交通以及景觀。當然,道路綠化對鄉村其他功能的實現也有著重大影響。通過道路綠化,可以從自然、社會以及經濟等三個方面獲得可觀的收益。
現階段,我國廣大鄉村道路多為三級或三級以下標準的公路,二級以上的高等級公路數量相對較少。受限于公路等級,很多鄉村道路的綠化空間并不大,有的道路兩側甚至會堆放垃圾或廢棄物,進而給鄉村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此外,一些鄉村道路的綠化植物也缺乏專門的規劃與管理,這些植物群存在嚴重的病蟲害,并且也難以發揮出應有的景觀效果。
二、道路綠化設計要點
1.遵循以人為本。在美麗鄉村建設環境下,鄉村居民成為了道路綠化的主要受益者,因此在道路綠化設計中,首先就應該對村民的想法與感受予以分析。例如有的居民受到傳統觀念和經濟利益的影響,會選擇將楊樹種植在房前屋后、路邊渠邊。最后導致由于樹冠遮蔭、根系大傷渠、樹干高影響安全等問題層出不窮,因此,道路綠化設計人員應當根據鄉村居民的傳統和綠化現狀設計方案,既滿足鄉村居民的需求,又滿足道路綠化的要求,促使他們在道路綠化的建設與維護中投入飽滿的熱情。
2.堅持生態保護。眾所周知,植物所處的環境與其生長習性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鑒于此,在道路綠化設計中,應該對生態原則予以尊重,確保植物能夠處在一個正常的生長環境當中。具體而言,設計人員應該將喬木、灌木與地被植物搭配到一起,突出生態的多樣性,同時也要對喬灌草多層次搭配的形式加以運用,使植物生態景觀群落得以形成。此外,在綠化設計中,應該考慮不同植物根系對肥力的競爭,按照層次性原則對不同根系植物進行合理布置,從而保證植物的健康生長。
3.適地適樹原則。受到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我國部分鄉村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因此道路綠化情況也不甚理想。針對此,在道路綠化設計中,設計者應該充分考慮鄉村的實際情況,對綠化方案進行合理設計。具體而言,應該堅持一路一景的原則,有的路段交通相對繁忙,則應該優先考慮栽種具有較強抗污能力的喬灌植物;或者有的路段相對狹窄,那么選擇的樹種應該具有較高分支點,并且采用單側種植的方式;再比如一些道路與農田接近,那么設計人員應該對樹種的深根性以及分蘗能力予以充分考慮,確保植物不會對農作物的生長產生影響。
三、美麗鄉村建設環境下的道路綠化設計分析
正如上文所述,道路綠化對于鄉村地區的環境建設與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與影響。鑒于此,本文以我國陜西省A縣為例,對美麗鄉村建設環境下的道路綠化設計策略進行探討與分析。出于對環境因素的考慮,陜西省A縣鄉村道路綠化用苗主要有桂花、櫻花、紫薇、石楠高稈以及球形植物。其道路建設目標為對鄉村生態環境的優化,提高鄉村綠化覆蓋率,促使生態布局趨于合理,滿足鄉村居民對鄉村環境建設的實際需求。
1.樹種選擇。在選擇樹種時,首先應該遵循上文所述的適地適樹原則,對鄉村地區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予以充分考慮,選擇具有較強抗旱、抗旱、耐貧瘠的根系發達的樹種。與此同時,設計者也要對節水問題予以考慮,并加強后期管理成本的控制,突出植物的景觀效果。在車行道兩旁主要選擇喬木作為綠化植物,并采用灌木作為輔助,從而實現道路綠化功能。
2.種苗規劃。就物質層面上來講,造林是基于種苗而實現的,造林成活率與林分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種苗質量。因此,在造林過程中首先應該對良種壯苗進行篩選,并按照“兩證一簽”要求選擇苗木,確保造林用苗木與我國相關規范與標準相符合。
3.樹種配置與栽植密度。道路林栽種模式以喬、灌、草相結合為主。其中喬木栽種行距以2m×2m、2m×3m為宜,灌木以4m×2m為宜。喬木與灌木的混交種植應該從路邊向外進行延伸與擴展。
4.技術措施。首先是整地,應該對造林地的地形與土壤進行細致勘察,對局部地形進行平整,然后在整地時采用大穴法,如果有部分地區的礫石含量較高,那么就要采取人工的方式將砂石篩除掉,然后對栽植穴進行開挖,在坑邊歸集細土細砂。在植樹過程中,應該在植物根部埋入細沙,然后在上部填入粗礫石,如此可以提高抵御風蝕的能力。在挖植株埋土時,應該在植樹穴中填入具有較強肥力的表土,同時也要對樹木的生長條件進行優化,從而實現造林成活率與林分質量的提升。
其次是造林方法與季節的選擇。為了保證土壤具有足夠的肥力,在造林前應該按照一定比例將底肥施加到栽植穴中,并將其與土壤均勻混合。在造林過程中,應該采用人工的方式對苗木進行栽種,并選擇春秋兩季作為造林的主要季節。
此外是道路綠化的管理措施,具體涉及到灌溉、松土除草、施肥等內容。在灌溉過程中,應該根據整地情況,對土壤的鹽漬化情況進行分析,并在造林初期對灌水量進行合理設計;在幼林成長的前三年應該按照2次/年的頻率,對每一條林帶進行全方位的松土與除草;關于道路植物的施肥工作,則應該確保在栽植前對施加足夠的底肥,并在秋末冬初時期施加一定的農家肥,并及時進行灌水。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美麗鄉村建設環境下,道路綠化成為美化鄉村環境,保護鄉村生態平衡的重要內容。基于此,我們應該細致分析道路綠化在鄉村建設環境中的各方面功能,并提出有效對策與措施,提高道路綠化水平,為推動鄉村環境的建設與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陽,張萬榮,朱麗麗等.美麗鄉村建設中綠化專項規劃設計研究[J].山西建筑,2017,43(29):191-192.
[2] 郭緋緋.新農村道路景觀與綠化設計研究[J].鄉村科技,2018,(16):59-60.
[3] 葉麗努爾·葉爾木哈買提.淺談鄉村道路綠化規劃設計[J].綠色科技,2014,(8):154,156.
[4] 謝偉強.回歸自然的特色鄉村道路[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23).